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記錄的是教師在教學實踐後對本節教學活動的總結和反思,是教師切身的感受,如果能及時、準確、運用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或是帶着問題去學習有關理論,就一定能加深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發展。“教學反思”的篇幅不宜太長,一定要抓住重點,有感而寫,切忌眉毛鬍子一齊抓。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寫“教學反思”。

記教學活動中的閃光點。

上每一節課總有精彩、成功之處。如:有時精彩的導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有時恰當地運用了某種成功的教學方法;有時教師靈機一動,有了解決問題的妙想;有時教學效果超越了預先設計的目標,引起了學生超乎尋常的共鳴;有時課堂教學中的某一應變措施特別得當;有時開展探究合作活動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時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滲透;有時備課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閃現出靈感的火花。

成功的教學,體現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思維,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合理地挖掘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另外,這些閃光點又是提升我們自身教學能力的有效資源,如果能及時的進行教研整合,可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記教學活動中的敗筆。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活動,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時教材內容處理得不妥;有時教學方法選取用不佳;有時師生間的教學活動不夠協調;有時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有時教學中出現了一個看似很小卻無從下手的問題,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有時學生活動組織的不夠嚴謹;有時活動的內容沒有價值等等。如果教師在每堂課後都能仔細查找教學中的不足和失誤,對課堂活動失敗的原因認真地剖析,多積累“案例”,同時對症下藥尋找解決“方案”,就會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每解決一個方案,我們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個層次,我們就積累了一個成功的案例,經驗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記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體驗。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2

xx學年馬上就要過去,回顧這一學年的教學,我有一種沉重的感覺,有些學生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問數學問題的同學有所減少。成績拔尖的同學並不是很多,是什麼原因造成呢?這些讓我想了很久,心中有一點想法:

一、初,高中教材間的過渡存在間隙

首先,初中教材偏重於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如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更是如此,對不少數學定理沒有嚴格論證,一般都是用公理的形式直接給出,而回避了證明;其次,初中教材的知識傳授內容坡度較緩,直觀性強,而高中教材內容較多,每節課容量都遠大於初中數學,如高一教材必修1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數知識,緊接着就是函數的問題,其中函數單調性的證明又是一個難點,此外在函數中,又分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它們又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圖象。另外必修2立體幾何想象空間又大,學習有一定難度。教材概念多、符號多、定義嚴格,論證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學起來相當困難。我認爲這些都是高一數學成績大面積下降的客觀原因。

二、高一新生普遍不適應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

私下裏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習情況,同學們普遍反映數學課能聽懂但作業不會做。不少學生說,平時自認爲學得不錯,考試成績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我感覺是初中教材內容較少,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重視直觀、形象教學,老師每講完一道例題後,都要佈置相應大量的練習。此外,爲了提高成績,不少初中教師把題型分類,讓學生死記解題方法和步驟,重點題目反覆做多次。而高中教材內容多,知識點多,自然題型也就比較多,教師就不能像初中那樣進行教學,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傳授,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功夫。另外大量的作業也使學生感覺有一種陷入題海,無法上岸的感覺,使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

三、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不適應高中數學學習

高一學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上課注意聽講,盡力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但課堂上滿足於聽,沒有做筆記的習慣,缺乏積極思維;遇到難題不是動腦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或者是看答案的解題過程,感覺聽了或看了就記住了,其實不然,如果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懶惰心理,就不想去獨立

思考題了,剛開始時不想思考難題,發展到最後估計連簡單題都不想思考了。此外,學生不會科學地安排時間,缺乏自學的能力,還有些學生考上了高中後,認爲可以鬆口氣了,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上述情況都影響了高中階段的正常學習。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爲要想大面積提高高一數學成績,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高一教師要研究初中大綱和教材並採取合適的教學方法

高中教師應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摸清三個底(初中知識體系,初中教師授課特點,學生狀況)的前提下,根據高一教材和大綱,制訂出相當的教學計劃,確定應採取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應該做到,高一要放慢進度,降低難度,注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銜接。要加強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時注意形象、直觀。如講映射時可舉“某班50名學生安排到50張單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觀例子,爲引人映射概念創造階梯。由於新高一學生缺乏嚴格的論證能力,所以證明函數單調性時可進行系列訓練,開始時可搞模仿性的證明。要增加學生到黑板上演練的次數,從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外,章節考試難度不能大。通過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難度,提高學生的可接受性,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數學的正常教學。

