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1

我真的爲學生考慮了嗎?我的教學設計真的是爲了學生而設計的嗎?他們真的能適應我的教學步驟嗎?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在觀察着學生們課堂中的表現。經過觀察、思考,我才猛然間意識到,似乎我並沒完全做到位學生考慮。

想起前幾天校長分享培訓感受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說的一位特教老師的課堂。記得校長說,那個老師真的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設計、課件等等真的就是爲了學生而設計的,而不是單純的爲了課堂的精彩。那時我腦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我爲了準備公開課時候的情景,似乎在準備公開課時,在寫教案的時候,我腦中第一個想法不是在想,我的學生能學會這些知識點嗎?這節課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多嗎?而是在想,怎麼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怎麼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呢?於是就會動用卡通、設計情節等等。可是仔細思考下來,這些卡通、情節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可是這些東西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呢?似乎沒有,只是單純的爲了讓他們進入到課堂,可是最後的結果往往並不盡人意。課堂中,學生是很積極的和老師進行互動,但是最後結束,他們往往記住的是那些卡通人物,而對於知識點記住的卻是少之又少,課後去反思這節課的時候,卻沒有想到這些,而是單純的覺得,我們這樣的孩子,本來就學的慢,沒記住很正常的,下節課再講一遍啦!於是同樣的知識,有時候甚至能講半個月。

現在想來,孩子始終學不會,是不是因爲我並沒有真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呢?他們並不理解這些知識的意義,對他們來說,這些知識老師教的知識,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學的很慢很慢。

想起之前讀書分享的時候,劉老師說過對於數字的教學,她說每天都在教學生認識數字,可是學生們總是記住這個數字,就忘記另一個數字了,爲什麼呢?知道她在書上看到,要把數學融入到生活中,這樣會讓學生學得更快。於是,她就讓學生認識錢幣上的數字、遙控器上的數字,最後的結果就是,好多學生都記住了平時記不住的數字。這是不是就是因爲從學生的身邊出發了呢?所以,這樣的學習對他們意義更大,於是很快就記住了!

我想,爲學生考慮並不單單爲通過他們的不同水平簡單的分成A、B、c、D組,而是還有了解他們的生活、瞭解對他們來說那些是有意義的,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什麼吧!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解決問題” 列爲課程目標領域,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用數學”的一系列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載體。我執教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一課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怎樣設計並執教使學生即對”解決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又爲以後”解決問題”教學打下教好的基礎呢?在認真研讀了教材和教參後,我設計並執教了該課,一節課下來有失有得。

一、“用數學”重在啓蒙教學。

(1)由於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所以教材中的內容以“情境圖” 的方式展現,以大括號表示總數,以?號表示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在出示情境圖後,我讓學生看圖中有什麼,學生回答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2個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時告訴學生像“4個小朋友, 2個小朋友”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們叫數學信息。瞭解了?號後,我告訴他們要求 “一共有幾個人”是數學問題。然後將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完整地給學生講述一遍,意在讓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中有數學信息與數學問題這一基本結構。

(2)在學生了解了圖中包含有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後,我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說好3句話,是學生感悟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學生通過同桌互說,全班說,自己給自己說,初步體會到2個數學信息和一個問題組成一個簡單的應用題,初步孕伏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二、以問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級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無獨立單元,都是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在各個教學內容中的。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的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意義,讓學生從數量關係的角度去建構運算意義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橋樑。在教學中當學生列出4+2=6時。我追問一句,“你是怎麼想到用加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學生列出7-3=4是我仍追問“你爲什麼用減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解釋進一步明白了吧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要用減法。其次讓學生胡文算是個部分的鼠標是什麼意思,學生在互問互答中進一步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三、在練習中對比。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2幅圖,讓學生在圖中貼大括號和?號。其意在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情境圖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提出加法與減法問題後對兩幅圖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練習情況看學生能夠區分用加法, 減法解決的不同問題。在設計本節課時需不需要對兩種類型的題進行對比講解,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但是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放棄了對比講解,因爲這是一節解決問題的起始課,其後的8910的加減法也安排了“用數學” 的內容編排體系與教學目標與本課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也進行對比講解,這節課只是在最後的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減法解決問題的不同。在這節課中由於在練習中一道題的出現導致了學生較多問題,學生出現了4+2=6,4-2=2的問題,在課後同平行班的老師的交流中我覺得在這裏這道題的出現較抽象,低年級仍以情景圖爲主,而這幅圖脫離了實際情景,學生理解較困難。

我覺得在備課過程中還要深鑽教材,對教材要吃透,這樣才能上一節成功的課。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3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可是隨着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隨着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於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所以有必要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複習,幫助學生理清當中的奧祕。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流程是:一、從常規的口算入手,讓學生通過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二、通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整理,並進行彙報,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喚起回憶;三、利用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例,讓個別學生進行彙報,並特別提醒同學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發生;四、通過題組的對比,讓學生找出哪些能簡算,哪些不能簡算,進一步理解簡算的要求和特點,然後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的應用進行反饋,達到練習的目的。

