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圖形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5篇)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32--P33。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觀察、滾、推、搭、轉、摸”等過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並能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

2、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通過學習,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學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1、形狀爲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放一個盆子,每個盆子裏都放了以上的物品。)

3、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小朋友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你們喜歡的禮物,想知道是什麼嗎?(師出示多媒體,屏幕上有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葉筒、積木塊、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鏡等實物)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學生自由說)它們的形狀一樣嗎?(學生搶着說)

【過程說明】學習素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學生感到親切,符合小學生愛玩玩具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

1、分一分

師:請小朋友們把桌子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塊兒。(師不停地轉着,指導小組合作。)

【過程說明】滲透分類思想,初步感知物體的形狀不同。

2、議一議

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們爲什麼把這幾樣物品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們先在小組內商量商量,然後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討論的結果,咱們比一比,哪一小組說得最好。

【過程說明】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傾聽能力。

(二)、初步瞭解物體外形的特徵

1、評一評

師:有的小組把以上物品分成了五類,即①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④積木塊、魔方。⑤三棱鏡;也有的組把這些物品分成了四類,即①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積木塊、魔方。④三棱鏡。大家有沒有意見呀?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小組商量商量,然後再回答這個問題。

師肯定小朋友們的分法是對的。

【過程說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交流能力,爲下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打基礎。

2、講一講

(1)、爲什麼把“易拉罐、茶葉筒、接力棒”分爲一類呢?

①請小朋友們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輕輕滾一滾,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②師指出:我們給這樣的物品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學生髮表意見後,師說,小朋友們說的名字很好聽,老師也說一個名字行嗎?“圓柱”,師用多媒體出示“圓柱”二字,並出示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2)、小朋友們把“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分爲一類,爲什麼呢?

①請小朋友們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輕輕滾一滾,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師給予表揚。

②用同的方法給這一類物品起名字,並用多媒體出示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3)、小朋友們,我們爲了給這些物品起名字,把“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積木塊、魔方”分爲一類好呢,還是分爲兩類好呢?小朋友們說說看。學生再一次交流,同意把它們分爲兩類。

①小朋友們準備給“粉筆盒、牙膏盒、皮鞋盒”起什麼名字?爲什麼呢?小組商量商量。

②學生交流後,師用多媒體出示名字和抽象出來的立體圖形。

③用同樣的方法認識“正方體”

【過程說明】學生經歷“摸一摸、滾一滾、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各類物品的特徵,符合學生“愛說、愛動、好勝”的特點。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習了數學,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學數學的價值,體現了《標準》的新理念。)

3、小結:小朋友們,剛纔我們認識了四位新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三、實踐操作

1、比一比

①請小朋友們每個人分別拿出一個球、圓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品,在桌子上滾一滾,推一推,你發現了什麼?在小組內說說。

②組間交流,加深對立體圖形的認識。

③議一議。a.長方體和正方體一樣嗎?爲什麼?;b.圓柱和球一樣嗎?爲什麼?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過程說明】初步理解物體的本質特徵,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搭一搭

①請各小組的同學用桌子上的物品搭一種造型。

師強調:小組先想商量好要搭什麼,然後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小組的同學們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②小組展示成果,並介紹各部分的名字。

3、遊戲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P33第2題。

4、質疑:粉筆和削過的鉛筆是圓柱嗎?

5、你能舉出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哪些物體是圓柱,哪些物體是球嗎?

【過程說明】這一環節是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創新意識 和合作意識。這個活動增加了趣味性,使學生在活動和遊戲中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從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式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提高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教學時,要儘量給學生創造條件,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實踐出真知交流工作經驗通過觀察員動口若懸河動手工勞動動腦,在愉悅的心情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項目交流意識。

重難點

1.重點:認識四邊形上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難點:讓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手裏拿着一個長方形紙和一個正方形紙片。

師:這兩張紙片分別是什麼圖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這兩張紙片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圖形,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些其他的平面圖形。

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二探索新知

1認識到四邊形。

出示課本第26頁地磚圖。

師:這兩塊地磚分別是什麼東西圖形?(指名回答)

教師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塊長方形地磚和一塊正方形地磚。

(1)摸一摸,數一數。

(2)討論交流。

師:通過觀察和操作,你發現了什麼?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塊地磚各有四條邊。

教師指出:這兩塊地磚都是四邊形。

(3)深入拓展。

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6頁“想想做做”中的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合理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四邊形不僅僅有長方形正方形,還有其他形狀的平面圖形。

