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職報告(教師中心稿)

本人於1997年7月畢業於揚州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同年8月分配至禮士中學工作至今,1998年11月被評爲中學二級教師。現將我任現職以來的工作情況作如下總結。

述職報告(教師中心稿)

任現職以來,我擁護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社會主義,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自覺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教書育人,以德治教,以身立教,,關心愛護學生,在教育教學中以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教育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任現職以來,本人2000--2003年連續三年擔任了高三的班主任工作,我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班會、晨會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學風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因,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所帶班級多次獲得校文明班級稱號,本人2000-2001年度還曾因爲表現突出,被評爲校優秀班主任。

任現職以來,本人一直擔任校寫作興趣小組輔導員工作,具有豐富的輔導競賽經驗,每批學生我都能認真組織,定期開展活動,不斷拓寬學生視野,培養特長學生。1999年11月祝春暉同學參加靖江市中學生作文競賽獲二等獎;2001年3月張偉同學參加市教委、靖江日報社組織的作文競賽獲優秀獎;2001年5月張偉同學的《自動開關路燈》獲靖江市高中組二等獎;2001年12月郭洪毓同學在江蘇省首屆高中生作文大賽中榮獲優勝獎;2002年12月張偉同學在“中學生與社會”徵文中獲靖江市高中組三等獎,本人1997、1999年也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獎。在這期間還有多人獲市級各類獎項。

任現職以來,作爲一名普通教師,本人有本學科系統而堅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能勝任本學科各年級的教學,2000年9月我主動請纓擔任高三兩個班的教學,在沒有老教師帶領的情況下,虛心向魏佩成、馮玉成等老教師請教,大膽革新,勇於開拓,2001年的高考取得了滿意的成績,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學五認真,並不斷適應教改新要求,積極深化課堂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探究式、討論式、質疑式等形式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學中注重引導點撥,注重學法指導和研究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學得活,收穫大,教學效果明顯,在同類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2000年我上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獲靖江市高中語文優課評選三等獎。課程改革以來,我更是潛心研究新教材,努力吃透新大綱,因爲本人教學態度認真,工作踏實嚴謹,我所教的班級在歷年的高考中均獲得良好的成績。2002年五縣市聯考中,所教班級平均分位於同類學校首位,超市均分0.5分。同時,還積極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技術,對powerpoint、authware等課件軟件很熟悉,還建有個人主頁(),方便了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

任現職以來,我一方面兢兢業業的組織教學,另一方面也在不斷的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拋磚引玉”,以期廣大同行的指點。2001年10月,我的論文《讓耳朵幸福起來》獲靖江市青年教師論文評比一等獎。2003年4月論文《培養學生互評互改作文能力初探》在“弘謇杯”江蘇省第四屆“新世紀園丁教育教學論文大賽”中榮獲靖江市高中組三等獎。同時還有多篇論文獲校級獎。

在培師方面,自1999年起積極主動地承擔培養青年教師冷翕波、鄧焱嵩的任務,與他們結對子,注重傳幫帶,經常深入課堂,和他們一起研究教學大綱,吃透教材,分析重點難點和教法,指導他們進行教學設計,指出他們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引導他們少走彎路,迅速成長。冷翕波、鄧焱嵩兩同志已成爲學校的骨幹和中堅:冷翕波老師的語文教學進步很快,不僅所教班級語文成績顯著,還多次在教學基本功大賽中獲獎,1999-2000年度被評爲優秀班主任,2000-2001年度被評爲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鄧焱嵩老師也迅速地成長爲高中語文教學骨幹,主任工作認真負責,新招不斷,在年級和學校起到示範作用,2001--2002年度被評爲優秀教師,2000年他的論文《“畫龍”如何“點睛”》獲靖江市中學語文教師論文比賽三等獎,2001年在“肯德基杯”世紀之星作文大賽中獲園丁獎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在深化教育改革、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將不斷探索,不斷進取,力爭做一名適應時代要求,勇於改革創新,努力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優秀教育工作者。

