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習題及答案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題目中的“傷”意即悲傷哀痛。體現了作者傷感的感情基調。本文是一篇隨筆,敘事部分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然後進行議論,揭示道理。本文敘事先揚後抑。

《傷仲永》習題及答案

原文

金溪[地名,在今江西金溪]民方仲(zhòng)永,世隸(lì)耕[祖祖輩輩以耕種爲生。世,世代。隸,附屬,隸屬]。仲永生五年,未嘗[不曾,從來沒有]識書具[書寫工具。這裏指筆、墨、紙、硯],忽(hū)啼求[索要]之[代詞,代書具]。父異焉[對此感到驚異。異,感到驚異],借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與[給]之[代詞,代方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爲[題寫]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團結族人。收,聚,這裏是“團結”的意思]爲意,傳一鄉秀才[這裏指讀書人]觀之。自是[從此]指物作詩立[立刻]就[完成,這裏是“寫好”的意思],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觀[值得看]者。邑(yì)人奇之[同縣的人認爲他是奇才],稍稍[紛紛]賓客其父[把他父親當賓客對待。意思是請他父親去做客],或[有的人]以[用]錢幣丐[gài,求,索取,這裏的意思是“花錢請(仲永題詩)”]之。父利其然[認爲那樣有利]也,日[每天,天天]扳[pān,牽,拉]仲永環謁(yè)[四處拜訪]於邑(yì)人,不使學。

餘聞之[代詞,指代這件事]也久。明道[宋仁宗年號之一]中,從[跟從]先人[亡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父親已故去,因此這樣敬稱]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chèn,

相當,符合]前時之聞[名聲。這裏指好名聲]。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mǐn)然衆人矣[與一般人沒什麼區別了。泯,消失。然,……的樣子。衆人,普通人,一般人]。”

譯文

金溪縣百姓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爲生。仲永出生五年了,從來不認識(筆、墨、紙、硯這些)書寫工具,(他)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他)父親對此覺得很奇怪,從鄰居家借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寫了名字。他的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立意,全鄉的讀書人競相傳看。從此,(大人)指着東西讓他作詩,

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都很驚奇,紛紛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來求仲永題詩。他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就天天拉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父親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見到了仲永,有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得已經)不能符合以前的名聲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問他們仲永的情況,他們說:“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閱讀及答案

【內容】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金溪縣神童方仲永,出生在世代務農的家庭。五歲的時候,他突然哭着要筆墨紙硯。他父親從鄰居家借了給他,他當即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主旨是贍養父母、團結族人,引起了全鄉讀書人的.重視。從此大人指着東西他就能作出詩來,並且詩的文采和主旨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同縣的人認爲他是奇才,紛紛邀他父親做客,甚至花錢請仲永作詩。父親以爲有利可圖,天天帶着仲永在縣裏四處拜訪,不讓仲永學習。

“我”早就聽說過這件事,後來在舅舅家見到了仲永。當時仲永十二三歲的樣子,“我”讓他作詩,已經寫得不如從前好了。過了七年,“我”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他們說:“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了。”

第一段:作者詳寫了方仲永的神奇,同時也爲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退埋下伏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第二段:寫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過程,着墨雖不多,卻把事情的全過程交代得很清楚。

【主題】課文通過寫仲永從具有神異的稟賦到“泯然衆人”的過程,揭示了後天學習非常重要這一主題。

【寫法】有詳有略。

【作業】

 一、朗讀課文,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幼年時有怎樣的過人之處?後來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方仲永幼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後來,“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後“泯然衆人矣”。

2.產生這樣的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產生這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1.即書詩四句 書: 寫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就: 完成,這裏是“寫好”的意思

3.從先人還家 從: 跟從

4.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 相當,符合

5.泯然衆人矣 衆人:普通人,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