3.認識到五邊形六邊形。

(1)看一看。數一數。

讓學生對着圖形先數一數,再根據圖中的問題互相說一說。

(2)討論交流。

針對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在上面的圖形中:

左上方的兩個圖形各有五條邊,都是五邊形,右下方的兩個圖形各有6條邊,都是六邊形。

(3)深入拓展。

師:想一想,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再組織全班交流。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

出示一個七邊形和八邊形,讓學生數一數,並進一步體會上面的認識。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27頁“想一想”第2~6題。

1.“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小棒按題意要求搭一搭,然後引導學生回答題目中所提的問題。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體會五邊形有五條邊,六邊形有六條邊。

2.“想想做做”第3題。

本題是在認識圖形特徵的同時,填下面的表時,可提醒學生認真點數,有能重複和遺漏。

3.“想想做做”第4題。

本題體現了圖形的變換,有利於學生認識多邊形,練習時,可以先由師折,學生看,說出折出的是幾邊形。再讓學生照葫蘆畫瓢着樣子自己動手摺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本題中每個圖形可以從不同的點開始分割,但結果都一樣。

5.“想想做做”第6題民。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全班交流。本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全班交流時,老師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剪的,且讓學生演示剪的過程。

四.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2.實踐活動:有趣的七巧板

活動目標

1.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感悟出平面圖形的特點,發展空間觀念。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的精神。

3.通過“玩樂”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有趣。

4.感受圖形的美,發展審美意識。

活動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好學具——七巧板。

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將利用“七巧板”進行一次有趣的活動。

二.組織活動

1.深入認識七巧板。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七巧板,認真觀察。

師:在七巧板裏,有幾種不同的圖形?每一種圖形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七巧板的結構。

2.拼組圖形。

(1)用兩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兩塊,拼成一個正方形。

B.展示,交流拼法。

(2)用三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塊,拼成已認識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圖:看看課本第28頁是怎樣拼的。

(3)用四塊,五塊或六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塊,五塊,六塊拼出自己認識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書:課本第29頁,看一看書上是怎樣拼的。

(4)用七巧板。

A讓學生用七巧板的七塊拼成自己喜歡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回顧,交流

讓學生對自己他人在課堂中的表現作出評價。

教師建議: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歡的圖形,全班同學一起開個展覽會。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小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空間關係。

教具準備:投影 8盒積木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組圖片(各種積木搭成的建築物),你看它漂亮嗎?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們來做回小小建築師,造你一做你喜歡的房子。

2、將盒子裏的積木搭成城堡、樓房或者其它的東西,注意要擺放的穩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 並說說怎樣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穩固啊

(多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要豎着放、不要用球等。學生可能說不出名稱,只要那出積木就行。)

它們爲什麼能放的平穩呢?(因爲它們都有平平的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說的對級了。它們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爲什麼這樣分?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並相應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一邊摸一邊說長方體有6個平面,正方體也有6個平面,圓柱有兩個平面,球沒有平面。

(2) 彙報交流

大家都數出來了嗎?你是怎樣數的?

(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數)

三、聯繫實際

小朋友們,除了這些積木,我們生活當中還有什麼東西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呀?比比誰說得好!

學生聯繫生活回答。

看來,積木有不同的形狀,我們周圍的好多物體也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會能更多的發現。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1。 "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滾,然後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 遊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4

(一)、學習目標

1、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

2、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學習內容

1、基礎性學習包(1)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掌握它們的特徵(2)能夠正確區分這幾類物體(3)分積木

思維導圖

2、開發性學習包

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

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

3、拓展性學習包

趣味拼擺中運用圖形擺成各種物品

魔方課程中的魔方

(三)、實施途徑

1、學科單元內整合:本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把我學會了嗎放到第一課時中進行補充。分積木是對分類、區分圖形的一種補充。

2、學科間整合:把美術中的趣味拼擺在本單元中加入,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各種物體的特徵。

3、學科與學校特色課程整合:校本課程中的魔方課程應用正方體魔方進行活動,加深對正方體的認識。

4、體驗式活動:動手摸一摸感受各種物體的特徵。

5、課時安排:本單元學習共安排2課時。

(四)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第六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操作,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形體有初步的認識,能分辨它們的形狀。

2、學生在觀察和觸摸中,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初步空間觀念。

3、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簡單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自己準備各種各樣的紙盒、易拉罐、球,鼓勵學生收集的這樣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師爲每組學生準備一袋裝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盒子、積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帶來什麼東西,是嗎?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段時間,自由活動,可以看看自己小組的同學帶來什麼,也可以到別的小組去看看,好嗎?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我讓大家帶來的東西帶來了嗎?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學都帶了什麼東西?同位兩個同學先互相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生:……

師:你想用這些東西幹什麼?

