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峯》教案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飛來峯》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飛來峯》教案

《登飛來峯》教案 篇1

1、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峯》。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5、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詩意。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瞭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兩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雲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爲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讓學生自由朗讀並背誦。

《登飛來峯》教案 篇2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請欣賞:飛來峯

我國共有四川龍門、江蘇、杭州、浙江紹興、安徽五處此景觀。

本詩中的飛來峯,又名靈鷲峯,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期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從東武縣飛來,故因此而得名。飛來峯宋有王安石題詩《登飛來峯》,從此聞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詩歌內容

登飛來峯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我登上了飛來峯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

翻譯:不怕浮雲層層遮住視野,都(只)因爲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哲理: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登飛來峯》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借寫景抒發了詩人廣闊的政治胸懷,以理入詩,表現了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心懷。一二句敘述自己行動,爲後文議論打好基礎。三四句議論,由前兩句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說在泰山的日觀峯,“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峯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爲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徵。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其實也有寫景的形式。“浮雲”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邪官)。“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爲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

問題:

1、“最高層”有了什麼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變形題)

“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指他站的比別人高。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也指他有雄心壯志,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這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層!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主題思想)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四、拓展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