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與語文素養的關係研究課題實驗方案(網友來稿)

課題創意:湖北省秭歸縣茅坪初中語文教師 吳雲

語境與語文素養的關係研究課題實驗方案(網友來稿)

課程名稱:語文交際教學理論研究與實驗

立項時間:2004年5月 宜昌市科規辦 市級課題

七年級承擔子課題名稱:語境與語文素養的關係研究

一、課題的提出

“情隨意轉”、“時過境遷”、“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語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見。做爲語文交際圈三大內容構建之一的語境是人藉助語言文字完成語用交際的場所,研究語文交際圈教學,研究語境應爲首要。

《語文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對語境也有多處做了要求與說明,僅以閱讀板塊爲例:

在階段目標之中,第一學段閱讀之五:“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閱讀之三:“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學段閱讀之四:“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第四學段閱讀之四:“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閱讀之八:“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實際”、“文化背景”等都是語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內容。那什麼是語境呢?

語境是語言存在的具體環境,在語文交際圈裏,這一概念表述爲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即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具有不同職業、性格、修養、習慣等特徵的語文交際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以及說話的前後關聯等。在一定的語境中,語文交際者通過語用學習或實踐,培養語感,獲得語文知識,形成並發展自己的語文素養。

語言是人類所獨有的信息傳遞工具,人們在利用語言進行信息傳遞的時候,總要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不問語境,單純的技術性訓練不僅挫傷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更爲嚴重的是極有可能培養出“不會交際的人”,這是有悖於語文教育的任務的。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首先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語境對語言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語文交際者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對語境的真正的研究並沒有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至今我們還沒能總結出一個系統的科學的語境理論來。我們認爲,語境研究是雜而有章的,是有其規律可尋的。沒有無規律的存在,只有存在的規律未認識。

語境是人爲設置、控制的客觀情景,語境按優化程度來分,可以分爲優化語境、較優化語境、不優化語境,課堂是高度優化的語境。平常說語境,一般是指導使用語言的時間、地點、場所、對象以及說話的上下文等,主要是語言活動的場所,通常稱爲狹義的'語境。此外,使用語言的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使用者的職業、性格、修養、習慣等,也屬於語境的範疇,與狹義語境相對應,通常稱爲廣義的語境。狹義的語境對語言的理解、語用和表達效果影響很大。在口語交際中,有了狹義的語境,再加上談話時的一些輔助性的非語言手段如表情、手勢、態度等,語言的表達和理解並不難。但是對文本意義的解讀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個詞、一句話乃至於一篇文章,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境,便很難得到正確的解讀。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用行爲更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運用語言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就像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空氣和水一樣。我們學習語言,不僅要儘可能多地瞭解語音、詞彙、語法等有關的語言知識,儘可能多地掌握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等等,更主要的,還要善於依據一定的語境準確地理解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準確地使用語言,所以語用行爲的萌動、發生、持續與轉換離不開語境。

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實現的。我們知道,語文素養不是一個知識點,也不是某一個概念,它的內涵極爲豐富。學生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語文素養的形成,主要靠他在語用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悟”,沒有學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藉助語用行爲的實施才能得以實現。語用行爲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說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聽、說、讀、寫”語用行爲的發生,通過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富有創造性地對話,實現學生藉助語言文字能動地認識、理解自我和社會生活,進行語感遷移,進而形成自己的用語習慣和語言風格的過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做爲交際工具的語文只能在交際過程中掌握,學生具有獨特個性的語文素養也只能在交際中形成。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語文交際圈教學十分注重語境的創設。針對不同的文本我們應如何創設不同的語境才能最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際?對文本中的詞、句、篇我們應如何結合語境來理解其真正的文義?語境創設是否有規律可循?……這些都有待於我們在實驗中得以解決。

二、實驗原則

1、和諧發展性原則。通過創設一定的語境,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自然而和諧”地對話;通過對詞、句、篇的解讀,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形成並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2、主體實踐性原則。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強調,教師與學生以語文交際者的身份出現於語境之中,都是語言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所以教師與學生在對語文資源的佔有與利用方面應是平等的,教師不能獨佔資源。學生在對資源信息的分辨、篩選與利用時,教師僅是一個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靈活運用“首席策略”,監控學生活動,但不是把持學生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語用行爲的個體,能按內容要求實施交際行爲,做積極的實踐者。

3、有序開放性原則。在實驗中,對詞、句、篇的分析,遵循“小入口大開口”原則,要靈活藉助“讀寫聽說”等語用行爲的實施,儘量通過開放性的探究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三、實驗目標

總課題力求擺脫傳統語文教學的束縛,探究合乎時代發展的語文教學新方法和新模式。七年級子課題的具體目標爲:探究語境與語文素養之間的內在聯繫,尋找語境的創設途徑及方法,探尋語境的創設、衍生規律。

1、理論探索目標

探索語文交際圈三大內容之一的語境與語文素養之間的關係,找尋語境的創設、衍生規律,爲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的最終確立添磚加瓦,形成有別於傳統課堂、常規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並可供推廣的語文教學新方法及新策略。

2、實踐探索目標

經過實驗,師生具備以下幾種意識和能力:一、能結合語境(上下文、文化背景等)對字、詞、句、篇進行正確地解讀。二、能釋放藏於師生心目中的本土文化,並將之活化爲新資源(教材)。三、能根據語境的需要,正確地藉助字、詞、句、篇實施讀、寫、聽、說等語用行爲。

四、實驗內容

以七年級新教材爲重要文本資源,師生藉助對“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大板塊的聚會式解讀,對學生語境意識進行卓有成效的培養。

五、實驗對象及時間、檢測手段

1、實驗對象:茅坪初中七年級學生

2、實驗時間:一學年

3、實驗檢測手段:一是藉助《七年級“語文交際圈教學實驗”課堂教學評價表(語境創設40分)》、《“語文交際圈教學實驗”綜合性學習教學評價表》對師生課堂教學(關於特定文本的解讀)和綜合性學習(以特定話題爲主題或研究專題)情況進行檢測。二是將“讀、寫、聽、說”納入考查考覈範圍,對學生語用行爲能力進行綜合考覈。

六、實驗控制及策略

目前,影響本實驗的自變量主要有:一、實驗教師對“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的基本知識瞭解不多。二、傳統積習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教師觀念轉變很難。三、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很難確定。實驗中,擬採用以下策略對上述變量分別實施有效的操作和調控。

1、通過開設專題知識講座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辦法,對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培訓

2、通過集體備課、上示範課並組織評課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爲。

3、關於學生能動性的激發。①把培養學生讀寫聽說意識與習慣、意志品質、人文氣質等非智力因素融合於話題聚會之中。②讓學生參與到話題的確定、聚會的設計、項目的實施等環節中去,培養學生自主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③通過有價值地肯定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發展計劃

1、準備階段

時間:2004年2月至8月

主要工作:確立語文交際圈教學理論框架,培訓實驗教師。

2、實施階段

時間: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主要工作:開展實驗並獲取實驗成果

八、課題實驗小組成員名單

1、實驗顧問

王本華(人教社中語室語言學碩士,“九義”語文新教材編委)

餘 蕾(宜昌市教研中心初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

溫新階(《宜昌教研通訊》主編)

張 豪(宜昌市教育科學規劃辦辦公室主任)

向元茂(秭歸縣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2、實驗領導小組

組 長:向德蛟(學校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副組長:吳 雲

3、實驗實施小組

組長:吳 雲

成員:茅坪初中語文教研組七年級備課組教師

2004年8月 作者郵箱: wuyu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