師: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誰的手兒巧?(出示課題:誰的手兒巧)學生活動

1、分小組合作搭積木,教師巡視並進行指導。

2、各小組反饋搭積木的情況。

3、教師組織大家來欣賞每個小組的作品。

三、合作交流

1、師:剛纔每個小組的小朋友都發揮想象力,你們搭得真棒,真是一羣小建築師。現在請小朋友認真觀察你們都用了哪幾種形狀的積木?

2、師:你能把用的積木按他們的形狀分分嗎?

(1)以小組爲單位活動。

(2)小組彙報分類情況。並說明爲什麼這樣分。

(3)教師小結,統一意見

(4)起名字。

根據大家分類的情況,鼓勵學生給他們起個名字。學生有可能在幼兒園已經認識他們的名字,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猜一猜

教師:“我們認識的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先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猜一猜哪種形狀的物體滾得最快?”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驗證。小組彙報結果。

五、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的模型。提出問題“你能從教室中找到它們的朋友嗎?”“在生活中你還能找到他們的朋友嗎?

六、課後作業:

請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並說給爸爸媽媽聽。

注:尋找生活中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物體,親自動手摸一摸各種物體,感受它們的特徵。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爲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教材43-45頁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世課我們認識了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圓,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認識一些理面圖形。

二、新授

1、認識三角形

(1)教師出示一張正方形紙,提問:這張紙是什麼開頭你能把一張正方形對摺成一樣的兩部分嗎?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摺紙的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你是怎樣折的,折出了什麼圖形?

板書: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頁第二組圖,教師介紹:下面是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體。)

出示教材40頁積木拼搭,認出有三角形面的積木,指一指哪個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邊形

板書:平行四邊形

(2)出示教材44頁例題說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見到的平行四邊形,你能從這引起物體上找到平行四邊形嗎?並把圖中的平行四邊形塗上顏色。

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有平行四邊形面的物體?

三、鞏固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至第五題。(分小組比賽)

四、全課小結

五、作業佈置

六、教學後記:以遊戲形式.比較直觀的教具,學生的學習興趣強.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7

設計說明

小學生在入學前就接觸過各種形狀的物體,生活中也到處都是這些形狀的物體,但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要抽象出直觀的立體圖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並不容易。本節課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圖形。一年級學生以自我爲中心,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比較弱,針對上述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課,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活躍起來,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進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學生通過摸一摸、分一分、說一說、比一比、看一看、擺一擺等活動,獲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掌握立體圖形的'特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積木 教具 箱子 兩個盒子

學生準備 積木 球 各種形狀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各種圖形的畫面)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認識圖形”。(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師:觀察這些不同的圖形,想知道它們能變成什麼嗎?

師:今天,喜羊羊想請同學們到圖形樂園去玩一玩,你們願意嗎?

師:圖形樂園裏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歡玩積木了,你們喜歡玩嗎?

設計意圖:本節課以“玩積木”引入,選取的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內容。這一情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輕鬆的學習氛圍,爲接下來的各種體驗活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展開活動,提出問題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堆這樣的積木,現在,你們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組活動)

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先玩到這裏。爲了便於下一次玩的時候挑選起來更加方便,我有一個建議,能不能把你們手中的積木先分類,再整齊地擺放回去呢?(出示課堂活動卡)

師:小組彙報,請同學們將積木分組的情況一一展示。(有的按顏色分組,有的按大小分組,還有的按形狀分組……)

師:這節課我們就按他們分的這種情況來研究。(出示按形狀分組的情況)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讓學生自己玩。這是隨意的玩,是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的玩。這時,學生眼中的積木仍舊是玩具。收積木時,老師建議學生把積木分類擺放整齊,這時學生開始關注積木的形狀。

引導體驗,合作探究

(一)球的認識。

師:我發現咱們班的很多同學都喜歡球。請每人拿一個球,放在桌子上。

師:(問一名學生)你拿的是什麼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學呢?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手中不同的球,說一說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出示課件)我們把這樣的形狀統稱爲球。

師:除了剛纔你們手裏拿的這些形狀是球,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球?

