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的人生三境界

宋代詞人蔣捷在他的<虞美人>一詞中,形象地描繪了人生的三個境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從伴隨人生的風雨中,提煉了“聽雨”這個典型的情景。而同是“聽雨”,三個不同時期,有着三種不同意境,深刻折射出詞人由年少時的歡樂無憂,到中年的惆悵彷徨,進而到老年的悽苦無奈的心情,這是一種亡國者的哀痛,失志者的悲憤!撫今追昔,思緒萬千,正如這綿綿不斷的雨腳,一束束都從他心靈裏絞出血淚。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宋鹹淳十年(1274)中進士,尚未一展鴻圖,南宋便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振山河的蔣捷,便退隱江湖,棲息於太湖中竹山島,恪守氣節,不肯出仕,過着飄零悽苦的生活。他的詞作多以抒發亡國之痛,山河之慟,其感傷勝似長空雁鳴,其哀苦猶如寒泉低吟,共內蘊的激越難抑又如地火涌動,形成鬱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風格,讀來意蘊深遠,耐人尋味。例如他的《虞美人》,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顛簸流離,晚年的悲苦境遇刻劃得入木三分.

蔣捷藝術觸覺的'敏銳,物感於心,情發乎衷。幾乎是深入到每個事物、每種境遇的常人所難以觸摸的地步。例如他的《聲聲慢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 ,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作者以心靈敏感的耳朵,諦聽秋天的各種聲音,由遠而近,層次分明地着力鋪敘,天籟加人籟,組成了一曲悲涼悽婉的交響曲。

全篇採集了九種聲音:雨聲、風聲、更鼓聲、檐鈴聲、彩角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從深夜到拂曉,連續不斷襲來。寫是秋聲,渲染的是秋天肅殺悲涼的氣氛,抒發的是心中的悲聲、痛聲、恨聲、憤聲,以及“理不斷,愁還亂”的無可奈何的嘆息聲。這一夜之間時間的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難歷程的再現,特別是“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使他驚心,勾起作者的亡國之痛。當風聲、雨聲、更鼓聲接踵而來時,留在心底那種印象猶深的聲音會帶動而起,擊起思緒萬千,心潮起伏,因而悲切之外,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感情。

這首秋聲賦,通篇以“聲”字爲韻,一氣呵成。聲音不是拼湊,而是層層逼進,最後由蛩聲到雁聲,運用對話形式:“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長嘆不絕,來個逃遁,跳到更廣闊的空間,讓你去細細品味。這種詞尾,字盡言猶未盡。

蔣捷另首詞也很值得欣賞: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度與泰娘嬌。

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簡析:

飄泊已久的遊子,乘一葉小舟,路過太湖旁的吳江縣。春寒料峭,岸邊樓上的酒旗對他頻頻招手,故故撩撥。吳地方音軟媚,邊渡橋的名字也香豔。一陣風、一陣雨的惱人天氣,添了遊子的春愁。客袍早就髒了,到家就可以洗。到得家時,先什麼也不幹,且把銀字的笙調試起來,把心字的香點起來,陪娘子好好坐坐,可屈指一算,到家該交夏令,櫻桃顏色變紅了,芭蕉葉子由淺綠變爲深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