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教案6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邊城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教案6篇

邊城教案6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情節,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瞭解文章的主題;

3、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瞭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小說的情節;藉助情節和環境,鑑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爲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後註釋,複述小說情節,並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複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爲所動;爺爺後來憂鬱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爲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爲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鑑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麼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爲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爲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着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後,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着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藉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着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着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着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爲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後,便相約去決鬥;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後,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爲,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鬥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着的爲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着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爲了把翠翠託付給人,解除她死後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啓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裏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儘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爲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她爲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爲她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

邊城教案6篇2

1.知識鏈接(見學案)

2.導入新課

在現代文學名著裏,以“城”爲名的有哪些,能舉出一些嗎?

有沈從文的《邊城》、錢中書的《圍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蕭紅的《小城三月》、師陀的《蘋果園城》

爲什麼這麼巧合呢?這個“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們今天學習沈從文的《邊城》,看看這是一座怎樣的“城”?

3.整體感知。讀課文,敘述情節

明確:第三章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敘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現在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4.讀課文,畫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並從中選出一個詞來概括本文自然風景

乃至整個環境的特點

明確:“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然後從中選擇;爲了幫助學生,還可以投影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

5.再讀課文,圈點勾畫

①小說環境包括自然風景、社會風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人情),本文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請分別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總結。

(個人勾畫——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明確:風俗方面寫了兩個節日——端午和過年,重點寫了端午節,官員、士兵和百姓一同參加或觀賞賽龍舟、捉鴨子,一同在吊腳樓下聽唱曲,划拳行酒:其樂融融。新年也是軍民、官民同樂,舞龍、耍獅子、放煙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另外有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送給老船伕“一個小紅紙包”的錢,而從不要過路人錢的老船伕還必須收下。而且這些習俗又是許多年來,“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真是淳樸、原始、和樂,絲毫沒有被現實社會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樂、軍民共歡,儼然世外桃源;龍頭大哥順順一家人對翠翠爺孫的關懷照顧;爺爺對孤獨老漢的關心,甚至連那麼小的還在埋怨爺爺食言的翠翠知道後,也就理解了爺爺;渡船人給老船伕錢,老船伕卻不要,二人竟然爲此吵架;順順因爲兩個兒子能下水捉鴨子而不再下水捉鴨子了,“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爲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古樸、淳厚、善良、透明,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而美好。(預設:在社會風俗方面,學生往往忽視了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時必須給錢的細節,要引導學生找到,並與老船伕爲不要過路人給的錢而吵架的細節比較,從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樸。對於人情的分析,往往會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又必須通過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現。)

②反覆詠讀最後一節,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角度,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和情感。

明確:這是一幅非常和諧非常恬美的畫面,嗩吶悠悠,白雲悠悠,帶着爺爺的祝願,載着翠翠的情愫;然後,“守在船頭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寂靜,淳樸,傷感,美麗。這是作者的家園,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牽夢縈的湘西熱土。

(注意學案上這段話: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6.回顧與總結

總結本節課分析小說環境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明確:要抓住整個環境的特點,從自然風景、社會習俗、人際關係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要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反對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業佈置

借鑑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分析《祝福》的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8.板書設計

《邊城》(節選)

沈從文

豆天朗風輕水清——風景美環

綠淳樸原始和樂——風俗美境

色古樸善良淳厚——人情美美

邊城教案6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小說情節鋪設上運用順敘,補敘的敘述手法,在時間的迴環往復中使作品情節銜接得天衣無縫的寫作特點。

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鑑賞能力並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過環境描寫的分析瞭解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2、能力目標

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閱讀發現爲線索,教師的閱讀提示爲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

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3、情感目標

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要上的課相信大家一定很感興趣,並且也是你們最想預習、最好預習的課文,知道我爲什麼這麼肯定的說嗎?(因爲《邊城》是小說,閱讀小說是高中繁忙生活中的一種享受。)那好,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來一次二次享受吧!

