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說教師課稿(精選6篇)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說教師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說教師課稿(精選6篇)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故事講的是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它的藝術獨創性主要在兩個方面凸現出來:作爲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頂峯之作,它鞏固、發展和深化了鄉土抒情模式;繼魯迅的《阿Q正傳》之後重塑了中國形象。《邊城》的牧歌屬性與中國形象互爲表裏,爲後發國家迴應被動現代化,提供了經典的樣式和意緒。《邊城》作爲近現代以降文化守成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提煉,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綻,並有移用異族文化資源等問題,這揭示了主體民族對自我的詩意想象的虛擬性和策略性,以及與西方文學中的異族想象之間的密切聯繫。

二、說教法

1、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課文第一章主要通過對情竇初開的少女翠翠異常情緒的描寫反映她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爺爺的依戀。第二章爺爺誤以爲晚上聽到的歌聲是天保“走馬路的第一着”,他爲孫女的幸福進城打探,終於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來唱歌的是弟弟儺送,而哥哥卻主動放棄追求,外出闖灘。第三章主要寫爺爺和翠翠再也聽不到夜晚的愛情放歌的不同心態,表現翠翠對真摯愛情的期盼和爺爺爲翠翠愛情生活的擔憂之情。所選三章雖內容各有側重,但卻以懷春少女翠翠對愛情的期盼爲主線,着重表現了祖孫兩人互相關懷、互相愛護、互相依戀的真摯情感。

2、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渴望愛情的少女。她不滿意爺爺相中的“走車路”的天保,可靦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澀又讓她難以直白對儺送的衷情,她神往爲愛情而性格強硬的母親,幻想着能像她一樣出走爭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對相依爲命的外祖父的無限深沉的依戀使她不能只顧自己的幸福而棄之於不顧。於是,她只能在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與對美好親情的依戀中“無故尋愁覓恨”。這也是一個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點狡黠的女孩子。她正當婚姻,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她“不能忘記”;面對爺爺旁敲側擊地詢問,她會閃爍其辭的表明態度。她會把夜晚聽到的爲她而唱的愛情,當作夢境講給爺爺;她會把自己未來幸福的擔憂融合在對爺爺的依戀中講給他聽……總之,這是一個聰慧溫婉、靦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對外祖父深沉的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乖巧,異乎尋常地融合爲一體。小說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

外祖父是一個忠於職守、古道熱腸、深愛至親的老人。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爲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外孫女幾次三番地喚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緒異常,他也會堅持渡完最後一個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個深愛着至親的、心細如髮的老人。他觀察到外孫女的情緒反常,明白其原因,他會不失時機地採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誘導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外孫女怎樣正確面對;儘管他讚賞天保,但只要外孫女不樂意,他決不勉強;翠翠愛聽儺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裏等候;當儺送在愛神面前猶豫時,他就焦急、盼望,甚至會爲外孫女連唱十首歌曲;他會爲自己將死去而憂心不已。小說以簡練而生動的筆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傳神的勾畫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徵。

3、鑑賞小說的環境描寫

如詩如畫的環境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情,特別是文中的景物描寫,既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增添了小說古雅、憂鬱的抒情氣氛。遊記散文式的寫景方式,使得本文隨情節推進的不同階段所寫的景物渲染了人物不同的內心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複雜性。課文開頭通過對黃昏景象的描繪,勾勒了一幅頗具原始風味的江南小鎮黃昏圖。這裏有絢麗的色彩,有江南農村特有的氣味,有迴歸的生意人的雜亂的聲音……這些景物,都是作品中的人物翠翠眼見耳聽的景物,它們生動地渲染了這位少女此時此景的“此情”。作者用“桃花色”來寫她眼中所見的天空的薄雲,讓她去聆聽鄉生意人迴歸的雜亂的聲音,尤其是讓她諦聽在中國文學中被當作“閒愁種子”的杜鵑的叫聲,這不僅烘托了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此情此景中紛繁雜亂的情緒(思念有數面之緣的儺送),表現了懷春少女豐富而複雜的內心情感,而且古典詩歌中傳統意象的聯想又增添了小說優美、古雅、憂鬱的抒情氣氛。對翠翠迷糊夢境的描寫則頗具寓意:象徵原始人性美的白塔與象徵愛情的虎耳草交織出現,暗示了翠翠內心對親情的真摯依戀與對愛情的朦朧追求。而且夜草鶯的啼叫聲,不僅渲染了翠翠對追求幸福愛情的母親的神往,也暗示了當夜儺送會“走馬路”,也預示了他會象這隻草鶯一樣,“不久之間”便會“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三、說學法:

學習本文,要點有三:

一是認識小說所反映的另一種“人生的形式”——居住在鄉野中普通人的純樸的人性。

小說的標題“邊城”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小說所謳歌的是一種鄉風淳樸的“邊地文明”,這種文明是作爲城市文明的對立面出現的。小說中的人物寄託了作家對理想的生存方式和完美人性的理解。因此,認識小說中所表現的純樸的人性是本課學習的第一個重點。

二是認識小說中運用語言描寫和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

小說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非常細膩。作家描寫人物心理採用的方法是傳統的手法,小說中大量採用了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內心的波動,小說中還採用了用景物環境表現人物心理的寫法,細膩地表現人物內心的波瀾。因此,認識小說中運用語言描寫和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是本課學習的第二個重點。

三是瞭解作沈從文的語言風格,學習本文的語言。

作家沈從文被一些評論家稱爲文體家。他的作品被認爲是“水邊文學”的代表。小說中的語言獨具特色。文中既大量採用了生活化的語言,又夾雜了不少典雅的文言,這種語言有別於“五四”以來佔主流地位的歐化語言,顯示出本土語言強大的生命力。因此,瞭解作家沈從文的語言風格,學習本文的語言,是本課學習的第三個重點。

四、說教程

1.認識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

在瞭解沈從文的生平時,有兩點應當給予特別注意:一是身份的轉換,他是由一個下級士兵經過不懈努力而成爲文人的,這與魯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對社會下層有更廣泛、更深入的瞭解,同社會下層人民的關係也更加親密;二是地域的轉換,他是由邊城來到京城的,對京城的污染空氣十分不滿,因而總是心繫湘西那片聖潔之土。這樣,與魯迅描寫中國農村的封閉、落後不同,湘西封閉的環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優勢,百姓的未受啓蒙也成就了其淳樸不欺的民風。於是,作家筆下的邊城和生活在那裏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淳樸的民風

湘西是一片從未受到過儒家道德傳統污染的化外之地,這片土地也從未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這裏沒有以強凌弱的現象,於是年邁的祖父與年幼的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裏沒有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由於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與弟弟“爭奪”翠翠的競爭。這裏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拋開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拋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身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淳樸的民風在大都市是無法找到的。

完美的人性

小說邊城中的人物,沒有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那些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處處表現出正直樸素、富於關懷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還在爲過渡人擺渡。祖父對翠翠關懷入微,翠翠對祖父充滿依戀,祖孫二人的關係是那樣的和諧,二人的行爲又是那樣的毫無矯飾。總之,我們在小說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這種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2.引導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作家沈從文精心塑造的文學形象。這一形象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據說是一個絨線鋪的女孩子,但又超越了生活原型。作家說這一人物“明慧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小孩子脫胎出來。”

“《邊城》是寫愛情的,寫中國農村的愛情,寫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農村女孩子的愛情。”(汪魯祺《沈從文和他的邊城》)翠翠的愛情是小說的描寫重點。

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小說以幾個端午節將幾個生活片斷聯結起來,表現翠翠的愛情發展過程。十五歲的那個端午,龍舟下水預訂的鼓聲把翠翠帶到了兩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見了儺送。小說細膩地描寫了她情竇初開的感覺,非常優美,正如古代詩詞中所描繪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課文節選部分是小說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發生在翠翠十五歲的那個夏天。

課文開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種莫名的惆悵和悲哀,這既與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關,又與邊城封閉的環境有關。日漸成熟的生命與長時間缺少變化的環境產生了不和諧,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翠翠惆悵與悲哀應當被視爲健康的心理,因爲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課文中間和結尾兩次寫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夢,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內心。“夢是願望的達成。”(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夢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內心渴求,這是一種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課文節選部分儘管篇幅有限(約佔全書的七分之一),卻比較細緻地反映了主人公翠翠生活在愛情世界裏的心靈軌跡。

3.運用語言描寫和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

運用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可以重點閱讀P28——29祖父與翠翠關於有人在對溪高崖上唱情歌的一段對話,以及P30吹竹管引出的一段對話,從這兩段對話我們可以較爲清晰地瞭解二人的內心世界。

運用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心理,可以參照課後練習三。練習題較難,教師可對做題方法作一些點拔。

