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2018屆高三綜合測試三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廣東省2018屆高三綜合測試三語文試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中國古代關於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爲幾個方面:以禮法爲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爲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爲良法善治之政,以鄉治爲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罰爲良法善治之劍。而“中道”則一以貫之於其他幾方面之中,成爲傳統中華法系的“法統”。

傳統中華法系中的“中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中和”。禮之用,和爲貴。“和”是“中道”的基本涵義。和諧、和合、和衷共濟、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詞。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將自然、社會與人看成一個相互聯繫、生生不息的大系統,“中和”便是這個系統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一種基本狀態。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乃至人與自然之間、天人之間,都是和爲貴。這種觀念深深地滲入到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對於政出多門、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將其斥爲惡法、敗法、非法之法,皆因這些法背離了中和。法是一定社會關係的調節器、穩定器,它所維護的是社會關係的平衡、穩定。穩定性是法的基本屬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統合、求和諧、求穩定的價值取向正與法的這一屬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適當、適度、公平、準確、不輕不重、不偏不倚等內涵。正,意爲端正、公正、合規矩。程子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見,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頗是中道的又一基本義,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義。這也正是法的基本價值和屬性。孔子主張博施濟衆、忠恕愛人、立人達人,反對聚斂和不教而殺;認爲治國理民重在導德齊禮、寬嚴相濟;要求統治者“使民以時”,做到“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強調執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規範,秉公辦事。從這些主張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

三是“時中”。如果前面兩層講的是靜態的中道,那麼,這裏講的就是動態的中道。“中和”的穩定、和諧、平衡、秩序,“中正”的適宜、公平、公正,不是絕對不變、靜止不動,也不是因循守舊、掩蓋矛盾,而是在動中求穩、在變中求衡、在發展中求正。這一原則可稱之爲“時中”。時中,就是依“時”而處“中”。“時”是流變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按照社會發展、時代前進和事物變化的實際情勢去把握正確之道。“時中”絕非與時俯仰、隨波逐流、媚世取容的處世哲學。“時中”包含着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等一系列價值判斷和政治藝術,強調始終堅持原則,保持“中道”,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隨時世而變易”,“因前人之故典而開一代之新規”。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中道蘊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們認真地領會和借鑑。

(摘編自餘榮根《中道:傳統良法善治之道》,見20xx 年7 月17 日《人民日報》

1.下列對於“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道”是中國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貫穿於禮法、德政、鄉治、刑罰等幾個方面中,是傳統中華法系的“法統”。

B. “中道”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即“中和”、“中正”、“時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義,所以說,“中道”就是“和”之道。

C. “中道”的另一基本涵義是“中正”,“中正”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義,所以說,“中道”即公平、正義之道。

D. “中道”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人因事而變,日新月異,變化不定,所以說,“中道”又是與時俱進的動態之道。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從“中和”“中正”“時中”三個方面論述“中道”,因爲前兩方面屬於“中道”的內涵,所以論述要比後一方面深入細緻。

B. 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關言論,使論而有據,論而有理,論而有力。

C. 文章論述“時中”時,不僅與“中和”“中正”聯繫起來,指出了“中道”動的特點,而且聯繫了現實,這樣寫,更有助於闡明“時中”的意思。

D. 本文采用“總—分—總”的論述結構,“分”是論述的重點所在,層次分明,論述透徹,結構謹嚴。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如果中國古代統治者真正能用“中道”來治理國家,那麼,國家的和諧、穩定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證。

B. “中道”在今天有現實意義,現代社會仍然需要這種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現代社會制定法律法規應該認真借鑑的重要思想。

C. “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論及主張從不同方面體現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國理政的最好思想。

D. 近年來,我國在建設法治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經濟領域實行改革開放,文化領域堅持守正創新,這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中道”思想。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肖培根院士:根植華夏綠藥覓蹤