對待這次職評的態度是:相信職評領導小組和上級領導,無論這次能否評上,我都會一如既住努力工作,爲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耳朵幸福起來

---試論語文教學中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江蘇省靖江市禮士中學 陳素志 214536

內容提要:傾聽能力一直被人們所忽視,本文試圖通過對傾聽能力訓練的闡述,促進進行傾聽訓練,使學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維內容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在傾聽時展開想象的翅膀,聯想出一些新的想法,不斷豐富傾聽的內容,從而對學生智力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文章結構:

傾聽能力的缺失給學習和知識的傳播帶來重大阻礙

傾聽能力的結構組成

對傾聽能力的輔導策略

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水平的測試方法

主題詞:傾聽能力  輔導策略  傾聽習慣  傾聽測試

傾聽能力是人們日常進行交際的重要手段。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具有藉助語言來交流思想、吸收經驗的能力。在讀寫聽說四種語言活動中,聽是最基本的語言活動,據教育心理學家觀察,在人們一般語言活動中,聽佔45%,說佔30%,讀佔16%,寫佔9%。人們有近一半的時間在聽。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能力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傾聽能力是學好各門學科知識的基本功。日本教育界稱這種能力爲基礎學力。現代社會對傾聽能力的要求是:聽得準,理解快,記得清,具有較強的傾聽品評力和傾聽組合力。

傾聽教育有着悠久的歷史。印刷術發明以前,細聽和強記是人們學習和保留知識的主要手段。比如《論語》就是孔子講學,弟子們用聽講的方式學習的生動記錄。印刷術普及以後,書籍大量出現,閱讀成爲學習和傳播知識的主要手段,對傾聽能力的培養慢慢降到了次要地位。

傾聽方面《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要培養學生具有“善於傾聽”的技能,可是現行教材未專門設立傾聽課文和練習。語文教師也把傾聽訓練看成非常容易的事,認爲用不着專門訓練,正因爲如此,傾聽技能訓練在我們的學校裏完全是被遺忘的角落,它的後果甚重。尤其是隨着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用聲音來傳播、保留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傾聽已成爲社會生活中主要的信息交流途徑。現在,雖然我們還將聽的能力與說讀寫相提並論,但正常教學活動中對傾聽能力的訓練則常常忽視或乾脆不提。爲了扭轉這個局面,有必要在教材和教學活動上補足這塊內容,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傾聽訓練,讓耳朵幸福起來。

一、傾聽能力的缺失給學習和知識的傳播帶來重大阻礙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散”,傾聽的精神渙散,不會集中注意力,思想上常開小差;“亂”,聽不出講話人的語脈和要點,頭腦混亂;“忘”,不會邊聽邊記,遺忘率高;“死”,不會邊聽講邊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作比較,思維不靈活。

人們在傾聽過程中,除正確理解話語的表面含義以外,還經常對話語的內容進行品評。比如體會那些含蓄話語的意義,探求講話人的弦外之音,對話語內容的是與非、講話效果的好壞、講話人的風度等進行評價。相當多的人聽不懂那些“話中話”、“弦外音”、“隱諱語”,以及那些反語、諷刺語、委婉的告誡語等等。這種傾聽能力的底下,嚴重影響到了傾聽者對知識的接受和智力的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對他們傾聽能力方面高標準的要求。

二、傾聽能力的結構組成

傾聽是對聲音言語的認識,是通過聽覺接受口頭言語信息。語音從四面八方進到耳朵裏來,聽覺很難把“焦點”集中到某個特定的聲源上。而且,語音符號具有單向線性的特徵,帶有不可反覆的明顯侷限。傾聽時只能依靠揣度說話人的語氣和短暫的停頓來判斷句意和段意。它需要邊聽、邊思考、邊歸納才行。傾聽時不注意就無法準確全面無誤的接收信息。