4.訓練示例。

課文中大量採用了生活化的語言,又夾雜了不少典雅的文言。閱讀下面一些語段,說一說它們的語言特色

A.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噓”!囀着它的歌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B.兩人吃完飯坐在屋裏,因屋前濱水,長腳蚊人一到黃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煙包點燃,向屋中角隅各處晃着驅逐蚊子。晃了一陣,估計全屋子裏已爲蒿艾煙氣薰透了,方把煙包擱到牀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聽話。從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談到了唱歌,祖父話說得很妙。

C.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層薄薄白霧,這時節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翠翠還記得先前祖父說的笑話。耳朵又不聾,祖父的話說得極分明,一個兄弟走馬路,唱歌來打發這樣的晚上,算是怎麼回事?她似乎爲了等着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邊城》選編在高中語文必修5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作者是被譽爲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的沈從文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沈從文有過一句評語:“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呢?”。在《邊城》裏,通過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兄弟之親、睦鄰之意生動的表現了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應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單元是高中必修課小說教學的最後一個單元,單元目標是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所以,本課的鑑賞既要求我們對之前所掌握相關知識與能力進行回顧鞏固,也要求學生在把握情節、探究主題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學生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生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二、說學情

在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過《林黛玉進賈府》《老人與海》《祝福》三篇小說,所以學生對小說常識和小說鑑賞方法有一定的瞭解,但大多數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注意力放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上,往往是通過故事情節來把握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文本中通過語言、動作、深情、心理等細節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從而挖掘小說主旨。

此階段的高中生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爲主到抽象思維爲主的過渡,開始理智地思考問題,但時常需直觀的、感性經驗的支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圍繞教學重難點,提高討論問題的有效性,使學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題。

根據以上對教材內容、課程標準的分析概述,結合着學生的學習現狀、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特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瞭解沈從文及其作品特點,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把握作品中翠翠、爺爺等人物形象,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人物性格的分析,提高小說閱讀技能,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俗美、人情美。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聯繫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學難點確定爲:理解細膩入微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所要表現的人性美。

四、說教法

1、圈點勾畫法

講解時讓學生在預習後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圈點勾畫,篩選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並結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概括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仔細揣摩這些詞語之間的內在關聯。

2、提問法

講解時讓學生在預習後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劃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並結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理解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此外仔細觀察和揣摩這些詞語之間的內在關聯。

3、指導頌讀法和討論法

讓學生分角色朗讀p21頁祖孫兩的對話,讓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這段對話是如何展現人物性格的,體現了爺爺對翠翠哪方面的疼愛與呵護,並結合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線讓學生總結爺爺對翠翠的愛體現在哪幾方面。在留了預習作業的基礎上完成的,這樣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的不同觀點可以碰撞和交流)

4、教師點撥(注意發現學生問題並及時解決)

比如通過批改預習作業我發現學生們對翠翠的“淒涼”和“哭”的理解不太好,所以我就要着重啓發講解。

五、說學法

1、反覆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們知道,評價、鑑賞能力是語文諸能力層級中的最高層級,在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對評價、鑑賞能力的考查已經成爲高考的`一個熱點。在小說的評價、鑑賞中,理解關鍵詞語對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這篇小說中讓學生通過美讀體會情感,反覆揣摩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再加上適當的有效的討論。不僅能有助於學生理解這篇小說的抒情特色,又能夠通過翠翠情感變化所勾勒的故事情節中體現的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來把握小說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頌。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鑑賞這篇小說之門的金鑰匙。

2、美讀課文(包括分角色朗讀主要對話,體會人物情感。)

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鮮明地體現着人物的性格特徵。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實,思想的實際表達爲語言。”所以抓對話理解對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開頭讓女生美讀,有助於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

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瞭解作者生平。

2.通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環節】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1、配樂《水鄉》播放湘西風情的圖片

2、因爲有了沈從文以及他的一系列湘西小說,鳳凰古鎮也成爲了風景名勝之地,鳳凰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小鎮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邊城?去欣賞那裏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裏的民俗、人情之美。設計意圖:綜合運用多媒體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進入情境。

(二)熟悉作者,瞭解作品

設計意圖本文是小說節選而成,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設計意圖因爲這篇小說屬於節奏比較緩慢,情節淡化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是理解其內蘊關鍵。

(四)合作探究,研討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翠翠形象以翠翠爲例,體會文中人性之自然、純美。