二、對學生嚴格要求,打好基礎,使其養成好的學習方法

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就應對學習的重點環節提出具體、可行要求。如做到課前預習,並找出問題;上課時除了認真聽講外,還要注意在課本上做標註(筆記),並且聽課時要動腦、動筆、動口,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不是隻記結論,提高課堂聽課效率;課下在做作業之前應該先花上10分鐘左右的時間把新講的知識看一遍,加強對新知識的印象和理解;最後做作業要規範化,獨立完成,及時訂正錯題等等。此外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弊病,並指導學生改正。最後,我認爲教師還應向學生介紹高中數學的特點,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這裏,重點是會聽課和合理安排時間。提倡學生進行章節總結,把知識串成線,做到書由厚讀薄,又由薄變厚。另外還可以召開學習方法交流會,讓好的學習方法成爲全體學生的共同財富。

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貴在持之以恆,因爲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一方面需教師的指導,另一方面也靠老師的強求,使之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讓它成爲學生的習慣。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不但是高中階段學習上的需要,還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3

從心理學角度看,“猜想”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和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判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應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一說起“猜想”,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學生的學習過程,並非要出現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樣的著名推斷,但應具有知識的“再發現”和“再創造”過程。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正是培養學生進行知識再發現和再創造的良好開端。

教學片段一

在學習完“圓的面積”後,教師讓學生做這樣一道題:“有兩塊大小一樣的正方形鋼板,其中一塊衝出4塊大小一樣的圓形鋼片(如圖1甲),另一塊衝出9塊大小一樣的圓形鋼片(如圖1乙)。問哪一塊鋼板所剩下的腳料多?”立刻有學生大膽猜想:

生:圖1(甲)所剩下的腳料多一些,因爲圖1(甲)看起來空隙大。

生:圖1(乙)剩下的腳料多一些,因爲圖1(乙)的空隙多。

可見學生這時的猜想是盲目的。教師對這些猜想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讓學生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如圖2),求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佔該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計算後得出,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佔該正方形面積的78.5%。這時再讓學生猜想。

生c:所剩下的腳料一樣多。

師:爲什麼?

有一個學生將圖1中的(甲)、(乙)兩圖添作輔助線,如圖3所示。他說:“正方形1/4的78.5%再乘以4和正方形1/9的78.5%再乘以9其結果是一樣的。”雖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這樣新的假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最後通過計算驗證,使學生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教學片段二

在一次課上做練習時,有一個平時就很愛動腦筋的學生突然說:“老師,我有一個奇怪的發現,我量了量桌子的長和寬,發現長是寬的1.6倍多一點,又量了量數學課本的長也是寬的1.6倍多一點,再量作業本結果也是一樣的。我想,這裏一定有數學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別的學生也動手量起來,不一會兒,有的學生說:“對,是這樣。”有的學生反對:“這是偶然,鉛筆盒、黑板就不是這樣。”

一會兒,教室裏的爭論聲小了下來,學生的眼睛齊刷刷地望着老師。老師首先對那位學生說:“你善於觀察,又勤于思考,很了不起。”接着,老師說:“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長方形和你們的課桌比例差不多?”學生舉出了生活中的許多例子。

師:就拿電視屏幕爲例吧,如果它很扁或很方,會有什麼感覺?

生:很有創意。

生:好像不太方便,看起來有點怪,圖像也就變形了。

生:我知道了,按照一定的比例比較美觀。

生:他說得對,可鉛筆盒只要能放進鉛筆就行了,太寬反而不美觀、不實用了,我覺得先要實用,才能美觀。

師:大家都很棒,我來給大家提供一個線索——“黃金分割”,我們查查資料,好嗎?

幾天後,一張張資料卡放在教師手中。通過這次經歷,學生享受到了猜想的成功,也進一步感受到了數學王國的瑰麗。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4

緊張有序的高二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經受了磨礪和考驗的我,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業務水平方面更有了進步,這都離不開學校領導和同組的有經驗的老師的支持和幫助。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這一年來我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積極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管我在教學中小心謹慎,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爲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高二數學教學,應該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絡。因爲高考命題是以課本知識爲載體,全面考查能力,所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教學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過一年來的高二的數學教學,以及對會考試題及市統測的研究分析發現,數學考查的多是中等題型,佔據總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認爲,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作好這部分題是至關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加大獨立解題和考場心理的模擬訓練,這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可大大提高整體的數學成績。與此同時,又要有針對性地提高程度較好的學生,先從思想認識和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提高拔尖人才,這樣把一些偏、難、怪的內容減少一些,在平時考試中,特別注意對試題整體的把握,指導學生的整體學習思想。

