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課堂小結更有魅力更有效

                                   錦堂職高 馮益鋒 

讓你的課堂小結更有魅力更有效

    關健詞:課堂小結 有魅力 有效 

    在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教學中,結束語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課文,應該有相應的結束語。這樣,對整個課堂教學就能起到錦上添花,一唱三嘆之功效。 

一.對於主題具有思想教育性課文,在進行討論分析時,可以運用生動的史實或事例來結束,可以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在講《項鍊》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時,我與學生一起分析歸納了瑪蒂爾德具有強烈的不正常的虛榮心(超過一般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寄託於青春美貌)。爾後我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在現在經濟發達的今天,該如何正確看待人們的虛榮心;“愛美”與虛榮心如何區別對待;怎樣纔算是積極地追求美好生活。接着我給學生介紹了“男子國際象棋特級大師”諸宸的成長經歷,並注意突出了她成爲特級大師的種種艱難,以及她努力地付出。最後引錄了她本人的一段原話,“和許多兒童一樣,我從小就認爲自己會成爲偉大的人,也許是女總統,也許是著名演員。機緣巧合,做了棋手,我就夢想成爲世界冠軍。這個夢很長,彷佛有十多年的跨度;這個夢似乎又很短,一切情景依然鮮活,好像由無聲的電影記錄着,將昨天全部濃縮在記憶的倉庫裏。在今天看來,真的有許多片段不能忘懷”。在學生中引起了很深地共鳴。 

這樣的課堂結尾,我設計的目的一是爲了避免簡單的歸納;二是讓學生聯繫社會,聯繫自身,開闊更高地視野;三是通過比較,讓學生從另一角度重溫課文的主旨,給人以一種回味的餘地。 

二.用結束語來發揮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課文有進一步的認識,擴展視野,並對課外知識進行延伸。 

在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分析討論了林沖的性格之後,下課還有幾分鐘,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林沖是被迫上了梁山,那麼上了梁山後的林沖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提完之後,教室裏頓時熱鬧非凡,沒有看過的人就滿口瞎說,看過的人就講得頭頭是道。在下課鈴響的'一剎那,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他們寫出上梁山後的林沖的思想性格,並以實例爲證。 

這樣的結束語(課外作業)。即回顧了課文的主旨,又培養他們學習語文、古典文化的興趣,還可以激發起學生對小說主題更深切的理解,對封建社會更深刻的瞭解。這樣的延伸,可謂是一石數鳥。 

三.結束語也可以是一種過途。“未成曲調先有情”,爲以後的學習作一些鋪墊。 

課堂小結可以“引而不發”。這樣,爲以後要講解的內容作一些銜接上的準備。這主要從教材的總體把握上加以考慮。因爲課文與課文之間,往往有主旨的相似性,寫作手法的共同性。有些課文就可以通過這一點“接近”,可以相互引述。 

如在語文教材中,課文《關睢》之後,緊接着就是《蒹葭》。那麼在總結《關睢》之時,可以略微強調一下青年男性對“窈窕淑女”的思念,“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爲下文《蒹葭》中感受“思而不得”作好情感上的渲染。而《關睢》中的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手法,更是在《詩經》的其他篇章裏可以找到迴應。 

另外,例如在《中國的牛》裏所涉及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手法,在另外一篇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樓閣》裏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這樣,我上課時,在總結《中國的牛》中作者所運用手法的基礎上,就自然自然而引發出《我的空中樓閣》的寫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樣做的好處還有一個,那就是重點的東西在不斷反覆強調,易於學生理解掌握。 

四.結束語還可以呼應前面,使整堂課的學習變成一個“圓”,讓學生在整體上更全面地瞭解課文。 

有時剛開始學習一篇新課文,我們在設置導入語時,可以設置一些提綱挈領的問題,整堂課就緊緊圍繞着這幾個問題,作課堂小結時,全方位解答這幾個問題,前呼後應地學習整篇課文。如在講授新課《羣英會蔣幹中計》時,可以設計以下一些問題:什麼是羣英會?蔣幹中計他中的是什麼計,是誰的計?爲什麼會中計?中計後的結果又是如何?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學生帶着疑問饒有興趣地看完課文,一堂課的結尾,疑問解決了,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也就極易地瞭解了。 

當然對於課文中難點重點的分析,也可以提設一些關健性的疑問或是思考的方向,這樣做即有助於學生鑽研課文的興趣,也可以防止學生思考問題時不走彎路,有效地提高課堂的四十五分鐘的效率(關於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這裏就不展開了)。 

此外,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課堂小結,如較常見的歸納式小結。因爲“教無定法”,每一篇課文肯定會有屬於它的小結,不同的上課方法,肯定也會有不同的小結方式。但無論怎樣,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只要我們授課教師認真準備,精心設計,它肯定能夠起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能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