1.問題導入: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小說的一大特點,翠翠是《邊城》之魂,但在節選的文字中我們找不到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假如你是導演,你認爲翠翠的扮演者應該表現出什麼性格特點?2.學生活動:學生四人一組交流,推舉代表展示。3.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語句,反覆朗讀和揣摩這些語句及其內在的關聯,梳理出翠翠感情變化的線索。教師點撥,設問幫助學生揣摩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設問讓學生理清翠翠心理變化的這條線。

體會湘西之美——人性美、人情美

請學生試從祖孫情、愛情、睦鄰情三個方面來探究《邊城》所體現出的人情美、人性美。具體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情?找出來並加以適當的評析。②各組選擇一種情加以討論,然後推薦一人發言,其他同學做補充。

設計意圖: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礎上帶出對人性人情的深層次挖掘,使學生在加強對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時,體會到親情的偉大與愛情的美好,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藝術手法鑑賞

鑑賞作者通過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的藝術手法。重點閱讀祖父與翠翠的對話,揣摩二人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強化寫作能力。

主旨解讀

全文通過細膩入微的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來展現了純真女翠翠的愛情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紅線一頭是爺爺對翠翠愛情心靈上的呵護,另一頭是線索所關聯的情節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經意中,譜寫了一曲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詩篇。這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所追求的嗎?這恐怕也正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之所在。

設計意圖:以主旨解讀作爲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總體把握。

討論探究: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爲什麼卻會以悲劇結束?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課堂感悟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傾聽、吸納他人意見,學會溝通,協作,並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

(五)交流成果,認識規律,總結經驗,形成能力

每個論題挑兩組學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補充或質疑。

(六)課堂小結,拓展遷徙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你心中的小說《邊城》。示例:《邊城》是一曲中國式的田園牧歌。《邊城》是一支真摯熱烈的愛情頌歌。《邊城》是一首用小說寫成的無韻的詩,繪就的無彩的畫。讓學生課後閱讀完整的《邊城》小說,在以後的課堂中一起來討論探究: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爲什麼卻會以悲劇結束?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課堂感悟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學會傾聽、吸納他人意見,學會溝通,協作,並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

(七)課後作業,牢固教學:

①閱讀《邊城》全文

②以“愛”爲主題寫一篇作文

六、板書設計

血濃於水的親情真摯熱烈的愛情淳樸的鄰里之情

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地位與作用

《邊城》選編在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是小說單元,本單元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個小說單元是高中小說學習的起始點,可見本單元在整個高中小說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說學習的焊接點,又是整個高中小說學習知識技能的伸展點。

2.教材分析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和特色。在《邊城》裏,通過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兄弟之親、睦鄰之意生動的表現了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是以人物刻畫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個基本要素。通過《祝福》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通過小說三要素來鑑賞小說,特別是三要素中人物裏的肖像描寫和對話描寫,在這篇小說的學習中,教師將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指導,這對學生今後鑑賞和把握小說起着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邊城》被人們譽爲“田園詩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描繪了邊城人們的人情美、品性美、風俗美、風景美。文字清亮明淨、瀟灑隨意,在優美的文字中讓人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爲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根據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和環境描寫所起的作用”,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

3.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課文的具體特點,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

⑴品讀本文詩化的語言,體味小說所表現出的人情美、人性美。

⑵較深層次領會作品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對現當代小說的鑑賞能力,

以上兩個目標用一課時完成。

以翠翠爲主線,體味人物情感中所展現的人性美,人情美,這是教學重點。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品味語言之美,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從現實角度看,目前中學生受影視文化影響較大,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日趨退化。因此,語文教學有必要促使學生通過語言把握思想,有必要不斷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從學習的心理規律來看,閱讀主要是一種內隱的心智活動,內心的激盪與外表的沉靜是和諧的。爭辯、交流是支脈,沉思、吸收是主流。因此,我主張素面朝天的閱讀風格,回到文本,讀懂文章。在教學中,還應遵循教育心理學的量力性原則和最近發展區原則,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別教學,考慮差生現有的學習可能性和優秀生的學習潛力,幫助他們各自達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因此,我採用自讀、探究、審美同步教學法:

1.“自讀”。自讀課文,並查找相關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寫一篇讀後感,培養“感悟”和“品味”課文的情感基礎。

2.“探究”。圍繞學生獨特的體驗,討論,交流,使之由感至悟,對作品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同時運用網絡,擴大課堂容量,使學生能向更深層次探究。老師需注意“巧”點。

