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那樹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那樹說課稿

一、說教材

《那樹》是臺灣散文家王鼎鈞先生的作品,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大樹一生的命運,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描述了一棵大樹長年累月造福人類,最終被砍伐的故事,表達了 作者對大樹的痛惜之情,也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關係進行了思考,融進了他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及深沉思索。

樹的容貌奇特:粗看它老態、佝僂、但堅定穩固,繁密茂盛;細看它有黴黑潮溼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

樹的遭遇可悲:儘管給行人陰涼和清靜,給鳥兒棲身之所,給情侶們以溫馨的感覺,可是現代文明的發展對大樹生存產生負面影響,最後因一醉酒司機在樹上撞死,被悲慘的鋸倒。

作者感情悲憤:對於“那樹”被屠戮,表現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

作者的思考是深層的: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爲代價。

第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積累與樹有關的古詩詞名句,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特色。

2、能力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主旨。

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反思人類與自然關係中,人對大自然的破壞行爲,從而認識到珍惜自然,珍愛自然的必要性。

理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第三、說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啓迪。

③對話互動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爲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第四、說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註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③比較延伸法指導學生將本文與張曉風的《行道樹》進行比較,自己找準比較點,明白兩篇文章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主旨、語言方面的異同。

第五、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分板塊的辦法設計教學程序。

第一個板塊:情景導入,聽讀課文,激發感情。

課堂教學應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開始時,我選用了田震的《好大一棵樹》作爲音樂導入課文。引導學生聽讀課文的時候,用多媒體的辦法展示了古人讚美樹的詩 配畫,激發學生的視覺注意。如選用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等優美的古代詩句,讓學生理會"樹"美麗多姿的形象。這個設計,側重於實現學生課內外積累的目標,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

第二個板塊:品讀課文,領悟情感,探究主旨。

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學生感知體會:

第一個環節:學生依據課文用"那是一棵……的樹"說話。

第二個環節:學生依據課文表達的情感用“讀了本文,我感到最爲……(神奇、悲憤、感動等表達情感的詞語)的是,因爲……(課內文句)”。我們要求學生用類似的情感的語氣讀出找到的句子。

在這兩個環節中,我採用了朗讀教學法,通過朗讀,實現心靈與文本的對話,使文本的思想性、藝術性飛揚起來。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音的抑揚頓挫,無不傳 遞着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感悟與態度。讓學生理解文中多種修辭方法的作用,體會優美含蓄的語句,理解作品主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讀者理論認爲文本意義的解讀沒有終極的,圓滿的結論,本文的主旨是多義性的,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的限制,在感悟時可能會只注意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或是環保的 問題,教師此時既要肯定學生的閱讀心得,又要爲學生的.理解創設更多的思維角度,引導學生從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類的奉獻,都市文明的發展與環保之間的和 諧,科學的發展觀等方面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化的閱讀。

第三個板塊:比較閱讀,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有三個環節:一是將本文與張曉風的作品《行道樹》進行比較;二是在小組中交流課外蒐集到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以後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的圖片以及新聞材料等;三是寫一句廣告詞,提示人們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比較閱讀也是閱讀散文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更可以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增強他們的審美情趣。比較《那樹》與《行道樹》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在文章寫作方面,都是以"樹"爲題材,可是表達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着眼點不同,人們的認識也就不一樣。

要求學生蒐集新聞和圖片,是因爲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要求從課堂向課外遷移運用,作爲一代新人的當代中學生也會感受並思考有關環保問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個板塊側重於實現提高散文鑑賞的能力目標,和關注社會的情感價值觀目標。

第四個板塊:模擬法庭,設境感悟,提高能力。

這次法庭庭審有這樣一些角色參加:原告——那樹;被告——交通專家;城市建設規劃人員;伐木工人;雙方的律師;審判長;以及證人——課文中的清道夫,老婦人,螞蟻等。

模擬法庭的庭審,是寓教於樂,是學生能力綜合展示和提高的步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的途徑。在庭審中涉及到知識是多方面的,比如法律的、生態的、語文的等等,涉及到的能力是多元的,有資料收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表演能力等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從課內到課外,到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去。"造就善於處理生活的公民。"

第五個板塊:教師寄語,歸納小結,昇華情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自行小結,可從方法、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結束本文的教學,教師深情寄語:太陽把希望寄託在花朵身上,綠葉把希望寄託在果實身上,而地球卻把希望寄託在人類身上。讓我們還青山翠綠,還江河清澈,讓空氣更加清新,讓花豔樹影婆娑,讓草綠鳥兒歡歌,讓家園美麗生機勃勃。

讓學生自己談學習收穫,其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養成整理小結的習慣;充滿激情的教師寄語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昇華情感。讓學生做一名行動者,自覺投入到無私奉獻者的行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