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教學活動情境培養學生創造個性--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初探

介】李作方,湖北省荊門市象山小學,448000

創設教學活動情境培養學生創造個性--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初探

    21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 要課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中,我校從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入手,努力爲學生創設活 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 創設質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爲“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纔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 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 神世界中尤爲重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 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 教學的主人,教是爲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 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1 批判性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進行批判性質疑就是不依賴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 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思維更具挑戰性。它敢於擺脫習慣 、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產生一種新穎、獨到的前所未有的問題來認識事物,它在一定 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課文中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 住這些時機引導學生質疑,勢必能培養學生不拘於教材、教師,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創造個性。《賣火柴的小女 孩》一課中有這麼一處描寫:“小女孩嘴上帶着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一名學生對作 者運用“微笑”一詞很不滿意,認爲應改爲“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這個小女孩卻凍 死在街頭,她會微笑嗎?安徒生爺爺是不是用詞不當?教師及時肯定了學生敢於向教材挑戰、善於質疑的精神 ,引導學生抓住教材的矛盾處理解,並給予點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進一步。學生的思維源於教材而不拘 於教材,敢於批駁前人的觀點,其創造個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質疑 

    遇事好問、勇於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爲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 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 品質。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緻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 究性問題,這是創造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對諸葛亮利用 草船巧妙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問: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箭頭帶火),諸葛亮豈不“賠了夫 人又折兵”?看來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到深層次探索階段,教師要適時啓發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處來深思, 如抓住“霧氣很大”等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諸葛亮考慮周全、料事如神。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疑,敢於發問 ,使課堂上處處閃爍着創造的火花。 

    二 創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爲“集體合作” 

    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爲他們提供思維摩 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爲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爲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於其思 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於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於改變“餵養”式教學格 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創造個性。 

    1 一問多解時交流學習 

    一問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 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采局面,由於同學間的相互啓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 ,由發散而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爲發散式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係,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 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因 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如給課文分段 ,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們往往有不同的意見,爭論非常激烈。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發現了最佳的思路 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 

    2 突破難點時動手合作 

    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 彌補、借鑑,相互啓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 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 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 ,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如教學《詹天佑》一課“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一處時,學生對這項工程設計不甚瞭解 。通過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畫示意圖,一起試着用小火車在“人”字路上運行,在想、做、說的過程中, 相互啓發、相互融合,難點也就迎刃而解。的確,每個人交換一件物品,得到的還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換的 是一種思想,那就會產生新的、有更豐富內容的思想。 

    三 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爲“多向拓展” 

    一位留學者歸國後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箇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 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雖然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 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有研究認爲: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 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 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 

    1 再造想象拓寬思維 

    閱讀中,學生藉助語文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圖象,並對圖象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形象思維的範圍,把記 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因此,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 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 維。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結尾時,許多學生談到狼向小羊撲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打破 思維定勢,從這一思維框子中跳出來,想象當時的情景,啓發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尋求不同的結果。學生的思 維之門被打開,有的說就在狼撲向小羊時卻倒下了,原來一位獵人朝狼開了槍;有的說小羊一閃,躲到一邊, 狼撲了個空,掉到了河裏……衆說紛紜,異彩紛呈。想象,使學生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 本身,其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培養了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 

    2 遙遠想象變通思維 

    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裏奇說:“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相似點,而原 來以爲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係。”這種使兩個本不相於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爲“ 遙遠想象”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象,如同給了學生一 塊馳騁的空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分析,擬出很多有創意的作文題目:《燈光與媽媽》、《吃藥與 批評》……遙遠想象,訓練了學生突破空間進行思維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具跳躍性。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停留在創設這些教學活動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造的精神 ,注重創設寬鬆、民主、富於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意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 …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造的意識,學生的創造意向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