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叫遊學(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爲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馬可波羅周遊中國,孔子率領衆弟子周遊列國,中外學者訪問交流,其實質就是遊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走都是增進學識,培養品質,開闊眼界的好方法。還記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裏嗎?《岳陽樓記》也好,《醉翁亭記》也好,無非都是遊山玩水的結果。今天,我們沒有機會“遊山玩水”,更無從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們可以體驗古人怎麼游出境界,玩出水平。請打開課文《遊褒禪山記》。

二、多媒體出示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三、讀課文

第一遍齊讀,讀準字音。讀完後,糾正認讀錯誤,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讀音。

第二遍齊讀,讀出韻味。讀完後,指出斷句的不足(解決節奏問題)、語氣的不足(解決文言文虛詞在文章韻味中的重要作用,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在讀法上的不同)

第三遍默讀,理解文意。

1、下發點讀用《遊褒禪山記》。在讀準字音、揣摩韻味的基礎上,嘗試用點讀法脫離書本初步翻譯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句。

2、互相探討,嘗試解決一部分不懂的字、詞、句。

3、打開課文,對照註釋,再解決一部分不懂的字、詞、句。

4、課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難點,歸類後上交老師。

第二課時

1、抽查上節課所學內容。

(1)抽讀

(2)抽字詞句掌握情況

2、共同探討尚存的疑難問題。

講清文意推斷方法或理解過程

3、歸納重要虛詞、實詞、文言句式

(1)重要虛詞歸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它的)址     以故其( 那  )後名之曰“褒禪”

距其(那)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其(代石碑)文漫滅,獨其(代碑文)爲文猶可識曰“花山”   其(它,代華山洞)下平曠

問其(它的)深,則其(那些)好遊者不能窮也   入之愈深,其(助詞,無義)進愈難,而其(助詞,無義)見愈奇

然視其(它的)左右    蓋其(它,代洞)又深,則其(代遊客)至又加少矣

既其(助詞,無義)出,則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餘亦悔其(自己)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以其(他們,代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其(表反詰語氣)孰能譏之乎

後世之謬其(它的)傳而莫能名者

多媒體出示“其”的相關知識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在)其址   於(對)是餘有嘆焉

古人之觀於(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至於(表處所,可以不譯)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

於(對)人爲可譏   餘於(對)僕碑

以(因爲,介詞)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以(因爲,連詞)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

由山以(   )上五六裏         以(因爲,連詞)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連詞,相當於“而”,表並列關係)近,則遊者衆;險以(同上)遠,則至者少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表承接關係)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用來,表憑藉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表憑藉,用來)至焉   餘於僕碑,又以(因,由,介詞)悲夫古書之不存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古今同義)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表承接或並列)卒葬之   而(因而)記遊者甚衆

其進愈難,而(然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因而)欲出者

來而(表承接)記之者已少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表並列)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遞進關係)無不在也

而(然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於幽暗昏惑而(卻)無物以相(xiàng)之

盡吾志也而(卻)不能至者

(2)重要實詞

做研討與練習二

(3)多媒體歸納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重要句式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討:

1、一般遊記怎麼寫?本文怎麼寫?

遊記是以寫景爲主的記敘文。它通過描寫記敘旅遊過程中的見聞,如山川景物,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主要有定點換景、定景換點和移步換景等寫法。

本文以什麼爲主?議論爲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

有記敘嗎?有。

哪些是記敘?

第一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僕碑,反映了遊覽的行蹤。

第二段全是記遊,先略述前洞、後洞概況,突出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前洞平曠,遊者衆;後洞“好遊者不能窮”。然後詳寫遊後洞經歷。

第一段爲什麼要寫考證山名由來?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爲歸依,內容上環環相扣,爲後文(第四段)議論埋下伏筆。

第二段遊覽後洞,寫了哪些美景?沒寫什麼美景。

重點寫什麼?

半途聽了倦怠者的話怕火把燒盡,退出洞來,後悔萬分。

爲什麼這樣寫?引出下文(第三段)議論。

2、在第三段中作者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後洞的感想和體會,主要圍繞哪三個字展開?