(二)作家、作品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因少年時長期生活在舊軍隊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軍籍)。耳聞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種壓迫殺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憂隱痛,嚮往於沅水流域人民的鮮明生活樣式和淳樸的鄉俗民風,對民間的一切具備特殊的審美敏感,爲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說取材於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寫了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與當地船總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公儺送兄弟倆純淨的愛情糾葛,悽美的愛情悲劇,展現了一幅古樸又絢麗的湘西風俗畫卷。“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即邊地的小城,同時也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着痛惜情緒的懷舊作品,《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本文節選自《邊城》第三至六章。

(三)文章分析

A情節

1、概括各章主要內容:

第三章:敘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敘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外祖父看競渡時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現在,重點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明確:這四章小說,時間的迴環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節鋪設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2、請同學結合文中的插圖,敘述翠翠和儺送初次相見的故事情節。

明確:簡述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圖所提出的信息,緊扣“誤會”來展開,着重突出儺送俊美風趣的性格特點,突出翠翠由“我是翠翠”到“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的微妙心理變化。

提示:二老的出現,對翠翠來說,是心靈深處的一大沖擊。一開始儘管有誤解,但從夥計口中瞭解實情後,翠翠“心裏又吃驚又害羞”,英俊勇敢又關心體貼人的儺送佔據了翠翠的心。她和儺送相識時儺送說的“大魚咬你”的玩笑話深深地印在她的心裏,從此象徵愛情的“魚”的意象維繫着儺送和翠翠的關係。

3、“大魚咬你”這句話反覆出現的作用:

⑴前後照應,使故事情節連貫緊湊。

⑵在看似簡單的重複中促動故事情節發展,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朗化。

⑶在天意和人爲的錯綜中展示人物性格,體察人物的內心活動,充滿了含蓄美。

B人物

請分別用一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徵,並說出理由。

明確:⑴翠翠:美、真、可愛、淳樸、善良、純潔、明慧、溫柔

⑵儺送:淳樸、英俊、幽默

⑶祖父:善良、古樸、狡猾

(解說理由是要結合文本,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加以闡述。持之有據,自圓其說即可。)

C環境

環境是小說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說的環境包括歷史背景、時代、氣氛、人情風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研讀文章,鑑賞作品的環境美。

明確:

⑴風景美:天朗、風輕、水清。(安靜活潑、生機盎然)

⑵風俗美:a、青年男女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吐愛慕之情;

b、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年輕小夥子龍舟競賽;

c、端午節在河中捉鴨子;

d、中秋夜晚舞龍、耍獅子、放煙火。

⑶人情美:湘西民風古樸而淳厚。各類人,儘管物值條件並不相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種單純的善良、原始的可愛,他們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概括:這裏的一切,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美好。

(四)總結全文五、課後練習:

作者採用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對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現。小說靈氣四溢,宛如一支優美的田園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絕響。

五、課後練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羈絆()牛犢()犬吠()

粗鄙()欺侮()歇憩()

蘸酒()泅水()落空()

擂鼓()埋怨()睨着()

茶峒()掂着()悖時()

2、根據拼音寫漢字

(1)船隻的形式,和平常木船不大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xiá(),兩頭高高qiào()起,船身繪着硃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幹zào()的洞穴裏,要用它時,才拖下水。

(2)龍船水剛剛zhǎng()過,河中水皆fàn()着豆綠色,天氣又那麼míng()

lǎng(),鼓聲蓬蓬響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話不說,心裏充滿了不可言說的快樂。

(3)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jié()jū(),節日裏自己不能包糉子,又送了許多尖糉子。

3、”大魚咬你”這句話在問中反覆出現,對其作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前後照應,使故事情節連貫緊湊。

B在看似簡單發重複中促動故事情節發展,翠翠的情感傾向愈加明晰了。

C天意和人爲的錯綜中展示人物的性格,體察人物內心活動,充滿儲蓄美。

D作爲貫串翠翠和二老間愛情的一根線,這根線愈清晰,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就愈加濃烈,但是不難看出,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和人性的儲蓄化之間的矛盾又無意間使當事者內心的痛苦在減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1)翠翠身旁的黃狗,彷彿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幾聲。

(2)兩人接着便說了些關於那個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字眼。

(3)翠翠帶了黃狗各處人叢中擠着去尋找祖父,結果這是不得祖父的

A警告粗鄙蹤跡

B警示卑鄙蹤跡

C敬告卑鄙行跡

D警示粗鄙行跡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5,6題。

白日裏,老船伕正在渡船上同個賣皮紙的過渡人有所爭持。一個不能接受所給的錢,一個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可。正似乎因爲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有些強橫,使老船伕受了點壓迫,這撐渡船人就儼然生氣似的,迫着那人把錢收回,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裏。但船攏岸時,那人跳上了碼頭,一手銅錢向船艙裏一撒,卻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伕手還得拉着船讓別人上岸,無法去追趕那個人,就喊小山頭的孫女:

