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論閱讀理解含答案

留侯論

留侯論閱讀理解含答案

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②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爲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爲子房纔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注:①留侯:即張良,字子房,他輔佐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爲留侯。

②刀鋸鼎鑊:四者皆古代刑具,這裏借指酷刑。

【參考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爲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爲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裏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餘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髮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裏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裏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倖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爲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纔可以憑藉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願,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爲張良才智有餘,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爲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鬥力,等待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爲王,高祖爲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4.對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匹夫見辱,拔劍而起 見:被

B.卒然臨之而不驚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無罪夷滅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誰全之 全:齊備、完整

5.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說明“忍”與“不忍”不同表現的一組是( ) (3分)

A.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

B.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

C.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6.下面對文章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張良能夠成就大業,是因爲他能夠忍住小小的憤怒。第一句“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爲全文的中心論點。

B.楚莊王攻打鄭國時,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招待楚軍。楚莊王認爲鄭襄公能夠這樣謙卑得對待楚軍,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棄了對鄭國的進攻。

C.文章認爲漢高祖的勝利和楚霸王的失敗,原因就在於忍與不忍之間的差別。而漢高祖能忍耐,正是實施了張良的計策。

D.本文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從“忍”與“不忍”兩個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論述,並通過列舉事例指出了“忍”與“不忍”的兩種不同的結局。

7.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6分)

(1)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3分)

(2)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3分)

答案:

4. (3分)D (“全”應爲“成全”之意)

5. (3分)D (D中兩個句子能夠分別說明“忍”與“不忍”不同表現,符合題幹要求。A中前一句能夠說明“忍”的表現;後一句是對橋上老人讓張良做僕人做的事,張良卻順從一事的評價,不是“不忍”的表現。B中前一句是說富貴人家子弟的表現,與“忍”沒有聯繫;後一句是“不忍”的表現。C中前一句能夠說明“忍”的表現;後一句是說秦國的殘酷做法,與“不忍”沒有聯繫)

6. (3分)B (楚莊王是認爲鄭襄公能夠對人謙讓,鄭國人必定信任他們的國君,並樂意爲他們的國君效力。鄭國這樣的團結齊心打消了楚國的進攻想法。)?

7.(1)(3分)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重點詞語“折”、“忿”和“就”)

(2)(3分)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爲王,高祖爲此發怒了,語氣臉色(或言語神情)都顯露出來。(重點詞“王”、“見”和“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