傾聽能力是指聽音能力、辨音能力、理解和記憶音節所代表的意義等能力。傾聽能力的構成有以下四個方面:專注的傾聽習慣,有專注的傾聽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傾聽能力;注意的分配能力,具備了注意的分配能力,才能擴大信息的接受量,提高傾聽的效率;傾聽的辨析能力,訓練學生求同析異,識正辨誤的能力和注意語言在表達上的銜接轉折、照應反覆,這對聽知的準確性有很大關係;傾聽時排除干擾的能力,這種干擾可能來自環境,也可能來自說話方。

三、對傾聽能力的輔導策略

傳統意義上的聽,是學生聽教師講的“聽”,是學生被動接受的“聽”。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聽,一是培養學生主動聽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有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三是培養學生有科學的聽的方法。 

1.傾聽訓練整體過程中的指導

聽前應當首先做好教材準備。教材應當具有這幾個特點:篇幅不宜太長,以防聽力疲勞;口語化,較少使用複雜嚴密的長句;有一定思想性、趣味性、量力性。

聽前還要要求學生圍繞提示的目的、重點去聽,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如在聽故事之前,可以讓他們思想上準備好聽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的主要情節、故事的驚險點、幽默點等。聽二人對話時,注意他們講話的主要內容。聽辯論時,注意聽清雙方不同觀點分歧所在。總之要儘快地使學生形成一條思索的線路。也可以適當向學生介紹傾聽方法,在過程中加以應用。

在傾聽訓練進行中,教師既要以學生的姿態參與傾聽活動,又要巡迴檢查聽記情況,觀察到有聽不清或聽不懂的地方,適時調整放話速度或復放或必要板書。

訓練結束後,應馬上校對答案,成績好的要表揚,其他同學的成績不要公佈,避免打擊學習的積極性。書面形式的聽記作業,教師認真評閱,總結情況,做好縱橫比較,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制定補訓計劃,並適當調整以後的訓練進程,以便能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2.培養傾聽能力的訓練方法

傾聽能力的培養,是把感受到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過程。傾聽過程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傾聽能力和技巧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磨練出來的。培養傾聽能力的途徑很廣泛。既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結合閱讀、寫作、說話的訓練進行,也可以在生活這個語文活動的廣闊天地中進行,還可以安排專門的傾聽訓練。根據不同的訓練目標、要求,可以採用不同的訓練方式、方法。

(1)聽問訓練是培養傾聽注意力和傾聽判斷力的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它要求學生對各種提問做出準確的判斷。一是判斷問題的類型。如是解釋型的,則需回答是什麼;如是分析型的,則需對問題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解說;如是說明型的,那麼需要闡明事理;如是綜合性的,就要既解釋說明,又詳加分析。二是判斷問題的核心或癥結所在。學會一下子能夠抓住“題眼”,再作有針對性的回答。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有意變換提問的角度,並注意對學生的'聽問進行指導。

(2)聽寫訓練對於培養聽知注意力、聽知記憶力和耳、腦、手三者並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好處。我們可以選用適當的課文或其他教材讓學生聽寫,着重訓練字詞句的反應能力、快速書寫能力。聽寫訓練分爲抽樣聽寫和段落聽寫兩種。程序是:先讓學生聽正常速度的讀音(聽教師說或放錄音),不宜隨意減慢語速;隨後重複一遍,可以適當停頓,以便給學生一些時間寫出聽的內容;最後以正常速度重複一遍,讓學生檢查修正自己的作業。

(3)聽後複述可以使剛剛接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暫時神經聯繫得到強化,加深印痕,防止遺忘。這種訓練可以調動有意識聽記的積極性,提高傾聽的素質,是訓練聽知注意力、聽知記憶力以及檢測聽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4)聽記訓練着重培養學生的邊聽邊想邊記錄的能力。口語表達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在傾聽活動中傾聽人吸收的是聲音信息,存留時間短暫,傾聽時的思維活動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傾聽活動中要集中注意,積極認真的聽,要注意帶着問題、有目的地聽,同時注意克服各種分散注意的干擾。歌德說過,“你得隨時當心分散精力。要設法集中精力,把精力集中在有價值的東西上,把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和對你不相宜的東西都拋開”(《哥德談話錄》)。把這句話用到傾聽上就是要捕捉話語要點,析出無關或次要的信息。