師:請同學們把球放在桌子上。

師:老師剛纔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發現有的同學總是用手扶着球,這是爲什麼?(怕它掉在地上)

師:爲什麼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圓形的,易滾動)

師:對,球是能滾動的。(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學生髮現球易滾動這一特徵。從實物到圖形名稱再到立體圖形的認知是本節課的重點,利用多媒體形象化教學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過程,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

(二)圓柱的認識。

師:(拿起一個圓柱形的積木,放在硬紙板上,滾一滾,問學生)這塊積木也能滾,它的形狀是球嗎?(不是)爲什麼不是?

師:請同學們拿一個圓柱形的積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教師用教具演示上下兩個面一樣大)

師:(出示課件)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圓柱。(板書)

師:生活中你見過形狀是圓柱的物體嗎?

(三)正方體的認識。

1.教師指着大屏幕中堆積在一起的形狀相同的積木,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

師:拿一塊形狀是正方體的積木,用手摸一摸,說說你有什麼感覺。(板書“摸”)

小結:通過摸,感覺到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2.列舉學生不同的發現。

(學生髮現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師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的?能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嗎?(板書“數”)

師:還有的同學說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樣大?(板書“看”)

小結:通過數,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用心觀察發現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體會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平的,並且大小一樣,親身感受正方體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

(四)長方體的認識。

師:(教師指着大屏幕中長方體的積木)這些積木的形狀是正方體嗎?

師:請你從桌子上的積木中任意拿出一塊,用剛纔研究正方體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樣的積木有什麼特徵。

彙報交流。

(1)每個面都是平的。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摸一摸)

(2)長方體也有6個面。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數一數)請你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

(3)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一樣大。(學生髮現這一特徵後,教師用教具演示長方體的這一特徵)

①師:這些積木的形狀叫什麼?(長方體)

②師:我們把這種圖形稱爲長方體。(貼圖並板書)

③教師舉起兩塊長方體(一般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們的形狀。

④教師再舉起一塊長方體(特殊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的形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總結出的研究正方體的方法獨立研究長方體的特徵,從而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師:下面請同學們收學具,各組把積木裝回袋子裏。看來我們在玩積木的過程中也能學到數學知識。想一想,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

(五)基本練習。

師:看圖形,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展示各種圖形)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遊戲活動,發展思維

(一)神奇的魔術師。

師:同學們看過魔術表演嗎?誰願意上來當一回魔術師?要求從這個魔術箱裏變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遊戲1:請一個學生在箱子裏摸,隨意摸到一個物體後,先告訴大家變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形狀的,再拿出來請同學們判斷。

遊戲2:你們想得到什麼形狀的東西?誰能實現他的願望?

(請一個學生上來,根據同學們指定的形狀摸一個物品)

遊戲3:以小組爲單位繼續做這個遊戲。

設計意圖:遊戲是大家都喜歡的活動,容易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多種感官加深對各種形狀物體的體驗。通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對各個形狀的物體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促使學生能夠正確區分不同的立體圖形。

(二)超級偵探。

師:老師這裏有一個神祕的盒子,裏面藏着一樣東西,這回不許看,也不許摸,只能用耳朵聽一聽,然後根據你聽到的聲音,猜一猜裏面的物體可能是什麼形狀的。

遊戲1:教師把盒子左右晃一晃。問:你聽到什麼聲音了?

師:你能猜出裏面的物體可能是什麼形狀的嗎?(球)你能肯定是球嗎?還可能是什麼?(圓柱)

教師再把盒子前後晃一晃,轉圈晃一晃。問:現在你能肯定裏面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嗎?(球)打開看看,你們猜對了嗎?

看來,通過聽我們也能判斷出物體的形狀。(板書“聽”)

遊戲2:再拿出一個盒子,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晃,讓學生聽。

師:你覺得裏面的物體可能是什麼形狀的?(學生根據聲音猜出可能是長方體,可能是正方體,也可能是圓柱)

師:在大家出現了不同意見時,我們想知道誰猜得對,應該怎麼辦呢?(打開看看)

(教師打開後,把裏面的東西放到實物投影儀的下面,讓學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學生猜是正方體,這時再舉起來讓大家看,是長方體)

討論:說一說,爲什麼會看錯?通過這個遊戲,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呢?

