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閱讀答案

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題佔有很大的比例,爲了提高同學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下面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了《社戲》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魯迅社戲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爲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那聲音大概是橫笛,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_______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上,一個石羊蹲在草裏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社戲閱讀題目】

①文中空白處應填的詞語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指出文中加粗詞的含義。朦朧( ) 依稀( )也許( ) 然而( )和( ) 去年( )呢( ) 在( )

③選出對“似乎聽到歌吹了”“也許是漁火”“那聲音大概是橫笛”三個句子中加粗的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似乎”“也許”表示猜測,“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 “似乎”表示猜測,“也許”“大概”均表示肯定。

C. “似乎”表示猜測,“也許”表示猜測的另一種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 “似乎”“也許”“大概”都表示猜測。

④這段文字行文縝密,前後多處照應。請將文段中相應的句子填寫在相應的表格中。

⑤A. “但我還以爲船慢”;B. “然而又自失起來”;C. “果然是漁火”;D. “於是趙莊就真在眼前了”。這四句分別表現了“我”去看戲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⑥對這幾段文字寫景時的觀察點和觀察角度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船上 仰視 B. 岸上 平視

C. 船上 平眺 D. 岸上 眺望

⑦選文中的景物描寫是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展開的,請把有關語句摘抄在下面。

a. 視覺方面描寫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聽覺方面描寫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嗅覺方面描寫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觸覺方面描寫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景物描寫襯托“我”急切心情的語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對選段中畫線的比喻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船離開平橋村,行駛急速,“我”當時看戲心切,覺得起伏的“連山”像踊躍的獸脊,心中充滿了嚮往。

B. 這個比喻符合當時舟中觀夜景的實際情形:因山勢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羣山極像“踊躍”的、“鐵”青的巨獸的脊背,同時也寫出了船速之快,看戲心切。

C. 這個比喻將靜止的景物寫作流動的視景:連山起伏,靜止不動,作者將其比作踊躍的獸脊,化靜爲動,形象生動。

D. 這個比喻句寫出了夜間山景的特點:羣山起伏,山色淡黑,極像踊躍的野獸的脊背。

⑩選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社戲參考答案】

①宛轉 悠揚 沉靜 彌散 ②動詞 形容詞 副詞 連詞 介詞 名詞 助詞 動詞

③D ④A似乎聽到歌吹了B.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 C. 漸望見依稀的趙莊

⑤急切 陶醉 驚訝 驚喜 ⑥C

⑦a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b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c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d(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⑧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爲船慢。

⑨B

⑩表現了“我”對江南水鄉美景的熱愛,天真爛漫的童趣和看社戲願望實現後的喜悅。

【社戲寫作背景】

《社戲》寫於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例如剛剛經過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的戊戌變法一九零零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魯迅先生於一九零二年懷着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一九一二年一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魯迅先生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社戲》通過寫“我”看戲過程的耳聞目睹,說明:如果不能把人民從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縛當中解救出來,人民仍舊處於麻木狀態,那麼一切革新都將是空談。然而希望究竟在哪裏呢?在“樂土”上生活的童年夥伴們的身上,因爲他們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們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爲了使我們的後代不再過“辛苦輾轉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過上“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那就必須戰鬥。如果不是這樣,“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似的混沌狀態,是可以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本篇作品寫作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