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減負

洪春幸

    新世紀伊始,“減負”在教育界成爲一個熱門話題,繼而在全社會成爲一個焦點問題。似乎讓人覺得突然,其實不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一直爲黨和國家所重視,幾代國家領導人都曾對此作出過專門的指示;另據統計顯示,國家就“減負”問題下發的文件達30個之多。

    也有人認爲,“減負”在全社會的快熱,是因爲“徐力事件”等惡性事故的連續發生所致。其實任何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一種表現。壓在學生身上過重的課業負擔所造成的危害,要遠遠大於發生一些個別的惡性事故。其一,過重的課業負擔窒息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是在相對自由的活動中得到發展的。而過重的課業負擔就像一根繩索捆綁了學生活動的手腳。其二,過重的課業負擔扼殺了學生想象力。有人曾作過一個調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一個圓圈能作出幾十個不同的解釋;中學生認爲是英語的O、數學的0;大學生只認爲是一個圓。其三,過重的課業負擔也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一項針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測試中,發現有30%的大學新生存在心理障礙。而個性、想象力和心理狀態是個人創造力發展的基礎。因此,過重的課業負擔最大的危害是對民族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摧殘。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減負”是關係到民族興衰的大事,“減負”勢在必行,不得不行!

    面對“減負”,學校、家庭、社會應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辨證的認識。

    首先,“減負”要減去過重的課業負擔,同時要提倡合理的課業負擔。

   “減負”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國家教育部的“減負令”對小學各年級的回家作業從時間上規定了這個度;現行小學教學計劃從課程安排上規定了這個度;有關的文件從教輔材料的控制、保證學生的睡眠時間等方面規定了這個度。我們應該綜合考慮這些規定,以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爲標準,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課業負擔。

    其次,“減負”要減去機械性的課業負擔,同時要提倡創造性的課業負擔。

    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這些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但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抄寫幾遍生字效果最好?實驗表明:一般以三遍最爲經濟有效。因此,以科學的態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機械性、重複性作業應成爲“減負”的重點。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學生創造性的負擔不是重了,而是輕了甚至沒有,而這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是不符的。因此,更新作業觀念,改變作業設計思路,多爲學生提供一些活動、實踐、創造的機會是“減負”目的不容忽視的另一面。

    再次,“減負”要減去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同時提倡教師要自我加壓、探索進取。

    “減負不減質”的含義就好比一句俗語“既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得快”。在這看似矛盾的兩者之間,有一個可以影響全局的變量就是教師。“減負”也是一場教育改革,在這場改革中最可有作爲、最可大有作爲的就是教師。教師必須進一步加強工作責任心,以教書育人爲己任,在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面前,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改革傳統的、簡單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質疑求異、探索創新,提高四十分鐘的含金量。

    最後,“減負”要減去“應試教育”的狹隘觀念,同時提倡全社會要樹立素質教育觀,關心支持教育改革。

    “減負”所面臨的最大的深層阻力是來自於傳統“應試教育”的唯升學觀念。這種觀念的片面性在於:其一是人才觀的錯位,把人才等同於考試得高分者;其二是教育質量觀的錯位,把教育質量簡單等同於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錯誤觀念的存在勢必使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面前築起題海,堆起書山,使學生從人的高度降格爲物,成爲應付考試的解題機器。素質教育把人才重新界定爲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因此,可以這樣理解:“減負”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防止學生畸形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特長的有力保障。

    “減負”,請給我們的孩子們再多一點點時間多一點點空間,也許孩子們能還給我們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