二、教師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合理利用

數學考試考查點“萬變不離教材”,許多的試題就來源於教材的例題和習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重視的同時,關鍵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對於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關重要,先整體把握全教材的章節,再細化具體的內容,用聯想的方式,對於詳略的處理交代清楚,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理解解題思想和知識方法的本質聯繫,提高實際運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識網絡,構建認識體系

各知識模塊之間不是孤立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連,有的在應用上相通等。這樣,就可以把已有知識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解決問題時便會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事實上,在知識點的交匯處命題,在試題中已非常普遍。因此,在教學中,選用練習時,不宜太難,以基礎題訓練爲主,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信心;也不應過重,不利於對知識的理性歸納。由於L1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好,複習時節奏與速度不宜太慢,但儘量給予補缺補漏的時間。本人在這方面不足之處:W6複習、練習過於綜合,有一定難度,因此收效不好

四、對會考與市統測試題的研究,變被動爲主動。

教師對試題要精心研究,對於會考與市統測試題,從考試的知識點,考查思想方法上加以體會,形成自己的認識,關鍵是舉一反三,對於不同的知識點精心設計難度不等的各種試題,形成題庫使學生有備而戰,使得考場上的時間更多一點,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做到不驕不躁,通過實踐發現,這種因素且不可忽視,通過今年的嘗試效果非常好,如市統測中有2個解答題就被我抓到。

五、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內容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內容: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線形規劃、概率、是大綱修訂和考試改革的亮點,在高考都有涉及。現行教學情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內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如向量已經成爲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高考命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例如函數的單調性問題既可以用導數解決也可以用定義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處理既可以用傳統方法也可以用向量方法。只有重視和加強新增內容的複習,才能緊跟教改和高考的改革步伐,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明確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把握好複習方向和明確重難點

我結合自身的情況,工作中,我首先在進行復習內容的時候,先把《新課程標準》精讀一遍,平時通讀爭取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經常請教本組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好的經驗,其次我總是努力多聽本組老師的課,這樣最有

利於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難點的突破方法,及時反思並結合自己學生的情況做爲教學中的指導,再次我爭取把近幾年的全國的高考試題做一遍,認真研究,從知識、方法和思想上入手。通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可以在今後的教學中得到應用。

七、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近幾年高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強調“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說高考最重視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和相關的知識。儘管複習時間緊張,但我們仍然要注意迴歸課本。迴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抓綱悟本,對着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擇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這樣複習纔有實效。

在自己作題時有意識的找出最佳方法,儘量不要有較大的思維跳躍,同時結合參考題解加以取捨,也可以把精彩之處或做錯的題目做上標記。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不同的問題弄懂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

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其重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考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考試是一門學問,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取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過硬的解題能力,而且取決於臨場的發揮。我們要把平常的考試看成是積累考試經驗的重要途徑,把平時考試當做高考,從心理調節、時間分配、節奏的掌握以及整個考試的運籌諸方面不斷調試,逐步適應。

教師自己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何調整複習策略,使複習更有重點、有針對性。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5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爲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6

一、班級現狀:

五年級共有學生51人,達標率100%,有47人取得了好成績,通過一學期的成績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比較紮實,能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

二、教學的主要成績:

通過本次測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於基礎知識掌握較紮實,測查中學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部分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落到實處,體現了有效學習。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多數學生養成了認真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在測查中大多數學生能做到認真審題。大部分同學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檢測中發現的問題:

(1)個別學生計算的能力還比較弱,出現不少計算錯誤,小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還需進一步訓練提高。少數學生不能認真答題,理解題意。

(2)個別學生在填空中,不能正確審題,準確理解題意。

(3)在解決問題中17%的學生不能認真答題,理解題意。沒有搞清問題中所要求的“沿水平方向剪開”是豎切還是橫切,出現這樣的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理解題意、還有學生的知識面太窄。認真檢查的程度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