本節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1、能讓學生自己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系統的整理,培養了學生概括和歸納的能力;2、從學生的錯例入手,讓學生從身邊的典型問題入手,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學之間及時提醒等方式,減少錯誤率的發生;3、通過課堂上多讓學生說一說、評一評等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說理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學得更加有自信。4、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如:88125,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說: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1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後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125相乘,最後再乘11。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希望同學能有側重點地選擇算法。最後強調: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單純的簡便運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的道理。

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對於把一個數拆成兩個數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減、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這節課中出現得不是很明顯,對於學生概括知識點不是很全面;

2、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問題,在後面教學中要更加註意;

3、對於中下生的輔導,兼顧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書寫的理解、式題的特徵等,可以通過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等形式進一步讓學生不掉隊。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4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的話,只有真正做到了,數學纔不會是一些枯燥的計算,而是真正讓孩子們得到成就感,得到快樂的一門課。

在期末測試後,批改三年級數學試卷的時候,遇到這樣一道題目:

算式“120×4÷3”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請試着寫出一個能用它解決的生活問題。(提示:完整地表達數學信息和問題,不解答)

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當然孩子們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可是有一種答案卻讓我爲之擔憂,答案是這樣寫的:

我計劃每天吃120個蘋果,4天吃完,實際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幾個?

看到這樣的答案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據題意提問題,從邏輯上來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聯繫生活實際呢?顯然這是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如果只是單純地爲了迎合計算的需求,而去提問題,這樣學習數學還有什麼意義?這樣的學習,是完全不能迎合現在素質教育,與生活實際越來越貼近的考試題目的。也違背了我們學習數學的初衷: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我們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實的事例來講解數學,而不是爲了讓孩子們單純地學習計算。數學其實是一門特別有意思的課程,他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其中的邏輯,條理性,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都是在我們長大之後怎樣處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積累。

二年級的數學中會出現類似這樣的題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車,每輛車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幾輛車?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這樣的:

33÷7=4(輛)……5(人)

答:至少需要4輛車。

這樣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儘管在算式當中出現了4輛。聯繫應該生活實際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坐上車,一個人也不能落下,這就要求剩下的5人還需要1輛車,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至少需要5輛車。

還有這樣的題目:

小明拿16元錢去買筆記本,每本筆記本5元,最多可以買幾本?

正確答案應該是這樣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買3本。

在這道題裏面,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剩下的1元錢,是不夠買筆記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隻能買3本,而不能再加1本。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數學,其實它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沒有一層不變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結合生活實際想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講解數學課的時候,與生活貼的越近,才越有意思,與生活貼的越近,數學才越好教。千萬不能爲了單純地解決計算問題而去講解方法。對於小學的數學教學,任何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數學都是毫無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無味的。

讓我們努力把數學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進生活當中,去講解我們的數學吧!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5

學生有了學習目標,就要奔着目標前行了,那麼學生如何才能到那裏去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所以一定不是老師替學生到那裏,而必須學生一步一步的走過去!

那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汽車裏的語音導航又有什麼聯繫呢?

把學生學習比作是到達某個目的地,那麼學生自己就是駕駛汽車的司機,作爲教師,就是告訴學生目的地的方位,具體怎麼走,是高速優先、還是距離優先等實際的行駛路徑還是學生自己決定的。

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同於語音導航系統的,語音導航系統幾乎把每個路口的行駛要求都說的一清二楚,司機就只是支配了自己的雙手控制方向盤和雙腳控制速度而已,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大腦,只是“聽話”的按部就班而已。這樣最終雖到達了目的地,但學生依然未能記着自己來時的路,即便是原路返回都有一定難度。這也造就了學生只走路不記路的“應試”模式了。

學生需要的不是詳盡的“牽着鼻子走”,而應該是在走錯時能夠及時的得到提醒和修正。這樣纔是真正的學會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散思維,舉一反三的理解新事物、新現象,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到達目的地時,知道自己走過什麼樣的路,這些路是什麼樣子和叫什麼名字。當再次需要這些路時,腦中能夠迅速的提煉出來,然後爲之所用。這纔是真正的會開車!