“翠翠,翠翠,幫我拉着那個賣皮紙的小夥子,不許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真便同黃狗去攔那第一個下船人。那人笑着說:

“請不要攔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說着,第二個商人趕來了,就告給翠翠是什麼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賣紙人衣服不放,只說:“不許走!不許走!”黃狗爲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見一致,也便在翠翠身邊汪汪汪的吠着。其餘商人皆笑着,一時不能走路。祖父氣吁吁的趕來了,把錢強迫塞到那人手心裏,且搭了一大束草煙到那商人擔子上去,搓着兩手笑着說:“走呀!你們上路走!”那些人於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說:“爺爺,我還以爲那人偷你東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說:

“他送我好些錢。我纔不要這些錢!告他不要錢,他還同我吵,不講道理!”

翠翠說:“全還給他了嗎?”

祖父抿着嘴把頭搖搖,裝成狡猾得意神氣笑着,把紮在腰帶上留下的那枚單銅子取出,送給翠翠。且說:

“禮輕仁義重,我留下了一個。他得了我們那把菸葉,可以吃到鎮筸城!”`

5、爺爺讓翠翠攔住那位渡客,翠翠不明真相,當真去攔了,等到下船的第二個商人告知原委,翠翠明白了,卻”更緊拉着賣紙人衣服不放”,堅決不讓走。翠翠爲什麼會這樣做?

答:

6、閱讀文中畫線句,這樣的話語看似不可理解,卻恰恰是老船伕個性的真實寫照。請說說老船伕具有怎樣的性格。

答:

邊城教案6篇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內容和過程

1、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爲“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僞、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爲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爲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爲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爲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

邊城教案6篇5

教學目標

1、捕捉文章中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關鍵語句,品味語言,感受湘西清麗的風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徵。

2、抓住重點段落,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文章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祖孫親情。

3、品味環境描寫的語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感受小說詩意的語言風格。

說明:

這是本單元中最富有詩意,但也最難讀懂的一篇課文。沈從文的小說本就自成一家,而課文又是節選,小說所描寫的湘西風情、複雜的人物心理與上海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有較遠的距離,這些都給準確把握課文帶來了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單元目標出發,從課文所節選的兩章內容出發,就能夠比較好地處理教學上的難點。沈從文的小說就是一幅風情畫,而閱讀小說時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個重點,翠翠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這幅湘西風情畫中的一個典型形象,所以,我們首先要指導學生通過捕捉關鍵詞句、品味語言來感受湘西風光的美麗,從而準確把握生活在這一環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徵。本單元的單元目標之一是懂得和感受親情的美好,所以,在對節選部分內容有了整體理解之後,在課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們就側重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感受翠翠和爺爺之間的祖孫親情。高一的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鑑賞上沒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帶着鑑賞的眼光閱讀作品,尤其是面對《邊城》這樣的美文,通過品味環境描寫的語句感受小說詩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是有較高要求的,不強求每個學生都能夠說得出,但至少要能夠感受得到,能夠明白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是有直接關聯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味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語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徵,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在小說中的作用。

2、難點:反覆誦讀,感受小說詩意的語言風格。

說明:

與通常的小說注重情節設置的特點不同,沈從文的小說是以意境見長的。《邊城》充滿詩情畫意的風格和翠翠天真淳樸野性的形象對於上海的學生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落實在品味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語句上,通過反覆品味能夠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而小說詩意的語言風格對於習慣了淺白、粗陋乃至荒誕的表達方式的當代學生來說,是有一定認知和體驗上的困難的,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了深入研讀,細心品味精緻、細膩之美的習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盡力帶領學生反覆誦讀關鍵語句,以使學生能夠沉浸到作品創設的意境氛圍中去,從而跨越障礙,感悟這樣一種獨特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湘西的風景畫面,請到湘西旅遊過的學生介紹自己的見聞。

簡介沈從文的生平,着重介紹沈從文從湘西這塊土地上獲得的滋養。交流自己到湘西旅遊的見聞和感受。

介紹自己所瞭解的沈從文。調動學生的自身體驗和已有的知識積累,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