(5)聽辯訓練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傾聽的辨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品判能力。讓學生聽一個或一組材料,邊聽邊進行辨識和判斷,然後立即用口述或手寫把聽辨的結果表示出來。如辨異同、辯正誤、辨美醜、辨類別、辨特徵等。也可以採用討論的方式,“討論”有利於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討論過程中,學生必須聽清對方的見解,才能展開交流或者爭論,這就要求聽別人發言時要有明確的注意指向性,並學會邊聽邊記要點,做到耳聽其音,心領其意,從而不斷提高“聽”的能力。

(6)聽測訓練就是由聽到前面的話來推測後面大致要講的內容,或由一些話推測講話人的身份、意圖、事情可能的結果等。這對於鍛鍊聯想力、想象力、邏輯推理能力、預見能力、品判能力等都大有益處。

(7)聽後感訓練就象讀後感的練習形式一樣,聽過一個材料後,立即發表個人看法感想。它要求一邊聽,一邊記下材料的要點,一邊迅速引申個人感想。要求聽得仔細,概括得準確,聯想引申得快。選用的材料可以是故事、小說、新聞、作文、錄音報道等。

(8)還可以通過改變傾聽條件的方式進行訓練。如在具有誘惑力的聲源旁讀一些有意思的小說,讓學生設法集中注意力仔細聽,聽後立即複述,從而起到增強抗噪音干擾的能力。也可以在爭吵或激烈辯論的場合,看能否判斷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能否從隻言片語中推斷出主要意思。

總的來說,教師在運用方法和方式上一定要講究些藝術性,否則會使學生失去興趣,應多運用一些較有趣味的小故事,小幽默或學生關心的話題,由教師來閱讀,讀時應帶有感情色彩,伴隨一些動作,一些關鍵的詞語可以提醒解釋一下。

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形成傾聽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傾聽習慣包括:注意力集中, 保持尊重和理解對方的態度,儀態大方,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再發言,用普通話說話等。一個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的培養。

1.傾聽時必須專心致志。人們在聽音樂時常常用手指輕擊桌子或是用腳尖點着地板。但是,在具體傾聽時則萬萬不可。傾聽者應該全神貫注,並通過同講話者交流眼光,適時點頭或做一些手勢來鼓勵對方講下去。

2.傾聽者應該輕鬆自如。有的人傾聽時往往神清緊張,只考慮自己在這樣的場合該怎樣說話,結果對方的話一點也沒聽進去。其實要使自己講好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聽取別人的講話,聽得多了自然會知道在什麼場合該講什麼話。

3.通過一些簡短的插話和提問來啓發講話者,引出他的話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也應該適時地有所表示,比如“哦!”、“嗯”!、“是這樣嗎?”之類,講話者最怕自己講的話得不到聽者的反應。

4.要提高自己的語言敏感性,善於從發言者的話中,找出他沒有明白表示出來的意思,避免造成誤解。

5.傾聽時不要急於下結論。這往往會導致談話不能繼續下去,於是也就不能全面地瞭解事實的真相了。

五.傾聽水平的測試方法

測試學生的傾聽水平一般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生的傾聽能力,如能否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二是學生的傾聽習慣,能否認真聽別人講話等。   

a、課後測試:在教學時,根據講讀課的內容,將聽力訓練滲透於教學中,並當堂做相應內容的測試。b、階段性測試:每階段結束,將一個階段的內容作以綜合,進行階段性的測試。c、最終測試:在學期末,對一學期學過的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實驗班,對比班的聽力測試,並進行總結、對比、分析。d、檢測體系:聽後選擇、聽後理解、聽後判斷、聽後填空、聽後回答。

