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時代意義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不朽名作,也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的時代意義

邊城的時代意義 篇1

一、《邊城》中“人性美”是中國鄉土文學中一朵更顯“另類”的奇葩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以魯迅、茅盾爲代表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以冷峻峭拔的現實主義態度,給我們創作了諸如《故鄉》《祝福》《阿Q正傳》《春蠶》《秋收》《殘冬》等,反映農村生活,刻畫農民典型的鄉土文學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鄉土文學的主流。

在這些主流的鄉土文學作品中,閏土、祥林嫂、阿Q、老通寶等這些舊中國農民典型,要忍受階級的壓迫,遭受強者的欺凌,倍受社會的冷眼,在社會的最底層痛苦的掙扎直至滅亡。與老船工及翠翠的衣食無憂,自給自足,鄰里相依的淳樸生活是無法比擬的。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不到“人性的美”,只有人性的“痛”。殘忍的戰爭,殘酷的剝削,命懸一線,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與湘西“世外桃源”式的“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也是天然有別的。我們在《故鄉》《祝福》《阿Q正傳》《春蠶》等作品中,看不到“人性的真”,有的只是“人性的假”。

而沈從文在《邊城》中塑造了老船工、翠翠、儺送等典型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體現的“人性美”,豐富了中國鄉土文學這塊園地的內涵。是二三十年代中國鄉土文學中顯得“另類”的一朵奇葩。《邊城》並非是對當時社會二三十年代的湘西現實社會寫真。人物與故事是對當時社會的超脫與超越。作者在“邊城”世界裏,有意識地消除了種種對立因素,既無階級的對立,又無經濟利益的衝突,更無人際關係的矛盾,有的是慈愛孝順,恬靜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濟,因此“邊城”因人性的魔力,昇華到了一個非對立因素的自然和諧、返璞歸真的理想境界。天真、純情、美麗、善良的翠翠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而老船工,順順,楊總兵、商販、過渡客人等身上體現出的淳樸、好客、樂善好施的“人性美”與魯四老爺、趙老太爺、假洋鬼子等的“人性醜”形成鮮明的對照。

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人性中扭曲變態的“人性惡”

樸素,充滿原始氣息的湘西,作者構築的理想世界,是與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城市文明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對被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壓抑扭曲的靈魂的矯正。他要使人的靈魂得以復甦,使心的純美得以張揚,讓人的尊嚴得以恢復,因而他竭力讚頌“人性美”。顯然是期待用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之光去照亮、激活這些生命力,要塑造民族的新靈魂。用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扭曲變態的“人性惡”,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人性惡”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們不妨把《邊城》與同時代的作家張愛玲的《金鎖記》進行比較。

(一)純淨、善良、真誠的“人性美”與虛僞、自私、變態的“人性惡”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金鎖記》中,我們觸摸到了“人性惡”的一面。張愛玲以嫺熟、老練的筆調深刻地揭露出人性中虛僞、自私、變態的方面。“生命就像是一襲爬滿了蝨子的華美的袍”,張愛玲冷冷地撕開了生命外表的華美,向世人展示了人性深處的醜惡、扭曲與變態。曹七巧是蒼白、渺小的,她沒有高尚的情操,沒有善良的心,有的只是扭曲、變態的靈魂。溫情的缺失、衆人的歧視與侮辱扭曲了曹七巧的靈魂,也扭曲了她的人性。曹七巧褪去了母愛的偉大神聖的光環,她把所有的仇恨發泄在子女身上,不擇對象地用子女的幸福來抵償自己的不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性惡”的血淋淋的例子。如曹七巧對兒子有着病態的佔有慾,一步一步毀滅兒子的幸福。對女兒長安也耍盡心機,進行了病態的報復。在自己兒女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補償,她已經淪喪了最基本的母性和人性,徹底偏離了道德軌道,她是一位由正常走向扭曲而不自覺的悲劇性人物,是一個體現了“人性惡”的典型。翠翠、儺送、天寶等身上體現的純淨、善良、真誠的“人性美”讓我們感動,而曹七巧體現的虛僞、自私、變態“人性惡”讓我們寒徹骨髓。

(二)原始、淳樸、自然,又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與曹七巧蒼涼慘淡的人生構成對比