初讀課文,瞭解小說主要內容

通讀課文,根據註釋,說說小說節選部分(第一、十三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默讀課文,根據課文第1個註釋瞭解小說的全貌,概括第一、十三章的大意。課文是小說的節選,如果不關注其他部分的內容,就很難理解翠翠在第十三章中的煩躁而複雜的情緒,所以,要求學生學會利用註釋獲取必要的信息,幫助自己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

第一次研讀課文,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1、通過圈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以翠翠爲主)的語句,說說文章描繪了湘西怎樣的生活場景,翠翠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徵?(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對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寫和其他段落中對翠翠的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

2、我們可以感受到小說節選部分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1)圈劃關鍵語句,自己反覆誦讀、品味,適時做出批註,概括環境描寫的特點和翠翠的形象特徵。

(2)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個別同學讀、齊讀)部分段落,感受小說營造的氛圍,刻畫的人物形象,表達的情感。

3、同桌之間交流研讀的心得,然後課堂交流,相互補充。

(1)默讀,個別同學讀,散讀,齊讀等各種閱讀方式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充分接觸文章,感受小說特定的情境氛圍。

(2)這篇小說中情感的表達主要是藉助描寫來完成的,所以,在品味語言之後,可以請同學說說對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的理解。

第二次研讀課文,鑑賞小說中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自由選擇關鍵語句,反覆誦讀,說說小說中描寫的部分對錶達情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全體學生反覆閱讀關鍵語句,品味語言,思考小說中情與景的關係。

2、個別學生課堂交流,舉例說明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在情感表達中所起的作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一定是爲主旨的表達服務的,沈從文的小說更是以環境描寫見長。這個環節的設置是爲了指導學生抓住作品的特點閱讀文本。

教師點撥,體會小說詩意的語言風格

品味文中看似白描實乃富於韻味的敘述、描寫的語言,思考:小說的語言具有怎樣的風格?請舉例說明。學生在文中找出富有韻味的語句,嘗試鑑賞小說詩情畫意的風格。

個別學生課堂交流。這是一個具有較高鑑賞要求的環節,所以不要求全體學生都能完全掌握,能夠找到相關的語句,通過品味語言有所感受即可。

佈置作業閱讀完整的《邊城》,摘錄一些自己喜歡的語句,完成一篇讀書筆記。閱讀完整的《邊城》,做好摘錄,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讀書筆記。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的感受,在交流中獲取更多的閱讀體驗。

思路點撥

美麗獨特的湘西風光對大都市的學生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教學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感受湘西清麗的風光,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女主人公翠翠和學生的年紀相仿,所以,她對親人(祖父)的依戀,她的情竇初開等情感,學生都是可以通過自身的經歷來感受體驗的。所以,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而沈從文小說詩意的特點是和中國的山水畫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邊城》就是一幅湘西風土人情畫,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小說中的運用可以給學生帶來的美的意境的感染,翠翠更是這幅畫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形象。所以,第一、二次研讀課文是最重要的環節,同時也爲後面品評小說的語言風格做好了鋪墊。整個教學圍繞着感受小說的詩意的風格展開。對於“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學生在初中就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大部分學生是能夠領會的,但獨立交流鑑賞心得可能會有困難,所以,課堂交流中可以選擇感悟能力較高的同學作一個示範。對於程度較高的學生,可以從鑑賞作品多種“美”的角度入手,鑑賞作品的山水美,人情美,等等。也可聯繫沈從文的經歷與思想,探究沈從文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文章風格的原因。

練習舉隅

1、品味下列句子的內涵。

⑴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如一隻小獸物。

⑵牛羊花轎上岸後,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頭,目送這些東西走很遠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牽回近家的岸邊,且獨立低低的學小羊叫着,學母牛叫着。

⑶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2、選擇課文中的一個場景,給翠翠寫一段內心獨白。

3、閱讀孫犁的《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點。

邊城教案6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2、通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條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爲“茶峒”的小山村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個女孩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雙亡,與靠擺渡爲生的祖父相依爲命。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她,相約在月圓之夜以唱歌來進行愛情的決鬥。陰曆十四到了,月亮快圓了,我們課文裏的故事便從這兒開始了……

二、簡介作家作品:

沈從文:現作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鳳凰人。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曾兩次被提名爲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人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用寫詩歌的抒情筆調來寫小說,旨在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邊城》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它謳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無聲地鞭撻着現代都市人被金錢扭曲的靈魂,寄寓着他“愛”與“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鮮活的文字裏,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樸歸真的牧歌情調,被譽爲“田園詩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四人一組,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教者明確:情竇初開——夢與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賞析:

愛情降臨了,翠翠是如何表現的呢?