學生傾聽習慣的測評可蘊含在對學生傾聽能力的測評中進行,一般可按8:2的比例劃分評價比例,即在每次測評中,學生的傾聽能力佔80%,學生的傾聽習慣佔20%。

在長期的傾聽能力訓練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傾聽訓練不僅僅是一個聽覺接受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訓練、邏輯訓練以及文字表達,是語言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它使教學雙方處於生動、活潑、豐富、有趣的氣氛中,對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相信通過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科學有序地組織傾聽能力培訓,學生的耳朵就一定能靈敏起來,擁有真正的幸福。

參考文獻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淺談職業學校“聽”“說”語文教學》 王鴻瑋

《聽力訓練初探》 詹春潮

《研究測試方法 提高測評質量》 馮發柱

論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靖江市禮士中學  陳素志

摘要:當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已成趨勢。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徵是強調以人的發展爲本的主體性教育目的、具有生態意義的生命教育以及重視加強新道德教育等。因此,我認爲對於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應從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靈敏的感悟和深刻的體驗能力、建構完整的教育目標、使教育過程藝術化等方面着手。

關鍵詞:當代教育 人文精神

教育的警鐘在長鳴!二戰以來,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爲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伴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來的全球性問題,如能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差距、戰爭頻繁等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與不安。人類生活如何實現科技、社會、人生的高度和諧和統一是當今時代向教育提出的現實課題。在我國,由於封建傳統的消極影響,加之現實的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原因,學生輟學、厭學、逃學、視上學爲畏途的現象愈演愈烈,中小學生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據調查,喜歡學習的小學生只有8.4%,初中生爲10.7%,高中生僅爲4.3%。①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存的教育遠離了人文精神,遠離了教育的本體功能和真義。

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復興已成趨勢。概括地講,當代人文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徵:

強調以人的發展爲本的主體性教育目的

長期以來,指導我們教育的思想理論基礎,不是主體性教育哲學,而是工具性教育

哲學。在這種教育哲學觀的影響下,我們把人與社會對立起來,把社會作爲人類整體的利益絕對化、抽象化、理想化,似乎社會可以說明一切,取代一切而看不到社會是由一個個的個人所組成的;把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目的神聖化、絕對化,簡單得從社會出發,從整體出發,先驗得爲個體設定諸多發展目標,而不是從人出發,從人的發展出發。結果,教育只見社會不見人,教育的價值在於外在價值,而忽視了育人的價值;教育目的在於培養社會需要的工具,忽視了人的自我心靈的培植,忘記了真正屬於人的終極教育目的②--人格的完善。在對學生完善人格的養護態度上,我們的教育豈止“壓抑”與“束縛”,更存在着不少的“誤導”。2000年12月13日《報刊文摘》披露:陝西某小學教師因一學生未及時完成作業,便責令全班學生用教棒每人抽打該學生10次,打輕了的學生自罰10棒,於是一個多小時的無情棒將該生打得大小便失禁。更令人震驚的是,當記者詢問當初誰打過這位學生時,全班學生高高舉起了小手,臉上還掛着燦爛的笑容,顯示自己如何樂於受命於人。通過這一事例,反映出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滋生出這樣扭曲的人格,不是我們教育乃至傳統文化對學生髮展的誤導嗎?這值得我們深思。

人文教育觀認爲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教育爲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人是教育的出發點,要關心人、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要關注人的整體性、獨立性和個體性;要把人作爲一個有情感、有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當成機器。在教育培養過程中,要將人格完善作爲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要強調人的自由、人的尊嚴和個性的徹底解放。這一教育觀,就人的狀況而言,它是直接針對現代人的片面發展和個人殘缺而提出來的;就教育本身而言它是直接針對教育日益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而提出來的;就教育和社會的關係而言,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針對二戰後國家對教育的過度干涉以致教育被淪爲社會某一方面的工具而提出來的。毫無疑問,教育過度的功利主義傾向必然造成教育的片面和人的發展的殘缺。

