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師生互動激活語文課堂

                   促進師生互動    激活語文課

促進師生互動激活語文課堂

摘要:爲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需要改變。那麼,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師應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語文課堂中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慾望,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審美能力,有利於多學科的交融、整合和發展。同時要遵循以下原則:價值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平等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全面性原則。可以採用這些方法:探尋根源法、缺口遺留法、思維擴散法、總結提高法和形式多樣法。

關鍵詞:互動  新型的語文教師  原則  方法

    在當今的高中語文課堂中,我們會發現兩個極端:一種是教師一個人在臺上唱“獨角戲”、“自問自答”,臺下鴉雀無聲;另一種是教師在臺上扯着嗓門和學生“互動”,好不熱鬧。那麼,如何給課堂注入活力,讓語文課充滿魅力呢?

    我認爲,首先,應該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使之成爲與時俱進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代新人。因爲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者,也是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所以推進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加速培養適合新課程教學需要的語文教師。面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不少教師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識,缺乏敢於揚棄和創造性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勇氣。這表現在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或照本宣科式地轉述教材編者的話語和標準答案,或拋開教材的新體例,依然按照語音、文字、詞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陳舊的教學模式,來講授新教材中風格各異的課文,用傳統老路子套用新教材。應該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這是擺在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對教材文本內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機械地將教材編者對文本的解讀原樣轉述給學生,而應將自己對教材的個性理解,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啓發學生對具體的教材進行個性的多元解讀;二是對於教材中預設的教學內容和過程,教師不能不加選擇地“拿來”,而應根據學生實際的基礎能力、情感體驗、興趣愛好等,由師生共同選擇學習內容,靈活設計學習過程,創造性地開展語文學習活動;三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可以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捨棄,適當開發和利用具有時代特徵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資源。  

    爲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教師往往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更有不少教師把課堂教學營造師生熱烈互動、競相發言的氛圍當成了目標,問題提出後,一聲令下,學生一哄而上。課堂上人聲鼎沸,只見合作互動,不見自主感悟的現象較爲普遍。語文學習的規律證明,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需要合作學習,對於具體的文本,學生只有經歷了閱讀時個體的、自主的深層探究過程,纔會有交流探討時靈性觀點的閃現或撞擊。新課程提倡“合作”與“探究”,不是指單純地營造衆口搶答式的“合作”遊戲,或是刻意引領學生進行“是”與“非”式的浮躁“探究”,而應以學生的“自主”爲立足點,是否需要“合作”,要因什麼課文,都一律採用“合作、互動”,是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念的誤解。因此,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需要新型的語文教師。

    新型的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優化教學過程,將先進的理念轉化爲語文教育行爲。他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先進的理念,最終是爲了實現“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教育改革目標。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就強調要重視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那麼,在具體教學過程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裏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思考、領悟”方面就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美國教育學會也說:“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其他任務的內在動力,即教員的指導思想,是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語文討論正是適應這一要求。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①。討論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化被動爲主動,積極思考,積極探索、討論,從而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也就讓學生成爲了教學的主體。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審美能力。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條中說:“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思維,激烈討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取、概括和運用,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語文應用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討論,也就能判別和理解對錯、善惡和美醜,實際上也就提高了審美的能力。有利於多學科的交融、整合和發展。在討論的準備階段,需要學生廣泛涉獵知識,有時包括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對這些多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分析思考和提取;在討論的碰撞生髮階段,有時也要進行多學科的交融,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在討論結束後,對於遺留的問題,有時還需要進行多學科的整合,才能順利解決。我認爲應該在課堂上實施討論的問題的原則有五個:

第一,價值性原則:價值性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討論的問題要有意義,值得討論。價值性原則要求討論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既能給學生很好的智慧的啓迪,也能給學生良好的情感薰陶和道德培養,而且,還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真實性原則:語文課討論最忌作秀,流於形式,久而久之,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實性原則要求在問題面前,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去積極準備,蒐集、分析、思考。遵守這一原則,討論生髮時,才能辯出思想的火花,從而精彩紛呈;總結提升時,才能真正給學生以知識的傳授,情感道德的培養;結束留缺時,才能給學生良好的推動力。