3.“審美”。適當拓展,提高境界,昇華情感,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

三、說學法

當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的流通更爲迅捷,同時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可利用網絡學習的方式,爲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真正實現以學生自學爲主體的課堂,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首席”。

1、自主閱讀:提前一週預習課文,概括故事情節,在週記中寫一篇以《我眼中的翠翠》爲題的讀後感。

2、反覆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們知道,評價、鑑賞能力是語文諸能力層級中的最高層級,在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對評價、鑑賞能力的考查已經成爲高考的一個熱點。在小說的評價、鑑賞中,理解關鍵詞語對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這篇小說中讓學生通過美讀體會情感,反覆揣摩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再加上適當的有效的討論。不僅能有助於學生理解這篇小說的抒情特色,又能夠通過翠翠情感變化所勾勒的故事情節中體現的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來把握小說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頌。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鑑賞這篇小說之門的金鑰匙。

3、美讀課文(包括分角色朗讀主要對話,體會人物情感。)

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鮮明地體現着人物的性格特徵。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實,思想的實際表達爲語言。”所以抓對話理解對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開頭讓女生美讀,有助於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

四、說教學程序

(一)預習安排

有三項內容,分三次完成。閱讀全文提前20天開始,提前一週完成讀後感,交給老師批閱;提前2-3天利用早讀認真研讀課文及課後思考題;提前一天分發預習材料,爲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的設計是爲了督促學生能充分閱讀文本,同時對文本有完整的認識。培養“感悟”和“品味”課文的情感基礎,可以有效實現“長文短教”。

(二)導入新課

1、導入新課(創設意境)

①播放一些湘西風情的圖片,使學生對小說中刻畫的獨特而美麗的景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給學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②介紹沈從文及其作品風格,介紹《邊城》的寫作背景,給出“邊城”的解題(從時間、文化上考慮)。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導入情境的創設,是激趣的第一個重點,也是創設學習氛圍的重要環節。

(三)介紹整個小說的情節(找一學生複述故事)

這篇課文是節選的,知道整個故事情節有助於把握情節之間的聯繫和理解文意。

(四)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概括各節的具體內容.因爲這篇小說屬於節奏比較緩慢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情節是理解課文內蘊關鍵。

設置疑問:(在充分激活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因勢提問,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

1、指出小說“寫了什麼”?

明確:以“愛”爲中心,圍繞一個“愛”字展開一件件故事。

2、提問:課文中體現了哪些“愛”?(附板書)

明確: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

(五)美文美讀

此爲這堂課的重要環節,大約需要10-15分鐘,重難點的突破亦在此。

新的課程觀要求“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與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需要”。故在設計上以學生合作探究、多向交流爲主,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誦讀有助於我們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有助於我們得到讀者與作者角色的愉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品味語言;教師點撥應根究語段的特點有所側重,但應抓住“景”“情”二字)

因爲翠翠與另外幾個主要人物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討論以翠翠爲主線,通過品析語段,品味語言,進而感悟湘西民間獨具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分析人物形象

1、翠翠形象

討論一:你覺得翠翠是個什麼樣的女孩?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仔細觀察和揣摩這些詞語及其內在的關聯,這種關聯其實構成了一條翠翠感情變化的線索,讓學生結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理解這些情感背後的因素是什麼。賞析品味,互動探討:(在學生滿懷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時,讓他們自學討論,運用“自讀討論法”,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教師多角度層層挖掘,適時點撥,開啓心智。)

“淒涼”—“胡思亂想”—“哭起來”—“神往傾心”—

“頂美頂甜”—“吃了一驚”—“沉默”—“吹不好”—“柔軟”

設問讓學生揣摩情感:

(1)翠翠爲什麼心中有些“淒涼”?(抓淒涼的含義:寂寞冷落)

(2)翠翠爲什麼“胡思亂想”想離開祖父,想讓祖父着急呢?

(3)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哭起來”的原因嗎?

(4)翠翠爲什麼會聽母親的愛情故事聽的“神往傾心”,會覺得是“頂美頂甜”的夢呢?(“虎耳草”的寓意?)

(5)翠翠“吃了一驚”,“吹不好”蘆管說明了什麼?

