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 教案教學設計

勾  踐  滅  吳

勾踐滅吳 教案教學設計

崇慶中學語文組  譚雙虎

教學目標:

  1 、瞭解《國語》的基本知識。

  2、瞭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刻苦自勵,報仇雪恨的故事。

  3、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4、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來評價勾踐等人物。 

5、 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文章的感想。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教學難點:

1、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

2、 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來評價勾踐等人物。

課程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1、 瞭解《國語》的基本知識。

2、 瞭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刻苦自勵,報仇雪恨的故事。

3、 整體感知課文

一、 導入:

1、 新課導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臥薪嚐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於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心中理想的。

2、 《國語》作者沒有定論,相傳與《左傳》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全書按周、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後五百餘年的史事。反映了這一漫長曆史時期諸侯各國的交往、爭戰等情況。全書以記言爲主,與《左傳》重記事不同。語言藝術雖不及《左傳》,但說理嚴密,刻劃人物也比較形象生動,對後代散文有很大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3、 補充:蓋文王拘而演(演,演驛,推廣。周文王拘於羑Yǒu裏,將《周易》的八卦重爲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遊列國,到處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國語》;孫子臏(刖刑,古時砍掉腳的一種酷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傳,流傳。呂不韋是秦始皇時的相國,使其門客作《呂覽》。始皇十年,以罪免職,後又奉命遷蜀,這時《呂氏春秋》才得以流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韓非多次以書幹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作《說難》、《孤憤》,傳到秦國,秦始皇看了很喜歡,因派兵急攻韓,得韓非。韓非至秦後,被李斯等所讒,下獄死。);《詩》三百篇,大底(大致)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勾踐滅吳》被稱爲《國語》的壓卷之作。

4、 歷史背景 :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一定要報仇。夫差練兵3年,於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到會稽山後,臥薪嚐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於報仇雪恥,滅掉吳國。

二、 整體感知課文:

1、 師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2、 生自由朗讀課文,弄清文中的字音、停頓,瞭解文章的內容。

3、 生齊讀課文,師點撥,解決字音、停頓問題。

4、 生藉助註釋、工具書初步梳理課文。

5、 分小組討論課文內容。

(1) 代表發言講述課文故事。

(2) 代表概括文章的結構和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1~2)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第二部分:(3~4)臥薪嚐膽,準備復仇。 

         第三部分:(5~6)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在誦讀中理解課文。

2、 通過分析人物具體生動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3、 對外交辭令的鑑賞。

一、 課文理解

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教師講解重點、難點。 

(一)戰敗和談部分,明確以下問題: 

1.越王勾踐爲什麼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提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 

3.談判的結果怎樣?

提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二)臥薪嚐膽部分,明確下列問題及詞語。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2.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問養吊賀送迎去補。 

3.從文中找出能表現勾踐臥薪嚐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爲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爲了增強國力,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納賢士。輕徭薄賦,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三敗吳國。 

 

(三)滅吳部分,體會勾踐與夫差前後兩次談判的心理變化,並理解以下詞語:宸宇視次。 

第三步:總結全文。從越王勾踐戰敗媾和,臥薪嚐膽,最終滅吳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二、 引導學生歸納文中的重點字詞。

1、古今異義: 

棲:古義:停留,駐紮;今義:棲息。 

爪牙之士:古義:勇猛的將士;今義:走狗,幫兇。 

去:古義:離開;今義:離開本地到另一地方。 

億:古義:十萬;今義:萬萬。 

  

2、通假字 

帥:通假字,通“率”;        取:通假字,通“娶”;        

免:通假字,通“勉”;         摩厲:通假字,通“磨礪”。 

3、詞類活用 

(1)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         退: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之退 。

(2)然後卑事夫差                 卑:形容詞用作動詞或使動用法,降低身分。 

(3)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       潔、美、飽:均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爲“使其居潔”、“使其服美”、“使其食飽”。 

(4)必廟禮之                 廟:名詞作狀語,在廟(朝庭)上;禮:名詞用作動詞,禮待,接待。 

(5)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4、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 

②此寡人之罪也 

③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④昔者之戰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①夫差將欲聽(之)與之成(省略動詞賓語之。之--指代文種)   

②以(之)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省略介詞賓語之) 

③寡人請更(對待吳國的態度)(省略動詞賓語) 

(3)倒裝句 

①介詞結構後置 

A、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還原後爲“ 昔者夫差於諸侯之國恥吾君”

B、乃號令於三軍曰 

還原後爲“乃於三軍號令曰”

②賓語前置 

何後之有?   還原後爲“有何後?”

5、 古今異義: 

(1)爪牙:古意:武士,重臣;今意:壞人的黨羽 。

(2)於是:古意:在這方面;今意:表承接、因果關係的連詞。

(3)丈夫:古意:成年男子;今意:女子的配偶 。

(4)中原:古意:原野;今意:黃河中下游地區。 

(5)暴露:古意:日曬夜露;今意:隱蔽的缺陷、問題等顯露出來 。

(6)至於:古意:至,動詞,到;於,介詞,引出處所;今意:表示達到其中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 分析人物形象。

 生分組討論後師引導學生歸納。

明確:勾踐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豐滿的。他不是一個復仇者,而是一個城府很深、有膽有識的政治家。他胸懷大志,處驚不變;他知人善任,充分發揮文種的聰明才智;他不忘國恥,所以甘願忍辱負重、卑事仇敵;他要成就大業,所以能臥薪嚐膽、撫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責。

四、 課文寫作特色。

1、 故事情節的曲折委婉。

2、 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3、 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

    五、老師朗誦榮超《失敗者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