設計意圖:“超級偵探”的遊戲使學生在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基礎上,溝通了各個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發現圖形特徵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可能性思想的滲透,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時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課堂總結

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37頁1、3題。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提供一定的學習情景和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經歷對物體的分類、觀察、觸摸和比較的過程,從而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的名稱並能識別。

2、能力目標:在經歷認識圖形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初步瞭解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使學生結合具體實物和直觀操作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並能初步分辨他們。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體會到“體”的三維特徵。

教學準備: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藥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內放規則立體圖形。課件。

學具:各種形體的日常生活物品。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認識體。

(一)感知“體”

教師出示袋子(內裝鉛筆、蘋果、書、魔方等)。

師:裏面裝的什麼?想知道嗎?怎樣才能知道?

師:誰來摸一摸?要求:摸到一個物體,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狀,再說出你摸的是什麼。

師:我發現他們都要先摸一摸物體的形狀,再判斷它是什麼,可見物體的形狀很值得研究,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些物體的形狀。

出示課題:認識物體。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師:(學生將自己帶來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學們的桌上有許多物品,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還要請它們幫助我們學習呢!首先我們把它們整理一下分分類。(小組合作)

2、反饋分類結果

學生把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彙報分類結果。

3、命名

師:我們已經把它們分類,再給每類形狀起個名字好嗎?先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請小組派一名同學選擇一種形狀,說出它的名稱,教師板書名稱。

4、抽象直觀圖

教師說名稱,再出示相應的立體圖形的正視圖,貼在名稱下面。

二、操作體驗、加深感知“體”

1、師:我們知道了每種形狀的名稱,現在來感受一下每種形狀的不同。組長組織組員各選一個物體拿在手裏,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玩一玩,說一說你的感受。(如:長、正方體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滾動等等。)

2、遊戲

硬板傳送物品,讓學生體會各種物體在運動狀態下的特徵。(如:球易滾動,圓柱的底接觸硬板易傳送等。)

3、反饋體會

師:誰願意講一講你的感受?(學生自由選擇形狀來講)

三、實踐操作、分辨立體圖形

1、完成書p36頁第二題,說出每個圖形共有幾個。

2、小組合作,矇眼摸物。

一學生髮指令,另一生矇眼摸物,其中可以摻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臺等未學過的立體圖形。

3、猜物體

一學生從猜物箱裏摸物體說特徵,其它學生說名稱。

四、返回生活、解釋與應用

1、找出學具盒中所學的立體圖形。

2、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立體圖形。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9

一、活動目標:幼兒園數學大綱提出,幼兒園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係,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兒年齡特徵,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活動重點: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各種圖形。

三、活動難點:如何引導幼兒比較和區分長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動準備:

學具: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菱形

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啓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五、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啓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於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爲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採用啓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菱形等,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採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麼圖形?它是什麼樣的?我看見過什麼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瞭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徵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菱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着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採用遊戲法——鞏固強化遊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信號,幼兒根據信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裏。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裏,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裏,像支一樣飄進梯形裏。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遊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使學生熟練的掌握這部分內容,併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新的課程標準對本冊教材圖形部分內容總體要求是、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並能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準確的判斷出各種圖形,也就是說學生已具備了關於角的感性認識。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形象思維爲主,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讓學生找這些圖形,對學生來說一點也不困難,但學生在抽象 出角的過程中,說出角的特點,會比較困難。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與數學意義上的角,如可能會跟釘子尖混淆,因爲那些東西摸出來也是扎扎的。還有可能出現認爲兩條邊長的角就大。所以本節課要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以及突破學習角的難點。最後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

教學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得長度無關,與兩邊張口大小有關。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的實踐思想,

3、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團結合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節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體情境中找到角。

難點:並能理解交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1

一、活動目標:

⒈通過活動,讓幼兒在操作和遊戲中鞏固對圖形的認識。

⒉在感知基礎上,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⒊在活動過程中有機導入音樂,使幼兒得到美的享受。

二、活動準備:

⒈自制課件⒉操作材料:各種圖形若干、水彩筆、膠水、剪刀三、活動過程:

㈠複習對圖形的認識演示多媒體課件一,隨音樂分別出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它像什麼?(每個圖形左上方都有一個像什麼範例,如圓形像太陽)

㈡鞏固對圖形的認識演示多媒體課件二,這是一個電腦遊戲。其內容是畫面上方是四個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正方形下面是四個對應的大的圖形,玩法是把小圖形拖到相應的大圖形中去,如拖對了,有音樂感應;如拖錯了,小圖形會自動退回;如全拖對了,就會得到電腦表揚你真棒。請幾個小朋友到電腦上操作。

㈢運用圖形拼物體演示多媒體課件三,[內容是用圖形拼成五個由簡易到複雜的範例:熱帶魚--房子--汽車--狐狸--機器⒈點擊熱帶魚。引導幼兒觀察。提問:這是什麼?它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然後再點熱帶魚,電腦會自動出現伴有優美音樂的拼圖過程供幼兒觀察欣賞。

⒉點擊房子、汽車、狐狸、機器人方法同上。

⒊幼兒自由拼物體,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老師拼的不一樣。

㈣運用物體組合畫面演示多媒體課件4[其內容在拼物體的基礎上,把物體組合成畫面,共有四幅畫面,並伴有音樂]

⒈出示畫面1,⑴提問:這幅畫是由哪些物體拼成的?⑵老師把這幅畫編成故事講述。

⒉出示畫面2、3、4,供幼兒欣賞。

⒊幼兒自由組合畫面,鼓勵幼兒勇敢地、大膽地、毫無顧慮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組合畫面,並編成故事講給同伴聽。

⒋請個別有代表性的幼兒拿作品到前面,講給大家聽。

三、教師積極評價,活動結束。

[教學設想:本環節在前面幾個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一方面發展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發展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四、活動延伸:

⒈展示作品,互相學習。把全班幼兒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幼兒既樂於觀賞技能高、創造性強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優點,維護幼兒的自尊心。

⒉在美工角提供各種圖形材料,刺激和鼓勵幼兒隨時拼圖或自己製作拼圖。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 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並能根據它們的一般特徵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這幾種圖形。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正確辨認這幾種圖形。

2、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個人使用批註

一、創設情境。

1、出示(雪地裏的小畫家)2、出示實物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三棱柱(在這裏做簡單介紹),學生認讀。

二、動手操作、感受新知

1、讓學生想辦法幫立體圖形留下腳印(描一描、印一印)

2小組合作、展示交流、全班交流

3、給定義:通過摸一摸、印一印等活動從立體圖形上請下了這些圖形,而且在摸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些小腳印都是平平的,所以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平面圖形。

4、認識平面圖形特點

觀察交流:請你們仔細看黑板上這些圖形,想一想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彙報

三角形由三條邊首尾相連圍成的圖形,它有三條邊,三個角。

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每條邊都一樣長。

長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相對的邊一樣長。

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相對的邊一樣長國,

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5、比一比

你覺得這些圖形裏,哪些圖形比較相似?他們有什麼地方比較相似呢?又有什麼不同?

三.應用拓展

1、遊戲1送名稱回家

師:剛纔我們學了哪些平面圖形?

老師指你們來說好嗎?老師出示各種圖形,學生搶答。

2、聯繫生活,找一找

3、交通標誌牌

4、欣賞圖畫

四、總結

教後反思: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3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還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不足,構成了概念教學中的障礙。作爲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充分運用實物、教具、圖表等直掛教具,以及動手操作等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正確、完整、豐富的表象,把純粹的數學知識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這樣就有利於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求新知的慾望。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16~18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體會“面在體上”。

(2)通過觀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動,只管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知道這些平面圖形的名稱,並嫩個識別這些圖形。

過程與方法:通過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化形象爲抽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並能識別這些圖形。

【教學難點】體會“體”與“面”的關係,知道面來自於體。

【教學準備】

老師:多媒體課件,牙膏盒一個,魔方一個,水彩筆筆筒一個(圓柱形的),長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圓形卡片各一張,磁鐵

學生:一盒積木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識,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我們經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問:你們都用過這些東西嗎?他們的形狀屬於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哪些圖形朋友?