通過設問讓學生理清了翠翠心理變化的這條線,這其實是純情翠翠的愛情由朦朧變清晰的過程。

通觀全文總結翠翠的形象:

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和外公相依爲命,對其關懷備至。對於愛情羞澀又真摯,後來儺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來。是一個理想化、純美化的形象。

2、爺爺形象

小說以翠翠的情感變化爲線索,翠翠的情感變化離不開爺爺,表面上看,祖孫兩在生活上相依爲命,互相照顧,其實更重要的是爺爺在精神上感情上非常理解呵護翠翠。文章中有多處體現,讓學生找出來:

(1)講翠翠父母的故事——告訴翠翠應該怎樣去愛

(2)去城裏打聽卻不告訴翠翠——給她餘地,不影響翠翠的選擇

(3)第三節對話——爺爺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親的事當笑話講。(這部分找學生分角色讀去體會,老師點撥)

(4)翠翠心亂了,吹不好蘆管,爺爺給她吹,吹的她心都軟了。——理解翠翠的心

(5)當儺送出走,翠翠確不知情,翠翠讓爺爺唱歌,爺爺唱的是儺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實是一種複雜的感情。

我們通過翠翠的這條感情線索,看到了爺爺對翠翠在愛情上那麼無微不至的呵護,生怕有一點點對孫女的影響,這種來自心靈的愛護是那麼的讓人感動。

爺爺形象總結:

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勤勞,善良,對孫女愛憐備至,特別是爲翠翠愛情,默默的操心擔憂,對其心靈呵護備至。

3、天保儺送兄弟

兩個人都深愛着翠翠,他們的愛情“決鬥”方式確是最淳樸的唱歌,當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過,翠翠喜歡的是儺送時,自己選擇了孤獨的離開,成全兩對有情人,但他最後卻死於意外,而儺送因爲哥哥的死內疚,也選擇了離開。

討論後教師作小結,體現教師“導”的作用。

討論二:談談你對課文主題的理解(結合文章題目“邊城”及課後思考練習一,探討主題,此問題依學生的情況而定,教師根據實際把握難易度)

五、課堂小結

全文通過細膩入微的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來展現了純真女翠翠的愛情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紅線一頭是爺爺對翠翠愛情心靈上的呵護,另一頭是線索所關聯的情節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經意中,譜寫了一曲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詩篇。這美好的柔情也許只能存在於古老的湘西,那偏遠的邊地;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個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個角落。

六、佈置作業

發展研究性閱讀:請深入閱讀,就如何開發湘西特色遊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列好提綱,以備交流。鼓勵學生拓寬學習視野,實現學生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實現爲終身學習而教的目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4

一、活水思源說教材

《邊城(節選)》是高教社《語文》基礎模塊下冊,小說閱讀與欣賞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爲鄉土小說的代表,邊城是一部詩意湘西的純美畫卷,課文選自小說的第一章,再現了平和、靜默的渡頭生活,突出了邊城純淨的自然美和淳樸的人性美。

二、因材施教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導遊班學生,女生佔絕大多數,90後的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受功利思想影響較深,但他們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表現欲強,又情感細膩,容易被感動。因此文中如畫的風景,至純的人性就是一個很好的情感教育切入點。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理清情節,賞析環境,品味湘西風土人情。【能力目標】: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學會思考,提高導遊詞創作能力。【情感目標】:

感受湘西自然之美,感悟震撼心靈的人性之美和作者對邊城的一往情深。

教學還需“因課制宜”,因此,結合教材和學情,我將

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分析細節描寫,探索人物形象,感悟邊城之美。

教學難點爲:探討作者對邊城的深厚感情。

三、獨運匠心說方法

爲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本課將藉助多媒體和信息化平臺,採用任務驅動法,自主閱讀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重構知識,積累情感,通過評價,內化審美體驗。

四、由淺入深說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三大步:走“邊”賞美景;入“城”識人心;“邊城”蘊深情。

第一步:走“邊”賞美景。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是課前準備,學生登錄班級空間,自主學習,觀看微課《初識邊城》,初步感知小說的風格特點和作者創作動機,並根據初步的閱讀體驗,完成邊城的導遊詞創作。

我用檢查作業的方式導入,展示學生上傳到班級空間裏的作品,並把這些作業歸爲三大類:景美,人美,景美人更美,由此引入課文。

其次是欣賞“邊”景

本環節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和合作探究法。

緊扣題目“邊”“城”二字,分別逐步分析“邊”和“城”的特色。

首先感受“邊”的特色。文章開篇便將讀者引領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風光中。抓住體現“邊”的細節——“邊境”“渡船”“八個一”,感受小城寧靜深邃,山清水秀的景美……

