中篇小說節選《邊城》教案

教學設想

中篇小說節選《邊城》教案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爲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着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導入 新課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爲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爲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爲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爲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衆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說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爲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爲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爲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外公擔心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爲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說《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閱讀

這篇小說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爲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溫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涌——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爲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爲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