    第三,平等性原則:語文課討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平等。只有平等,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和“對話”,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讓“討論”縱深發展,才能讓“討論”秩序井然地進行。討論最忌“蠻橫無理”,甚至是人身攻擊。強調平等性原則,能夠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還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第四,開放性原則: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②。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課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作爲語文“實踐活動”之一的討論更是要求如此。一方面,範圍要廣,涉獵古今中外,接觸科內科外;另一方面,要強調“持續生成與轉化”“建構與提升”的開放。因爲真正意義上的優秀的討論不是“圈套式”的、“陷阱式”的教學,而是一箇舊知與新知“螺旋上升”和發散生成的過程,對“真知”“真理”的探究討論不一定能一步到位,同時,教師的知識與能力也不一定能完成“最終裁決者”的任務,所以,語文課討論要遵循和強調開放和生成的原則。這種開放性實際上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甚至還能促進教師的學習與成長。此外,開放還要求討論的形式要多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五,全面性原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③。這就要求語文課的討論要遵循全面性原則。一方面,討論的“選題”要難易適中,能照顧到最廣大的學生,同時,又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最廣大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能較好地培養學教師對部分學生可進行引導、啓迪,從而讓“全面性原則”落到實處,讓每一位學生都投入進去。

實施討論的方法也有五種:

一、探尋根源法

    探尋根源法是引導學生讓討論的問題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追根究底,從而在討論中真正把問題解決。這樣,能使所學知識系統紮實,甚至還能學到探究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教師精心選題,精心設計,讓討論由此問題向陌生的彼問題追根究底一步一步深入,當然,也可以把討論的複雜問題細分成有梯度的一個個小問題,形成一種追根究底的系列。它也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蒐集相關的有用信息,精心思考,深入探究,這樣才能讓討論進行得精彩而又深入。在討論中,教師要適時地予以引導、點撥,從而有利於討論順利地進行。

    例如,在理解周樸園與魯侍萍的關係時,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討論問題:--怎樣理解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 

        --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究竟是出於真心,還是虛情假意? 

        --三十多年前,周樸園與侍萍究竟是什麼關係?

        --既然周樸園是愛侍萍的,爲什麼侍萍又被逼出門?

        --周樸園認出侍萍後,爲什麼如此緊張?

        --周樸園用金錢彌補罪過,說明什麼?

  這樣追問式的討論就能較好地讓學生真正理解周樸園與侍萍的關係,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缺口遺留法

  討論,顧名思義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一般而言,“真理”是越辯越明。但有時討論會讓人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新問題會層出不窮,真有點“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了。這就是辯出問題,辯出缺口,是討論的一種很好的境界。例如,劉蘭芝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求婚,甚至有身份有地位的太守也探問“花訊”呢?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雖然學生精心準備,但討論中仍缺口不斷,譬如:1、女子三從四德的枷鎖始於什麼背景下?

    2、同樣是再婚女子,甚至是作爲兒媳婦的楊玉環怎麼會得到“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榮華富貴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真摯愛情?

    3、女子的貞操究竟價值幾何?

    這裏每一個“缺口”本身都是一個較複雜的研究課題,不是一堂討論課所能很好地承載的。缺口遺留法實際上又給了學生學習前進的動力。

三、思維擴散法

    討論本身就是強調個性的理解、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磨擦,因而注重視野的拓展,思維的開放。思維擴散法就能很好地符合這一要求。例如,對於“哈姆萊特到底是個怎樣的王子”這個問題,學生經過討論生髮了以下幾種說法:

    1、 憂鬱的王子

    2、 思想上的巨人

    3、 行動上的矮子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思維擴散法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他們對文章的理解,也讓新課程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四、總結提高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注重教師的主導性。一堂討論課,雖然學生在課前精心準備,積極思考分析,在討論中也能進行思想的碰撞,進行知識的重組整合,但由於其知識的儲備欠豐富、人生的閱歷欠富有和思維的能力欠縝密等,導致一堂討論課需要教師的總結,而且更重要的還需要教師能把認識提高到理論的高度去把握。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論有所得,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乘勝追擊”,從而攻克知識的更大難關和拓展學習的更廣闊的根據地。

五、形式多樣法

    語文課討論可採取千變萬化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裏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說語文課的討論應該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而且,有時形式的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相同。

    在班級可採取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男女辯論,師生辯論;還可以班級間辯論,校際間辯論,甚至還可以禮堂辯論,野外討論,手機討論,電視上辯論,等等。這多樣的形式可帶給學生不同的樂趣,從而產生持久的驅動力。

總之,在新課改日益發展的今天,語文課討論的現狀應很好地加以改變,應讓討論能有序、高效地進行,從而讓語文課堂生機勃勃,語文教學魅力四射。

【參考書目】

①《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第5頁

②《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第114頁

③《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第119頁

 

彭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