然後展示並點評學生甲關於景美的導遊詞。【設計意圖】是:

由“邊”入手賞美景,分析環境描寫符合學生認知習慣;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第二步:入“城”識人心

這一步驟主要感受“城”的特點。

“城”因人而成。故着力探究人物描寫,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逐步領悟人物的真善美。

師生共同明確:主要人物——翠翠;次要羣體——爺爺和渡船人。

分析翠翠從三方面入手:辨形、品性、知心。

首先是“辨形”,從年齡,外貌方面分析

抓住這些外貌描寫的文本點拔學生通過幾個簡單的比喻,表現出作者筆下翠翠的健康活潑、聰明伶俐和無拘無束。

其次是“品性”,深入認識翠翠,從行動、語言兩方面分析。

幫助爺爺渡船時熟練的動作、簡潔的語言,把翠翠的懂事、純淨、簡單和對爺爺的愛勾勒了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翠翠如山林的翠竹那樣,儼然化作了自然的一部分。

接下來是“知心”。

對翠翠的內心世界的認識關鍵抓住文本最後兩節的幾個細節:

說明在閒適單調的生活背後,翠翠也有她的孤獨寂寞和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但是這心事又無從訴說,於是作者筆下,這薄薄淒涼、淡淡孤獨、清清冷冷的少女情懷在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盡顯無疑。

通過這樣層層分析培養學生通過表象看本質的能力。

翠翠之後,通過對爺爺對待職業和撫養孫女的態度、工作動力的分析,探討爺爺的形象及性格特點。

抓住第十段中的關鍵句說明爺爺工作或生活的動力——一切爲了這個女孩子。於是,爺爺的恪盡職守,善良樸實,舐犢情深就顯而易見了。

渡客羣體的善良,淳樸,一筆帶過。

通過對翠翠,爺爺及渡客羣體這些人物層層深入的分析,水到渠成地歸納出邊城人的共有特點:淳樸,善良,與人爲善。【設計意圖】:

本環節是本節課教學重點,緊扣題目,通過分析得出“城”的特色是善良淳樸的人美,重點研讀翠翠這一人物形象。激發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印象。

第三步:“邊城”蘊深情。

首先探討作者“情”之所依。

領略瞭如畫美景,感悟了至美人性,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根據上述景美人美兩部分析,結合視頻,請學生暢所欲言,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作者對邊城的深情?

給出指導性建議:祖孫之間的親情、渡客與祖孫之間的樸素人情,景中含情。清澈的溪水、逼人的綠色甚至乖順的小狗都是作者情感的寄託。

然後展示學生關於景美人更美的導遊詞,並表揚。並思考爺爺和渡客,導遊和顧客,他們之間有共性,作爲導遊,應該怎樣對待職業,對待美景,對待遊客?

最後要求學生完善自己的導遊詞,對比邊城,爲家鄉溪口寫一篇推廣旅遊的導遊詞並上傳到班級空間,擇優向專業老師推薦編入校本教材,這是學生選入教材的杜娟谷導遊詞,學生寫道,杜娟谷山體柔合,環境清靜悠閒,邊片成林“靜”,“幽”,“隱”,“綠”。【設計意圖】:

理解作者情感是本課的難點,通過感悟作者深情,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質樸真誠的可貴,既是情感教育的需要,更是深入探究邊城之美的需要。並且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讓學生明白導遊的中心不僅在於風景,更在於人文。

板書回顧,課堂小結。

五、學無止境說反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課堂活動雖已結束,但反思還在繼續。整個教學過程,我力求體現以下三個特色:

首先緊扣“邊城”,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緊扣題目“邊”“城”兩個字眼,從“邊”入手欣賞美景;從“城”入手品味人性,感悟“邊城”體會情深。

其次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層層深入。

從景美到人美,從外表到內心,從欣賞到思考,從深思到動手,從課本到現實,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鍛鍊能力,學會思考,服務專業。

從學生的專業出發,讓導遊專業的特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大程度的體現文化課和專業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但是,怎樣把情與景、情與人更好地結合起來?怎樣把專業特色更好的滲透到文本分析中?在分析人物的過程中,怎樣運用並把握好角色扮演?仍然需要我不懈努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的聆聽。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5