實踐證明,終極的教育目的不僅必要,還應該被置於教育目的體系中的最高層次。永恆的和理想的教育目的與當前的和現實的教育目的,對教育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前者,教育就沒有理想和信仰,就會庸俗不堪;沒有後者,教育就沒有存在的現實意義,就會空疏無用;而且,沒有後者,前者也無從實現。

人類社會及其文化似乎是變幻無常的,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之中存在着超越時代而大致不變的東西和隨時代一起變化的東西。教育一方面必須準確地認識超越時代而不變的東西,努力維持並繼承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和傳統,把這不變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另一方面,教育又必須以敏銳的感覺有選擇地接受隨時代一起變化的東西。固執前者,教育必然獨斷、僵化;反之,教育必然流於輕佻、淺薄。總之,教育無論如何必須有自己永恆的立足點,它既包含教育對歷史和現實的容納,也包含着教育對未來的開放。這個立足點就是以人爲本,不斷追求人格的完善。

強調具有生態意義的生命教育

應該說,現代教育在爲現代社會高效率的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於

過度追求教育的效率、追求教育過程的程序化、技術化,隨之情感陶冶、啓發誘導的弱化,師生情感交流的減少,學生日益成爲學習的機器。現今的教育過於強調統一,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同一模式的製成品。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必然會磨平學生個性的棱角,使他們成爲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調的“標準件”。2000年7月2日的《中國化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大學生與幼兒園的娃娃誰聰明?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內容:有一次,女教師畫了一個圓圈兒問大學生:“這是什麼?”大學生思考良久,才底氣不足地說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師畫了個同樣的圓圈兒問幼兒園的孩子:“這是什麼?”孩子們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陽!”“是燒餅!”“是鐵環!”“是足球!”“是布娃娃臉上的小酒窩兒!”“是老師的大眼睛!”……女教師聽了不由得感慨萬千。這個事例把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盡致。爲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學生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卻像個句號。這種教育下的學生,不是越來越健康活潑,而是越來越頹廢、無生氣、缺乏創造性。結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規、人云亦云、缺乏獨立個性的小綿羊。

人文教育強調教育的整體性和人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生命意識,即優良的品格、聰慧的悟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感覺。這種生命意識是學生的一種良好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有待於教師去喚醒。打開曾經走俏中國的《學習的革命》一書,雖無實質的理論突破,卻也提供了許多材料與建議,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古希臘普魯塔戈3000年前的聲音,洞穿蒼茫的時空,給那些照本宣科、孜孜以“灌者”以無情的嘲諷!歷史發展到今天,每一個有良知的教育者沒有權力去剝奪學生的歡樂和志趣;沒有理由不歸復學生應有的生命角色。著名教授葉瀾曾尖銳指出:“今日教學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教學行爲。”人文教育要求師生關係和諧融洽、民主合作,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深入思考問題,創造性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教師要樹立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發展學生的自我概念;要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要改變過去那種“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居高臨下的不民主傾向,允許學生“試錯改錯”;要善於運用激勵策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③東北師大曾於2001年提出了新世紀的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尊重的教育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尊重學生的抱負和志向;尊重學生的選擇與判斷。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很有意義的。近年來,國內興起的“成功教育”、“小主人教育”、“愉快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就體現了這樣的教育理念。

三、強調加強新道德教育

重視道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典型傳統之一。然而,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校道德教育在總體上呈不斷弱化的趨勢。與此同時,社會道德水平日漸堪憂,豐富的物質生活與貧乏、不健康的道德生活形成強烈反差。進入70年代後,隨着人文主義的復興,道德教育重新成爲許多國家關注的問題。一些西方國家提出了諸如“把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基礎重新還給學校”、“填補二戰後延續了20年的道德空白”之類的口號。社會和學校對道德教育的重新重視,突出表現了對人類教育現狀及前景的嚴重焦慮。