志、力、物

討論:結合課文,三者之間,你認爲哪一點最重要?爲什麼?

“志”。“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盡吾志”的理解。

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非有志者不能至”。

作者認爲人應該立下什麼志向?要看到險遠之處的奇景異觀--遠大的志向。

爲什麼“志”的前面用“吾”來修飾?

強調志向對於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隨以怠”,才能愈深愈進。

你覺得“鳳姐”“芙蓉姐”“小月月”“我爸是李剛”等有作者認爲的“志”嗎?“旭日陽剛”組合呢?

其次要儘自己的`志向。

“盡”是什麼概念?竭盡,毫無保留。

盡志其實就是盡什麼?

盡力,盡物。竭盡全力,竭盡一切有利條件。

竭盡全力意味着什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沒有手,學會用腳彈鋼琴;不能動,學會用腦來思考;父親癱瘓,母親跑路,天真少兒苦撐家的幸福; 

“聽不見全世界的聲音,就讓全世界聽見你的聲音;看不到世界,就讓世界看到你”

你有相助的“物”嗎?

每個人都有。“物”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陪伴一生的母愛、友情、鼓勵、期盼、愛心……其他精神力量。竭盡一切有利條件,意味着讓母愛點燃前行的動力,讓期盼成爲奮起抗爭的勇氣,把激勵看做衝鋒陷陣的號角,把愛心當做決戰沙場的擂鼓……

3、齊讀三、四段,再次感悟“志”“力”“物”三者的含義和關係

4、嘗試背誦

5、作業佈置:完成本課基訓

附:課文點讀練習

褒禪山亦謂(  )之(  )華(huā)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  )於(  )其(  )址(  ),而(  )卒(  )葬之(  );以(  )故其(  )後名(  )之(  )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  ),褒之廬冢(zhǒng)也(  )。距其(  )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者(  ),以(  )其(  )乃(  )華(huā)山之(  )陽(  )名(  )之(  )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  )道,其(  )文(  )漫滅(  ),獨其(  )爲文(  )猶(  )可(  )識(  )曰“花山”。今言(  )“華(huā)”如“華(huá)實”之(  )“華(huá)”者,蓋(  )音謬(  )也。 

其(  )下平曠,有泉側(  )出,而(  )記(  )遊(  )者(  )甚(  )衆(  ),所謂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裏,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  )甚(  )寒,問其(  )深,則(  )其(  )好(  )遊者(  )不能窮(  )也,謂之(  )後洞。餘與(  )四人擁(  )火以(  )入,入之(  )愈深,其(  )進愈(  )難,而(  )其(  )見愈(  )奇。有怠而(  )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  )盡(  )。”遂與(  )之俱(  )出。蓋(  )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然(  )視(  )其(  )左右(  ),來而(  )記之(  )者已少。蓋其(  )又深,則其(  )至(  )又加(  )少矣。方(  )是(  )時,餘之(  )力尚(  )足(  )以(  )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  )出,則(  )或(  )咎(  )其(  )欲出者,而(  )餘(  )亦悔其(  )隨之(  ),而(  )不得(  )極(  )夫(  )遊之(  )樂也。 

於是(  )餘有嘆(  )焉(  ):古人之(  )觀於(  )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  )深而(  )無不在也。夫(  )夷(  )以(  )近,則(  )遊者衆;險以(  )遠,則至者少。而(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  )觀(  ),常在於(  )險遠(  ),而(  )人之(  )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  )又不隨以(  )怠,至於(  )幽暗昏惑(  )而(  )無物以(  )相(xiàng)(  )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於(  )人爲(  )可(  )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  )孰(  )能譏之乎(  )?此餘之(  )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  )悲(  )夫(  )古書之(  )不存,後世之(  )謬(  )其(  )傳而(  )莫能名(  )者(  ),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  )學者(  )不可以(  )不深思而(  )慎取之(  )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fǔ),餘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安王某記。

 

鄭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