老師出示實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筆筆筒)。請同學分別來說一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談話:同學們都帶來了一些積木。請拿出相應的物體,向大家介紹介紹它的名稱,好嗎?

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們的小朋友這麼熱情,所以又給我們帶來了幾個新的圖形朋友。

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提問:你們認識嗎?(學生口答後,把圖形卡片貼在黑板上)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二,操作領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談話:剛剛我說今天的這些朋友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它們帶來的,可它們到底藏在哪裏呢?請你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積木,看誰先發現其中的奧妙。

學生在幾何體上找圖形,教師巡視。

組織交流時,注意讓學生說一說摸這些物體面的感覺。

2.畫一畫

談話:剛纔我們分別從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面上找到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如果它們能從物體上走下來跟大家見見面,那該有多好啊!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嗎?請小朋友在小組內商量商量。

學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①把這些圖形從紙盒上剪下來;②把這些圖形描下來(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描,再示範)……

談話:小朋友想的辦法都很好,下面就請小朋友像老師那樣把這些圖形畫下來。()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並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先在小組裏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再組織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談話:其實我們生活的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只是我們平時沒注意罷了。現在請同學們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哪些物體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談話:多媒體出示課本第17頁的“試一試”,你們能說一說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的嗎?

三:操作練習,鞏固新知

談話:剛纔我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動手創造這些圖形,好嗎?

1.圍一圍“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並組織反饋。

提問:你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

追問: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幫助學生體會圓的邊是彎曲的,在釘子板上圍不出圓)

2.畫一畫“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並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畫出的圖形。

3.塗一塗“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能用三種顏色分別塗下面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嗎?請小朋友們按要求塗上顏色,並數出每種圖形各有幾個。

學生在小組內完成塗色,並填表。

組織全班交流。

4.遊戲。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好不好?

隨着音樂的節奏,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形,把它們分別放入相應的盒子裏。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提問: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朋友?你們對它們熟悉了嗎?(先讓學生總結,然後教師歸納)老師希望我們能在數學課上結識有越來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樂樂學習長大好不好?

五: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長方形正方形圓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下冊P98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徵,知道不同立體圖形之間的異同點,理解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能夠靈活運用立體圖形的特徵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培養實驗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徵,知道不同立體圖形之間的異同點,理解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學難點:

能夠靈活運用立體圖形的特徵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具準備:

每小組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的實物各一個。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各一個。

橡皮泥一盒。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老師在網上下載了幾張圖片,非常漂亮。同學們想不想看?請欣賞!

(點擊出示課件。)

師:從畫面上,你看到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是建築物。)

師:如果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這些建築物,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築物都是由長方體、正方體、……構成的。)

師:對,這些建築物都是由立體圖形構成的,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立體圖形,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徵。

(板書課題:立體圖形的認識。)

二、新授。

(點擊,出示例3的四幅圖。)

師:首先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把這些立體圖形分兩類,你打算怎樣分?說說理由。

(學學生討論後彙報,長方體和正方體爲一類,圓柱、圓錐爲一類。)

師:能說一說爲什麼這樣分嗎?

(學生回答:因爲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都是平面分爲一類,而圓柱、圓錐都有曲面分爲一類。)

探究一: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

1、摸一摸,體驗立體圖形的特徵,並歸納填表。

師:好!我們就按照第一種分類來整理複習,先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再探討圓柱、圓錐。

師:(宣佈複習要求)摸一摸你準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記一記它們各部分名稱是什麼,它們在點、線、面上各有哪些特點?小組展開討論,交流意見,整理歸納。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簡練的文字歸納。看哪個小組第一個完成。好,小組活動開始。

(點擊,出示表格。)

長方體特徵 正方體特徵

頂點

(師及時發現並表揚最先完成的小組。)

2、展示彙報:

師:誰上臺將你們討論的結果給大家看看,向同學們彙報一下。

(學生彙報,點擊,出示表格內的內容。)

長方體特徵 正方體特徵

頂點 有8個頂點 有8個頂點

線 有12條棱,相對的四條棱的長度相等 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都相等

面 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有時有相對的兩個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對的兩個面

面積相等 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每個面的面積都相等

3、共同討論:

師:想一想: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麼共同特徵呢?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小結:相同點: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不同點:(1)“線”上的不同點:長方體相對的棱分別相等,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而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叫做正方體的棱長;(2)“面”上的不同點:長方體至少有4個面是長方形,而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師:長方體與正方體有什麼關係?