(一)請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變化的詞語。

教者明確:薄薄的淒涼、忽然哭了起來、神往傾心。

教者提問:

1、翠翠心中爲什麼會有薄薄的淒涼?(請全班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段,仔細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黃昏:點明時間。在一個被愛縈繞的人的眼裏,黃昏有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溫馨和浪漫;但在一個孤單寂寞的人的眼裏,黃昏應是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的黃昏,是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黃昏,多麼令人傷懷!

薄雲:用桃花色來形容,頗耐尋味。崔護有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美麗的少女,美麗的粉紅色,美麗的青春,美麗的愛情。可見桃花色乃愛情的顏色。天空那片紅雲,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飄浮不定的愛情,掛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淒涼!

杜鵑:又叫杜宇、子歸、布穀鳥。古人詩中常常出現“杜鵑啼血猿哀鳴”、“一聲杜宇春歸盡”,是淒涼之聲、淒涼之情。

作者用這些景物描寫,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爲什麼會忽然哭起來了?

溪邊:涌動的溪水,涌動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暮色:灰濛濛,無邊無際,最是蒼茫,最令人惆悵。

吸菸:光線明明暗暗、若有若無,正像她朦朧的希望,不可知的愛情。

剝剝的敲菸灰:寂靜的夜晚,這聲音應是十分的鮮明,彷彿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聲來襯無聲,用動來襯靜,用成年人的安閒來襯少女的無助。

溪面爲暮色所籠罩,翠翠的心也爲暮色所籠罩着。感情如閘內之水漸蓄淅滿。吸菸的火鐮劃破了夜色,卻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濃;那煙桿冷漠地一敲,一下敲開了她心中滿溢着孤獨與焦慮的潮水的閘門,所以她“忽然哭了起來”。

3、祖父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翠翠爲什麼聽得“神往傾心”?

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教者小結:翠翠心中時而有着薄薄的淒涼,時而莫名地哭泣,時而神往傾心於父母的愛情故事,這一切都有表明:愛情,在這個少女的心中萌動了。

(二)在月圓之夜,二老儺送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給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夢中受到了歌聲的指引,做了一個頂甜頂美的夢。她夢見了什麼呢?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爲什麼輕而易舉摘到了?她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又說明了什麼?爲什麼她會覺得這個夢頂美頂甜呢?

教者明確:虎耳草,俗稱金線荷葉,葉心形,下面紫紅色,供觀賞。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心形的東西是一種愛的寄託和象徵。虎耳草,可以說是翠翠愛情的象徵。

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是說明翠翠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三)當祖父告訴翠翠事情的真相後,愛情在這個純潔、羞澀的少女心中悄然綻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麼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嗎?請一個同學朗讀第71段。

提問:翠翠吹蘆管爲什麼吹不好?聽祖父吹,她的心爲什麼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她心亂,所以連蘆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聲中,她尋找着自己愛的夢幻,憧憬着愛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愛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綻放。

教者總結:當愛情來臨了,翠翠的內心躁動不安,她熱切地期盼着戀人的歌聲,渴望着感情的撫慰。她那份純潔美麗的初戀情懷由朦朧逐漸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夢中她才能品嚐到愛的溫柔甜美。矜持羞澀的個性、一系列或人爲或天意的誤會,讓她只能長久執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愛情比起現代都市人的愛情有什麼特點?從中你體會到什麼樣的美?

明確:翠翠愛得自然,愛得朦朧,愛得執着,愛得纖塵不染,愛得水晶般純潔透明;翠翠愛的方式,她在愛情來臨時的表現,孕育、脫胎於湘西古風猶存的風土人情,典型地體現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讀完全文,翠翠的形象應該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來了吧。如果要把《邊城》拍成電影,請你作一回導演,你打算選一位什麼樣的演員來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徵

明確: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和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個人性美的光輝形象。

七、結束語:

翠翠是美麗的,《邊城》同樣也是美麗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生活,學會愛。

八、作業:

試着寫一段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