一、說大綱

《邊城》《荷花澱》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課文。屬於現代文閱讀單元。這兩課都是小說,應該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小說的三要素。這兩篇課文從知識角度說,都着力表現一種人性之美。從思想教育角度來說,有利於讓學生返樸歸真,由《邊城》感受上世紀初湘西少數民族純樸的風情和善良的心靈。從《荷花澱》感受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一代婦女的崇高思想覺悟和傳統美德的有機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沈從文和孫犁的語言都具有清新秀美自然的特點。值得讓學生反覆體會摹仿。

二、說教材

這兩篇課文寫作年代不同,生活地域不同,一南方一北方,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純樸情感,一種是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高尚情操。

《邊城》是一部愛情悲劇,表現湘西苗族人民純樸的心靈。《荷花澱》的思想境界就不同了,是新型婦女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作品。

這兩課的語文都十分優美,兩篇文章的共同特點就是有詩情畫意。可作詩體小說,值得學生好好品味。

三、教法

這兩課都可以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課件。

《邊城》可以讓學生先觀看電影故事片,可以使用PPT教學課件,讓學生了解對作者的介紹,觀看鳳凰縣城的優美景色。

《荷花澱》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白洋澱的視頻資料。

從課堂活動上考慮,教《邊城》可以讓學生給課文加小標題,《荷花澱》可以讓學生編故事提綱。讓學生去分析結構。

還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可以就課文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翠翠爲什麼哭?

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把水生嫂和翠翠進行比較,或把祥林嫂和水生嫂進行比較。

教學程序可以有如下考慮:

1、用視頻資料進行鋪墊;

2、作者介紹;

3、分角色朗讀;

4、概括段意;

5、討論語言特色;

6、討論主題。

四、說學法

鼓勵學生查資料,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反覆閱讀體會語言精妙優美。

課堂上配合教師概括段意,討論主旨。

邊城說教師課稿 篇6

一、說大綱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現代文閱讀和鑑賞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

二、說教材

本單元重在讓學生開闊視野,體會不同作家風格,多角度理解小說主題,並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邊城》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長篇小說《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通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學作品。本課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量創設情景加以引導,力爭拉近距離。

三、說學生特點

高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與鑑賞能力,但對於課文背後所蘊藏的深層意義還缺乏進一步的挖掘能力。《邊城》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一個成年人,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較深沉,這是很難讓高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捨棄,在課堂上不做過多要求。

四、說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1.瞭解沈從文及其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學習小說細膩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3.提高學生對含蓄語言的感悟能力。

4.通過分析小說的環境、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樹立學生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2.體會課文對人物心理細緻入微的刻畫。

在本課教學中,從人物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環環相扣。從而讓學生感受沈從文先生的“人性美”與“人情美”。

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以此感受小說中蘊涵的“人性美”。

五、說教學方法

對文筆細膩、情感細膩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進行挖掘,並且本課是自瀆課文,要放手讓學生自瀆。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貫徹了啓發式教學原則,充分發揮教師“教”的職能和學生“學”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採用情景創設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同時,爲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提高課堂效率,適當藉助現代化的教學媒體。

六、說學法

對於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意以下兩點:

1.自主討論法。

引導學生運用“自主討論法”,掌握“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方法,通過自瀆認真思考,劃出重點語句,討論交流,議出問題的關鍵,總結特點。從而把握重點。

2.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擬爲一課時。

課前準備:觀看電影《邊城》,分發有關作品和作家資料。

(一)導入

設計思想是以情景動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誘發求知慾。藉助多媒體,以豐富的風光圖片、生動的故事情節把學生帶入古老的湘西地區。

有人說“《邊城》是一首圓潤悲婉的鄉土抒情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靈秀惆悵的田園牧歌。他描繪了一種充滿化外之風的天人合一的意境。爲被現代文明撕裂靈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塊行將失落的古樸的生命的綠洲。”

你讀了《邊城》,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此處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去感悟美、發現美、品味美。)

(二)設置疑問

在充分激活學生情感的基礎上,因勢提問,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

1.小說寫了什麼?

2.課文中體現了哪些“愛”,重點突出的是什麼?

通過提問,明確小說以“愛”爲中心,圍繞一個“愛”字展開一件件故事。課文寫了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重點寫的是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愛情。

(三)賞析品味,互動探討

在學生滿懷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時,讓他們自學討論,運用“自讀討論法”解決“怎樣寫”的問題。教師多角度層層挖掘,適時點撥,開啓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爲線索,劃分情節脈絡。

往事如夢——夢中人——未了情緣

2.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下列問題,品讀文章。

a.翠翠爲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着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