生活在“邊城”的人,世世代代安居樂業,詮釋着生生不息的親情愛情友情,演繹着一個又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動人故事。通過近乎原態的翠翠與儺送,揭示一種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爲的生命存在形態.這種生命存在形態的內涵是純潔、勤勞、樸實、善良、熱情,信守自己的愛情初衷,保持鄉民的淳樸本色。在愛情、婚姻關係上,它表現爲自然、純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爲地抗拒着封建文明與城市商業文明的污染。在關係到人生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它還自主自爲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這一切,都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圖景。

(三)翠翠、儺送他們的生命原始、淳樸、自然,又充滿活力與曹七巧蒼涼慘淡的人生構成鮮明的對比

曹七巧原是個平民階層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命運之神卻狠狠的捉弄了她,她被貪財的哥哥嫂嫂被當作貨物,無情地賣到了姜家,嫁給了一個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樣的殘廢公子。姜家老少的歧視與侮辱,昏暗沉寂的畸形婚姻,使曹七巧的靈魂扭曲,一步步的邁向毀滅的深淵。在男權社會裏,曹七巧放棄了愛情、親情,淪爲金錢的奴隸,金錢的枷鎖永遠的鎖住了曹七巧。曹七巧認爲,“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在《金鎖記》中,曹七巧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她生命的一絲絲亮色被一點點湮滅,直至消失。張愛玲通過曹七巧身上體現的“人性惡”及蒼涼慘淡的人生,冷冷地揭示了金錢、命運對人的嘲弄與擺佈。與《邊城》謳歌的愛情、生命,兩相比照,讓人不禁唏噓不已。

三、《邊城》對今天構建新型和諧的人際關係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今天,我國正處在構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受商業文化的衝擊,使社會出現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物慾橫流的現象,人性呈現嚴重的扭曲和異化狀態。如何在今天的社會裏,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完善自己的人性,選擇優美、健康的人生,是時代必須思考的話題。

《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出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地回味。看着邊城的至真至善,這能不令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豔羨?今天,人與人之間雖然沒有了空間距離,但心裏的距離卻是那麼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的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讚歌應該成爲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淨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迴歸自然、善良、健康!

邊城的時代意義 篇2

一、祖孫之情

(一)至真至情的人性

《邊城》中主線是翠翠的愛情,而小說中的老船伕及外孫女翠翠相依爲命,他們之間的祖孫之情也幾乎圍繞翠翠的愛情來展現,老船伕撫養着自己女兒留下的遺孤翠翠,對她疼愛有加,對於從小失去父母的翠翠,他儘自己所能的彌補她的人生缺失,儘管女兒選擇隨心愛的士兵而去,他仍然毫無怨言很好的與外孫女生活着,並且隨着翠翠的長大更加關心他的婚事,加倍的謹慎行事,一方面是因爲老船伕覺得自己沒有關心自己的女兒,使她最終沒能擁有完美的婚姻甚至死去,自己是有責任的,所以更希望翠翠能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經老了,希望自己可以安排好外孫女的一切,給翠翠找一個可靠的人,看到翠翠出嫁,自己才放心離去。這點充分說明了老船伕對外孫女的愛,同時也體現了至真至情的人性。但是老船伕雖然可以做到關心翠翠,但是卻猜不透翠翠的心思,甚至使翠翠的愛情更加曲折,夜裏時常會陷入沉思,憂愁翠翠的婚事,甚至睡不着覺,老船伕對翠翠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同時翠翠也很懂事,她小小年紀就會心疼老船伕,懂得大人的辛苦,她會和老船伕一起守船,甚至會自己去對岸接喊渡的人,對於祖父翠翠是很依賴的,她也怕老船伕一個人孤單,像端午節裏熱鬧,老船伕擔心會有人來喊渡,走不開,就商量着翠翠自己去看熱鬧,翠翠本已答應但總覺得老船伕一個人守渡不好,因此就說也不去,雖然小孩子愛熱鬧對於大節日充滿好奇和新鮮感,但終究還是老船伕佔了首位,翠翠的愛也在此體現,但爺爺的回答“翠翠,你這是爲什麼?說定了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稱。我們應當說一是一,不許三心二意”[1],這對祖孫是至真至情的,同樣他們也擁有美好的人性,甚至整個茶峒都擁有着美好的人性。