在日本,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傳統上一直是日本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方面。這與日本強烈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有直接關係,日本教育對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視程度日本國民高度的責任意識也是世界公認的。80年代具有濃厚人文主義意味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儘管是以“尊重個性”爲基本原則的,但在大力倡導個人自由的同時,不僅沒有忽視,反而更加強調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要看到市場經濟對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又不能忽視它給人的發展帶來的消極的負面社會作用,必須警惕冷冰冰的等價交換的商品交易原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物質財富雖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僅僅物質利益的滿足並不能完全體現人之爲人的完整意義和價值。而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價值正在於提升人生的境界,引導人們追求超功利的生活意義,使人不僅在物質生活上,而且在知識、道德、審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當代人文教育所提倡的道德價值觀認爲,道德不僅是爲了養成學生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還要使學生形成倫理的理智活動方式,能用一種更廣闊的倫理思維和倫理行爲去審視自然、人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作出倫理上的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爲抉擇。由於在道德價值觀上的變革,它所倡導的道德教育十分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種社會責任感已具有了愈來愈多的世界主義意識。也就是說,個人抱緊要對國家社會承擔責任,還要對世界社會承擔責任。對世界社會承擔責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堅持維護世界的和平、平等和全人類的道德原則。在1980年召開的有16個國家參加的道德教育會議上,各國都非常強調有關國家和世界的道德價值觀念,它們包括:“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和平的公民責任、國際理解、人類友愛、民族間相互依存的意識等。”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道德教育中都力圖把國家的價值準則與世界的價值準則恰當的結合在一起④。當代人文教育還把倫理道德教育從人與人的關係擴展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面對日益惡化的人類生存環境,倡導創造人與自然新型的共存關係,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態度,幫助他們形成維護生態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從而把一個豐富多彩的自然傳給後代,是人類歷史進入到一個生命至上和自然至上的時代。

總之,當代人文精神的教育,既教育學生正視人與社會與自然,人與歷史與世界的關係,又教育學生在掌握科學的同時學會正確地對待科學。人文教育使人類生活實現科技、社會、人生的高度和諧和統一,是形成更和諧的人類發展模式和消除貧困、愚昧的一種主要手段。現代教育要更加合理有效地服務於當代社會,在價值取向上就不能不指向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因此,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是現代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新的課題。

那麼,當代教育應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塑造呢?我認爲可以從下面幾方面着手:

提高人的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與人文精神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爲人文精神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長期的文化實踐,逐漸積澱、昇華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價值理想及其主體性的社會意識,是全部人類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價值理想爲核心,以人的和諧發展爲終極目的。因此,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和基石,人文精神是文化的靈魂。如果沒有文化,塑造和培養人文精神就如無源之水;如果沒有人文精神作爲內涵,文化就缺乏豐富性及生命力。從這層意義上考察,人文精神是主體對一定文化要義的切己體察。然而,文化的積累和人的文化素質的培養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主體持之以恆地學習和感悟人類的文化遺產,積極捕捉和把握其中的文化要素。學校課程不能是孤立的課堂教學或學科課程,而應是由哲學、科學和藝術組成,涉及知識、習俗、民族心理特徵等文化要素的複合體。它以人類已有的、寬厚的文化遺產爲基礎,予學習主體以完整、統一的世界圖景。在價值取向上立足現實,指向未來,通過對人及世界的深切關注,以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通過這樣一種課程,不僅爲年輕一代步入社會生活奠定基礎,也爲塑造和培養人文精神創造條件。

當前,各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高校正紛紛開設大量的人文社科類選修課,這大大有益於改變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弘揚民族文化,借鑑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但是我們更應注重的挖掘和展示這些知識、能力背後的精神,要注重於學習社會科學家關心民衆疾苦、促進社會進步、以天下爲己任的奉獻精神。要弘揚其蘊涵的解剖社會一絲不苟、深入實踐、不畏艱險的科學精神,才能真正化理論爲方法,化知識爲德行,認識社會,投身實踐。

