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親和力的魅力

內容摘要:

教學中親和力的魅力

教師的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親和力,惟我獨尊,那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你學問再高,課講得再好,但不能贏得學生的心,最終卻不一定能夠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可見,教師除了要有科學的文化素養外,還要有親和力。

關鍵詞:

親和力 尊敬 信任 寬容 理解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與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如果一個教師沒有親和力,惟我獨尊,那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願學習你這一科。即使你學問再高,課講得再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夠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教師的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教師擁有較高的親和力,纔會擁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充分理解學生,允許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特長,並且真誠地幫助他們獲得成功。

教師的親和力是師生交流溝通、達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本條件。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面對面的與學生交流、溝通、做到無話不談,心心相印。尤其教育學生時,更應做到這一點。在教育學生時,我們絕對能夠做到“面對面”,但是往往做不到真正的交流與溝通--師生間毫無芥蒂地說心裏話。溝通不了的根源在於老師:他們在於學生交談時,愛心不足,面目全非,而學生一方擔驚受怕,文過飾非,結果是老師生氣,學生憋氣,也解決不了問題。要與學生達成共識,關心、尊重是基礎;理解、信任是關鍵;誠懇、耐心是途徑。

人們通常認爲:現在的孩子比較聰明、頑皮,一般不服家長、教師的冷麪說教。有人認爲應該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他們,可以施行一些“高壓”政策。經過近幾年的教學體驗,我認爲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用教師語言的親和力,講事實,講道理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望,使他們能主動地學習。

比如,在學校的學習中,一些教師,一走進教室,就滿臉的嚴肅,用嚴厲的目光掃視全班學生後,提出一些要求後纔開始教學,如果達不到要求,就責罰某些學生做值日、抄作業、背課文等等。教師的這種做法,對小學生來說,一時半會可能會被老師恐嚇住,課堂上也會一時顯得比較安靜。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效果是不會好的。因爲學生的心情是壓抑的,學習是被動的,尤其是內向、膽小的孩子,身心健康會受到影響。而對另一部分較頑皮,唯我獨尊的孩子來說,教師這類責罵的話說多了,他視而不聽,視而不見,根本就不當回事了,對老師的責罰以拖延、草率應付的態度了事。如果教師認真追究下去,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可能會繼續“加壓”,產生惡性循環,結局難以收場。如果只是說說而已,過後並不追究,則可能失去教師的信譽,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應用激勵和期待的語言能增強親和力,人都是需要激勵的,尤其是學生,往往教師的一句讚譽或是表揚誇獎,都可能使他們終生受益,同樣,教師的的殷切期待,也會作用於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會從中獲得超常的力量,進而形成誘發和驅動,於是老師的期待就會轉化爲學生的自信,爲學生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與其讓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不如退而求其次。換個思維,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成長髮展。當老師的只要給他指明方向,樹起做人的準則,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應該盡責了。並不是一定要他們學習成績好纔是好學生。我曾有過一個非常調皮的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要有“創作”,後來班主任讓他請家長,他就退學。我聽說後,找他長談了一次,他也對我說了不少真心話,他說自己根本就沒心思學習,坐在教室裏是受罪。只是覺得對不起父母纔在這兒度日如年。他家境貧寒,父母身體不好,學習又太差,考學是沒希望了,還不如出去學點技術,早日養家餬口。孩子能這樣想,我很感動,我止住了再勸他繼續讀書的念頭,而是告訴他我很欣賞他,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學習成績不能說明什麼。有許多學習成績優秀的人一生也是碌碌無爲的.,只有能夠正視現實,不向困難低頭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後來,這個孩子真的不錯,考取了廚師資格證,現在是一家大酒店的首席廚師。

教師還應有新穎獨到,風趣幽默的語言增強親和力,新穎獨到,風趣幽默如同演唱能會給人一種輕鬆、隨和、愉悅的感覺,學生也會在開心愉悅,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同老師達成心靈的默契,使其產生情緒的共振作用。

當然,睿智機敏、深入淺出的語言更能增強親和力,精煉美好的語言能啓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教師,面對的是結構複雜,處境不同,心裏各異的學生羣體,其語言交流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應坦率真誠。只有用情真意切、推心置腹、發自肺腑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才能使他感到老師真切的情感和誠摯的愛護,纔會讓他覺得老師是值得信賴的,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多從溝通的角度出發,進行一下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給以善解人意的理解。相信,這樣的語言表達,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他們會自覺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多年的教學讓我越來越覺得,學習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不能證明學生的能力。我們不能只看到學生的成績,只以成績來確定學生的好壞,也不能只以學生成績來確定老師的業績。有許多學習成績不夠優秀的學生,其他方面也許會很優秀的,只是我們沒有條件達到學生的要求。達不到學生的要求,我們可以走進學生的心裏,更多地瞭解、理解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不夠優秀的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溫和心態,親切語言,去幫助他們健康的學習與成長。

參考文獻:

張宛利。教師的威信與親和力探微《魅力中國》

鄧芳。淺談如何提升教師的親和力《湖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