那麼連貫到學習上,就是教師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不怕學生錯,學生出現錯誤,及時的提醒或修正,典型的錯誤在全班進行強調要求。最終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時,讓學生自主的回顧學習過程,就像是“來時的路”,遇到了哪些疑問,是如何解決的;新知識點是怎樣的用處,對之後的學習會提供哪些便利呢,像新路車少路近一樣便捷;把學習過程中磨礪的韌性保留下來,爲今後的學校、社會學習提供最有利的學習品質。

學生如何到那裏去,一定是主動的去,教師就是學生手裏的指南針,當偏離大方向時,指南針就能夠給予提醒。古時的航海大家就是拿着一個指南針發現的新大陸、遨遊的全世界的,他們有教師的引領嗎?他們創造的輝煌就像正在學習的學生追求的那樣,所以請教師們做好學生手裏的指南針,而不是那便捷交通工具上的語音導航。

甚至有的教師不僅僅是語音導航,還是肢體導航,不但說着怎麼走,還動手去“干擾”學生轉動方向盤,恨不得自己坐在副駕駛位置去開車一樣,結果一定是悲劇的。

學生如何到那裏去,需要學生學會學習,認真落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要求,親力親爲,不做學習的奴隸。教師們,我們要做好的就是成爲孩子手裏的指南針,爲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不要做精準的導航系統,把孩子本應動腦的機會給剝奪了,這其實是無比殘忍的。有時高科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爲了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了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曲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爲了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鈕釦、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

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裏我讓學生比較了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爲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爲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於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1班和2班數學科任教師。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作爲一位老師,你的本職工作就是要教好書,而要教好書,你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所以在課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爲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口算,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筆算(包括不進位和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100以內筆算減法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難度。爲了突破難點,我在講授新知識前充分複習了舊知識,出示了一些十幾減幾的口算,學生直接搶答,從而從認知上、思維上讓學生做好準備。在新知識的傳授中,當學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後,繼續向學生提出質疑“我們上節課學習的不退位減法個位上6減2是夠減的,可今天這道題個位上6減8不夠減,怎麼辦?”

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新知,並且通過學具的操作與演示,對重點和難點進行層層突破。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爲我們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相信學生,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56—18=”該怎樣計算,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實踐操作去發現方法。在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方法中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達到互相啓發、共同進步的目的。列豎式計算學生也出現了不同的思路,我再次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都突出了學生經歷、參與、探討的過程。

學生出現的問題:

(1) 個別學生相同數位對不齊。這幾個學生要進行單獨輔導,讓他們認清數位,知道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

(2) 個位不夠減,知道從“十位退一”,在個位上加十再減,但是計算十位和十位相減時,學生不把借的“一個十”給還上再減,致使整個計算結

果多了十。

(3)個別學生在列豎式時,落寫減號,等號後的得數忘

總之,作爲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啓發中互相創新,在啓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在這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教學反思

1、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從課一開始,學生就以一種輕鬆的心情進入情境,“從圖上你看到了些什麼?”“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善於想象的低年級孩子思維處於積極、興奮狀態,在學生感興趣的畫面中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始點燃了。接着的“看評比欄”學生的興趣有增無減孩子們的想象又一次打開了“閘門”,在自主遍題中孩子們不僅掌握瞭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瞭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從中提出問題,鞏固了題目的結構和數量關係。沒有呆板的數量關係的說理分析,靈活、積極的思維狀態勝過了說理,這是我在新課程中“用數學”方面的對“說理分析”的嘗試性的突破。 從學生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

2、學習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學生手中。

問題的產生、提出、解決這一系列過程都是孩子們自行完成的,教師在其中始終處於引導者的地位。、“師: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順理成章地把畫面“切換”到了“評比”的“鏡頭”。“師:是什麼情況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師:看了這些信息,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嗎?”教師始終處於引導的地位,由學生根據畫面情況及自己的想象提出問題,在同桌或小組交流中解決問題。

學生在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完善地解決問題,並掌握了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問題。當主動權掌握在孩子手中時,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是會不斷閃現火花的。這是我本節課自感比較滿意的地方。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9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爲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髮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爲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10

雖然我是數學老師,但是作爲一年級的班主任我也非常關注和重視一年級學生的拼音以及識字,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我在最近三個月的自修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通過語文老師留給他們的拼音練習反覆地讀加深他們的記憶

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裏,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

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

當然作爲數學教師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個好的教師,每節課除了能夠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既定教學目標之外,還理所當然應該以自己流利準確的語言,豐富廣博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經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穫。而我覺得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加強,導致學生在有些數學問題上表達有些過於複雜。

在課後輔導方面,我做的也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平時對學生的要求不是很嚴格,沒有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任務。很多一年級學生還停留在學前教育的狀態,思想以玩爲主。

二、對作業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作業量比較少,以至於學生不能熟練地掌握已學的知識點。

三、對於差生也沒有進行鍼對性輔導。

任何一個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善於通過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期中考試之後,我就作了深刻的反省,不斷拷問自己,並從中獲得了新的教育啓迪。

今後我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

一、加強自己的授課能力,讓學生真正投入去學,學而不忘。

二、要求學生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並做到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及時輔導差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形成一股良好的學風。

四、對於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將及時向家長彙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

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我的教育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繼續迎來一批又一批新的學生,將繼續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課,將繼續面對一個又一個預想不到的教育難題……但只要我保持着對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會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反思11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爲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爲數學學科擔負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

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