總的來說,學生考的還是比較理想的,考試後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很重視這次考試,考試前加強了複習,在這次考試前,我們進行了關於如何進行復習的隨機研討,並幫助學生進行了系統性的複習,也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了輔導,但是從考試的結果來看不是很理想。說明我們的複習方法有待於進一步改進,教學中也存在着相應的不足。我們還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還有待於提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中,有部分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較差,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引導,訓練,改進教學方法做到精講易懂。

四、今後教學工作的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加強隨機研討,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上課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分層教學,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並抓好課時檢測,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審題習慣和自覺檢驗的習慣。

我會針對這次考試中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計算方面和解決問題方面,加強相應的練習力度,督促學生天天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加強學習,紮紮實實地搞好教學工作,使我的工作做得更好。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7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爲了不教,學爲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裏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裏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習的方法。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爲“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爲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8

課堂教學機智很早在學校時就被我們的老師所強調,還記得當時老師們曾說,一個人的教學機智很能反映這位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經驗。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說過:“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所謂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通過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對教學中的各種信息反饋作出有效的反應和機敏的處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開啓學生的思維才智,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是各式各樣的,他們擁有不一樣的思維。因此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在課堂上,課堂永遠都不會像教案所規劃的那樣。我從不否認新授課的教學機智,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練習課同樣需要這一品質。

一年級的練習冊通常是在學校完成的,教師讀題,學生完成。在一次自主測試練習中,有一道題目幾乎讓兩個班的學生全軍覆沒。那是一道括線題,左邊有7個胡蘿蔔,右邊是一隻小白兔推走了3個胡蘿蔔,問好打在括線下面。很明顯這是一道求一共的加法題。但是做下來大部分的學生都把它做成了減法,原因很簡單,小孩子的思維:推走了就要減去,所以用減法。在之前的看圖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原來有多少,又來了多少,用加法:原來有多少,走了幾個,用減法。碰到這道題時,他們同樣採用了這種思維。在另一個班,教師發現了這一現象,及時對題目做了修正,情況明顯好可很多。

由此可見,教師隨時都要注意學生的反映,以便及時作出應對反映,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9

今天教學了《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結合趙老師的指導,回顧這節課,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兩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學中,大體上能夠讓學生有安靜的時間思考和完成作業,但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應放手讓學生去做,還學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讓最差的學生板演檢測題後糾錯時,沒有讓中等生糾錯,而是我帶領學生一起糾錯,在最後一個學生列的小數除法豎式錯誤時,我沒有及時糾正講解,應該再給學生強調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2、課堂氣氛不是太活躍,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讓學生練習做題,老師當面批改,沒有采用競賽的方法激勵學生。

總觀整堂課,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細,有很多細節可以成爲課堂的亮點,但由於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沒了他們。雖然很遺憾,但正是因爲這些遺憾,纔會有我今後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以學生爲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中,提高課堂效率。高三教學反思複習教學反思父與子教學反思

數學教師教學反思10

教師應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先應以學生爲主,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擺正主導與主體的關係。以學生爲主,以老師爲輔,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中有些做法卻和這種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學中往往存在着這樣兩種現象: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虛假的主體性或膚淺的主體性。

比如在語文課上,老師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大聲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表面上熱熱鬧鬧,而根本沒有思考問題,因爲只有默讀才能真正思考問題,這種主體的實質就是假的——根本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或者由於老師提的問題太淺,學生根本無需過多思考,只好裝模作樣地讀課文,實際上學生只在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沒有語言水平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那這種主體就是膚淺的。另一種現象體現的是脆弱的主體性。教師爲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採用獎罰的方法(如小紅花、罰站或批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小手如林,躍躍欲試,想一想,學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的和諧熱鬧並不是來自於知識本身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獎罰下所獲得的一種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既然是暫時,就不具有長期性,最終肯定會夭折。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主體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自主、合作、主動、互動。

比如在教學《梯形的認識》,教師首先從學生出發,讓學生觀察後自己概括梯形的定義,學生由於思維不嚴密,這樣概括: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叫梯形。顯然,這個定義不準確,教師不急於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學,你們有什麼發現?”學生經過觀察後修改: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個定義仍然不嚴密,教師這時巧妙引導,發揮了主導作用,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圖形是不是梯形,爲什麼?”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發現,最終得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這樣學生經過觀察比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區別,同時又明確了梯形定義中的兩個重要知識點(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和四邊形)爲判定梯形做好了鋪墊。

顯然這一環節的設計就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種主體性的發揮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在這種前提下,要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應該採取一些具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