培養學生靈敏的感悟和深刻的體驗能力

真正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因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絕非朝夕之功便能完成的,所以當代教育應培養學生靈敏的體察和感悟能力。首先,要使學習主體積極攝取文化價值。要獲得人文精神,重要的是通過教育把社會文化的客觀價值轉移到學習主體的內心世界。其次,培養具有體驗價值的能力的主體。教育不在於使人獲得僵死的、理性化的知識,而應藉助於攝取文化價值,獲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體驗。假如個人不具有體驗價值的能力,文化價值只能是客觀地存在着,不會被學習主體理解和內化。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主要以理性化、邏輯化的外顯形式表達出來,隱藏在其後的則是人類的價值觀、情感、態度、理想等。學習主體要把握它們,必須通過知識、習俗、民族心理特徵等載體,用心去捕捉、感悟、體驗其中的人文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習的知識變成活的,有靈性的精神力量。再次,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同的文化知識屬於不同的價值體系,它不僅超越個體,也超越個別時代和個別知識。通過學習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必然形成學習主體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因此,培養學習主體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是形成既與社會歷史合拍,又具有個人特徵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條件。這樣,個體與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纔有“接軌”的可能。

建構完整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直接關係到教育活動的實施,影響到教育效果的好壞。完整的教育目標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豐富多彩;同時完整的教育目標還關注個體、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未來於命運。當代教育的人本目標是:使全體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礎上各項素質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即最大限度地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人格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最有價值的社會的、政治的、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人類社會最宏偉的目標之一。”“一切現代的學科教學,必須以關於人格本質、人格發展及人格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科學理論爲依據,科學地提供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格的教育條件與教學策略。”⑤教育的基本功能使建構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只有塑造完滿人格的教育,纔是完整的教育。所以,尊重人性、珍視人格,使人得以全面發展的前提;調動、激發主體性,使之品嚐做人的樂趣與信心,從而體會學習的樂趣與信心,使人得以全面發展的最佳途徑;培養人的創造性,使之有能力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製作,形成新的理論觀點、行爲模式,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是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當代教育的國家社會目標是: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以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確保中華民族以不斷更新的生命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通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完善和諧。上述次序目標既是梯級遞進關係,又是互爲因果、互相影響的關係。它們共同構成當代教育的目標體系。人文精神在當代教育目標中得到很好的體現:當代教育的視點並非僅落在某個人、某個羣體或是一地一國之現存利益和未來發展上,而是通過可堪塑造、培養、促進的受教育者的素質提高,來協調個體與羣體、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並更好地維護後者的利益。當代教育的視點透過個人、他人、集體、國家最終落在人類社會和地球生態環境上,關注整個人類社會和全球的環境資源的前途命運。所以建構當代教育的完整目標是提高國民個體素質、民族整體素質,並以我國優秀的民族素質,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使教學過程藝術化

教學是一種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的過程。教學技術可以設計出嚴格的教學程序,使教學過程井井有條,而教學藝術更能創設一個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態度體驗,從而主動學習的教學心理氛圍。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才能使教學達到師生雙方都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一種藝術創造的審美境界。實現這種教學,要求教師做到:(1)明確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學率。(2)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興趣,善於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3)有強烈的教學熱情。真正的教學熱情是一種由衷的和不可抑制的對教學的熱愛,它會激起教師不斷追求教學的完美,使之成爲藝術而非苦差事。(4)能嫺熟地運用教學理論,掌握高超的教學技能,並時時以藝術家的創造態度來進行教學創造。(5)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能生動體現教學藝術的審美性,使學生在教學中得到美的薰陶,獲得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⑥

    

①孫雲曉    《21C教師與父母必讀》    北京出版社    1999

②孔慶東    《審視中學語文教育》      汕頭大學出版社    1999

③《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

④《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2

⑤鍾啓泉編譯  《現代學科教育學論析》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⑥高亞非    《現代教育應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