(學生回答: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探究二:複習圓柱、圓錐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

1、師:你們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錯!老師相信你們一定不會忘記圓柱、圓錐的特點。現在請各小組拿出圓柱、圓錐,摸一摸,感受一下它們的特徵,小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點擊,出示表格。)

圓柱 圓錐

底面

側面

2、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點擊,出示表格內的內容。)

圓柱 圓錐

底面 2個大小相等的圓 1個圓

側面 曲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 曲面,展開是一個扇形

高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 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

3、小結:圓柱是一個立體圖形,有三個面,上、下兩個圓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個曲面叫做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它有無數條高,長度相等。圓錐也是一個立體圖形,它有兩個面。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它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展開是一個扇形,只有1條高,即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

三、練習

師:你們能不能利用立體圖形的特徵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呢?

1、看圖回答:(課本P109/練習十九11、)

2、填空:

(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個頂點,()條棱,()個面;長方體相對的面(),相對的棱()。

(2)用一根長132釐米的鐵絲,圍成一個立方體的模型,棱長應是()釐米,如果圍成一個長方體的模型,長、寬、高的和是()釐米。

(3)()叫做圓柱的高,圓柱有()條高。

(4)()叫做圓錐的高,圓錐有()條高。

(5)圓柱的側面沿着一條()展開會得到一個(),它的長等於圓柱的(),它的寬等於圓柱的()。

四、總結

今天我們複習了立體圖形的特點。

(點擊,出示表格進行小結。)

五、作業。

(1)海關大鐘時針長2.7米,時針繞一圈的長度是多少米?(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2)右圖中,ABCD是邊長爲a的正方形,分別以AB,BC,CD,DA

爲直徑畫半圓。求這四個半圓弧所圍成的陰影部分的面積。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

2.從實物抽象到圖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體驗數學知識

的形成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安排:(1課時)

課時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初八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名稱。

2.結合分一分、認一認、玩一玩等教學活動,積累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活動經驗。

3.培養觀察、表達、歸納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初八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名稱。

教學準備:學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學具、橡皮泥一盒

教師: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各一個,PPT課件

板書(場地)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體 球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及預期達成目標一.課前活動

比眼力

(出示兩幅圖)

師:認真觀察,找一找兩幅圖有幾處不同?

二.動手動腦,感受新知。

1.師: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認識它們,(出示立體圖形圖片)。你要是認識它們就和它們打聲招呼,說出它的名字。(生說說立體圖形的名字,師貼在黑板上)

2.把這四種圖形分成兩類,你怎麼分?

學生分一分說一說。

3.課堂活動二:

感受立體圖形。

(1)看一看

師:(拿出長方體實物)請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先數一數它有幾個面。(引導學生有順序的數)

學生自己數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不同

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評價。)

2.展示學生的比較方法。

3.課件展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

4.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比較圓柱體和圓

(3)課堂活動三:摸一摸

師:閉眼睛,摸一摸,四種立體圖形,有什麼感覺?再說說他們的名字

三、課間活動

四、課堂活動四:

認識和欣賞生活的圖形

1.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實物,讓孩子們與所學四種立體圖形連線。

2.數一數

3.認一認,數一數

五、總結,評價這節課,你和哪些圖形成了好朋友?評價你的表現(你能到到幾個水滴娃娃?)

六、課堂活動延伸

用你認識的立體圖形設計一幅畫。

在比眼力、比記憶力的遊戲活動中導入新課,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幾何圖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識需反覆感知才能逐步轉化爲理性認識。我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背景,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學習活動中,初步感知四種立體圖形的特點。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鐘左右,課間活動可以讓他們緩解疲勞,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形式簡單的課後練習,卻給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很有幫助。

自我評價讓孩子們學會思考自己,感受學習中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教訓。簡單的評價形式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教學反思

這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學時採用大量的課堂活動,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

活動是思維的載體,是低年級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教學中開展的每一次活動都爲學生獲取知識搭橋鋪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獨立思考、與同學進行交流,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掌握了一些數學思維方法,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活動和認識交通標誌活動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放手讓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爲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特點,本節課也有不到之處,說立體圖形的特點時,孩子們想到的不夠全面、說得不夠準確,我也及時給予指導,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培養他們探索性學習的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使我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獲得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