(二)冷淡生疏的人性

隨着時代的推進、社會的發展,到如今人性已不如《邊城》中那麼純美,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內容豐富,每天忙忙碌碌,佔據着人們大部分的時間,人們之間的交流日漸減少,感情也變得淡薄,更不用說祖孫之間的交流,那更是少之又少,生活在現今這樣發展迅速的社會中,人們難免變得浮躁,很難靜下心來聽老人家的嘮嘮叨叨,一方面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相應的文化、思想觀念也會快速地更新,祖孫之間難免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差距,這樣交談起來會很困難,慢慢的.也就不去交流,不聞不問了,另一方面現今的孩子生活過於安逸,成長道路太順沒經受什麼磨練,長到翠翠那個年齡仍沒有定性,仍然不懂事,總是以自我爲中心,這樣祖孫之間孫輩反而處於上方,祖輩還來“服侍”孫輩,孫輩對於祖輩已經處於冷淡生疏的狀態,它們的人性已被淡化了,人性已經失去了《邊城》中所描繪的光澤。

《邊城》中的人性是一幅美好的圖景,文中突出的人性美代表即老船伕與翠翠,它們之間的情分是有一定的標榜作用的,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將來,祖孫之間的情分也是永遠無法割捨的,這是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儘管《邊城》描繪的是閉塞落後的農村景象,但是老船伕的樸實、正直、無私的愛,翠翠的懂事、乖巧,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有時我們不妨將作品與現實進行對比,相信不難發現作品中人性的美好,這樣的對比是給人們的一個警策,使人們清醒的認識到人性的滑坡,這也是作家沈從文寫作的目的。

二、男女之情

(一)純潔含蓄的人性

儺送二老與翠翠的愛情是簡單化的,之所以說它簡單,那是因爲它們的心思單純,它們之間的愛情無關其他外在干擾因素,它們完全是二人之間的愛情,天真無邪的翠翠與對愛情執着追求的儺送二老,兩人能夠堅守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儺送在面對碾坊家的提親不卑不亢,爲自己的愛情陣地劃了一圈保護層,使得自己的愛情不受金錢的腐蝕,這種鄙視錢財、堅守愛情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稱讚的;翠翠從懵懂少女到對儺送萌生愛意,漸漸的有了少女情懷,從兩年前無意中邂逅儺送的愛意,到再次見到時的情不自禁的誇獎,聽到爺爺提起天保大老向她提親時的生氣懊惱,以及最後聽到儺送婚事惆悵與心亂如麻,這無不顯示了翠翠含蓄的愛情。昭示着純潔含蓄的人性之美。

(二)功利世俗的人性

無論是沈從文寫《邊城》時期的都市社會還是當今社會,這樣純潔的愛情都已是稀缺,隨着現代化程度的加強,精神文明似乎有跟不上現代物質文明的態勢,這種精神滑坡現象令人堪憂,“人慾橫流,爾虞我詐,投機取巧”,“物質文明帶來的赤裸裸金錢利害關係”[2]也已經滲入到了愛情領域,“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應是人類社會的美德,但實際上從野蠻時代的羣婚制發展到一夫一妻制,只是對婦女加以約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更純粹以現金交易形式表現出來”[3]。一路發展而來,已經漸漸遺失了愛情的美好,甚至是純潔的人性,愛情的標準不再是心意相通、忠貞不渝,而僅僅侷限於金錢之上,體現了高度的金錢崇拜,這是物質文明帶來的消極效應,使人們養成了功利世俗的人性,把任何事情都要擺在利益之上,沒有利益就不會達成一致,甚至接近婚姻殿堂的愛情,也會因爲如此而臨門止步,這樣的人性是可怕的。

對比現實,我們可以發現《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是多麼的高尚,多麼令人羨慕,爲什麼我們會羨慕那樣純潔的愛情?正是因爲它的存在是如此之少,人們纔會被那種毫無雜質的愛情所吸引,嚮往那樣的純粹的愛情,如果它很普遍,人們對此現象習以爲常,便不會生出那樣的情懷,而愛情中堅貞不渝,純潔無暇又是人類社會的美德,我們就領悟到了現今的愛情觀和人性已經被物質文明腐蝕,我們要吸收《邊城》所描繪的人性美,學習翠翠與儺送之間純粹的愛情,建立起良好地愛情觀以及培養美好的人性,作品中的人性美對於我們而言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沈從文的《邊城》,“它有文化批判的傾向,是用夢與真構成的文學圖景,同文本外的現實醜陋比照,讓人們從這樣的圖景中去認識‘這個民族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