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心得體會3篇

引導語:你會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如何把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心得體會3篇

《邊城》心得體會篇1

本小說的主人公是溪邊一座白色小塔下住的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說主要講的是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都喜歡這個渡船老人孫女翠翠,想要繼承渡船的故事。翠翠的母親,老船伕的獨生子女與一個軍人相愛後,不願私奔,雙雙徇情而死。卻留下了翠翠,被老船伕獨自撫養大。老船伕想給翠翠找個好歸宿,翠翠卻因爲種種誤會和不幸最終單身,拉人過渡。

我覺得我概括地有點吃力,作者的文線很隨便自然,沒有呆板記述一件事情,表達一箇中心,而是其中穿插了許多故事,讓我能真切看到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那樸實的民風。

守渡老人勤勤懇懇地在自己崗位上奉獻,送過渡人來往。渡頭爲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可有些人求個心安理得硬要給錢,管船人卻情不過,硬要推託。請說現在,哪裏還有這樣性子直,不要錢的人?有時推託不過,只好收下,老人家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去買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必慷慨奉贈。這種老實人,不是很好騙不吃香嗎?我也想過,可不是,老人上城買辦過節東西,別人送他,雖推辭,但這些東西他總得領點情。屠戶知道他買肉一定會給錢,所以給他稱肉時總選最好一處,並把分量故意加多。在這種送情請客,嘻笑談鬧中,洋溢着當代都市人怎麼也體會不到的溫情。因此當我看到這些語段時,會多讀幾遍,好好體味一下。

當然也有令人感傷的。老大當得知翠翠喜歡的是老二時,失意淹死。在一個雷雨將息的清晨,泊在崖下的渡船不見了,老人停止了呼吸,翠翠成了一個孤兒。而我又不得不寫的是,船總順順料理了老人的後事,又找了一隻空船。溫情在悲哀中蔓延。

悲哀中有溫情,溫情中有遺憾。作者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卻認爲這使這篇虛構的文章更加“真實”。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快樂也有痛苦,這纔是真實的人生。平凡中又不平凡,我很欣賞這篇小說。

《邊城》心得體會篇2

書香,是生命永恆的香味。一個人,若手頭、牀頭、桌頭,總有悅心的書陪伴,是一生的幸事,書在左右,或信手閒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覆品嚐,芬芳盈口,滿心餘香,而所得的,都是生命的意趣。

那一篇篇閃着智慧火光的文章,爲你的心靈,悄啓一閃閃門,默指了一條條路,讓你的生活豁然開朗,而這些,都是書對人的提升引領所致的。沈從文的《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是那樣沉寂悽婉。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爲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裏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爲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卻不知,等待在遠方的,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裏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細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爲現實”。

《邊城》心得體會篇3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無疑是美麗的,靜靜的美麗似乎最能夠顯示出它的高雅。鬱鬱蔥蔥的山,清清淨淨的水,在他的筆下彷彿這山水風景也都是活的一般,那麼有生氣,爲我們營造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環境,而故事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悄悄地發生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作者用抒情詩一般的語言,江南女子般細膩的情思,加之最經典的哀愁,混合出一片屹立與混沌社會中的世外桃源,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書中展現了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談淡的淒涼。祖父年逾古稀,翠翠情竇初開。在一次賽龍舟會上翠翠邂逅了儺送,兩人一見鍾情。巧的事,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並先一步託媒人提了親。當兄弟倆知道愛上同一個姑娘時,並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平常,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讓每個讀者在字裏行間呼吸到山裏的空氣,撫摸到溪邊小鎮的淳樸民風。也正如沈從文自己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字,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沈從文正是用他酸甜合度的語言帶領讀者遠離城市的喧囂,走進那尚未完全被現代文明所摧毀的秀麗之地,去領略那淳樸的民風民情。

然而最終的美好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不幸觸礁身亡,儺送難以抹去心裏的悲痛乘船下了桃源,祖父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鬱悶,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裏赫然去世,只留下翠翠一個人孤獨地守侯在古渡頭等待着儺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種平靜中的淒涼是何等的熟悉,又是何等的不着痕跡,讓人微笑着流出淚來。也許生活本來就比一切挖空心思的臆造更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