湯國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尋綠藥不老的傳奇。

1958 年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衛生部將全國第一次中藥普查的任務下達給了年僅 26 歲的肖培根。“那時候,可以用四個字來講,一無所有。圖書館的文獻,就連哪些是常用的中藥,這類資料都沒有,那個時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頗有大將風度,胸有成竹、指揮若定:首先聘請樓之岑、誠靜容等專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職指導老師;第二,確定以中藥材的“常用度”爲普查的主要範圍,指明任務方向。所謂“常用度”,就是重點抓 500~600 種常用中藥,抓住了這個大頭,就等於抓住了全國 70%~80%的中藥資源;第三,學中幹,幹中學,邊幹邊學,上“實踐大學”。此番韜略, 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點。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特長,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輕人派到全國各地中藥“常用度”高的產區,自己則帶頭選擇了工作量大的東北地區。野外調查異常艱苦,他常常是僱一輛馬車拉着鋪蓋行李,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肖培根從來都是以學生的姿態虛心求教。一個來自“中央單位、肩負國家任務”的幹部,他的虛心與誠意,着實打動了每一位藥農、每一位中藥師傅的心,他們紛紛把自己“壓箱底”的絕技傾囊相授,這讓肖培根掌握了許多書本上沒有、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絕活”。

1959 年,全國第一次中藥資源普查圓滿結束,肖培根向國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這是中國近代中藥資源最具權威價值的普查報告。利用中藥普查的成果資料,他又編寫出新中國第一部《中藥志》。

1963 年 3 月,肖培根作爲專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訪問。代表團除了在西非考察當地的植物和藥用植物資源以外,還爲我國南方的植物園採集了大約 200 多種重要的藥用和經濟植物種子。期間,肖培根還專門被阿爾及利亞衛生部長邀請去搶救他們國家草藥的傳統文化。之後,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亞幫助整理該國的草藥,那裏溫度高得雞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曬熟。在這樣的環境下,考察團詳查每種草藥的功效,還訪問了許多草醫,資料彙總起來後, 收穫頗豐。考察團提交的報告,被世界衛生組織分發到各成員國,說中國幫助這些落後國家整理出當地豐富的草藥資源,是南南合作的典範。肖培根是新中國第一個奉派到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工作的技術官員,負責世界藥用植物名錄編制等工作。

新中國剛成立時,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物資禁運,凡是包含進口藥代用品的一概不準向中國出口。那時肖培根剛剛大學畢業,國家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能夠替代進口藥的國產資源。以肖培根爲首的年輕人,奔赴全國各地,風餐露宿,經過不捨晝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蘿芙木,隨後阿拉伯膠、安息香、胡黃連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紀 50 年代初,全國第一次疾病防治大會上,發出了“讓高血壓低頭,讓腫瘤讓路”的豪邁誓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蘿芙木,衝破國外的封鎖,研發出物美價廉、令幾代國人難忘的降壓靈。短短數年,這批可愛可敬的青年才俊們,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尋覓到了取之不盡的替代植物,解決了全國人民的需求。他們心中充滿了萬丈豪情。“這項任務給了我們一個實際的體會:在藥用植物界,相似的藥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從這裏找到了最初的靈感。”“在長期的藥用植物研究中,我發現在某一個植物類羣中,它們的植物形態、化學成分和療效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如果再通過計算機和數學模式加以整理髮掘,就能夠尋找出很多規律性的東西來。”肖培根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思路,使他成爲最早將計算機引入中草藥研究的藥用植物專家,並且成功地在中國第一代計算機上展開了藥用植物親緣學的研發。1978 年,《藥學通報》終於復刊了,在第 1 期第 1 至第 5 頁上,發表了肖培根重要論文《植物親緣關係、化學成分和療效間的聯繫性》,能夠在復刊的首期首頁上發表論文, 只因四個字:分量質量。當然,它標誌着孕育二十幾年的新學科誕生了。

(相關鏈接)自 1963 年以來,肖培根應邀訪問了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他一直在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上滿懷激情地介紹中藥現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擴大中藥在國際上的影響,並撰寫英文專著對中醫藥進行系統論述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