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篇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

課題:小數加減

內容:小數加減法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

2、能結合具體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能運用小數加見方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CCTV業餘歌手大獎賽正在緊張激烈地進行,比賽分唱歌(滿分9分)、綜合素質(滿分1分)兩項,5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50分、綜合素質得分是0.88分;9號選手專業得分8.85分,綜合素質得分0.45分。我們來看一看誰的表現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怎麼樣才能看出誰的表現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兩名選手,誰的總分高。列算式。怎樣計算?

2、討論:爲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

3、10號選手的專業得分是8.75分,他的綜合素質得多少分就能趕上或超過5好選手?

4、第12頁第3題。怎麼樣才能寫得準確呢?看一看,和什麼有關係?

5、第12頁第4題。覺得要比較他們的身高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單位問題,不同的單位很難比較。自己想辦法比較,把他們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起來。

三、遊戲

1、第13頁第6題。

2、第13頁數學遊戲。

四、總結。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組討論“爲什麼小數點要對齊”。在研究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好習慣。這樣效果比較好。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有:5—0.42 ; 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數位沒對齊,忘記退位.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繫,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索並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

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繫,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圖。

談話:這是同學們在文具商店購物的畫面。你能從中瞭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後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下面的問題及相應的算式:

(1)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個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課題。

提問:同學們不但提出了許多的問題,還列出了算式。請大家觀察這些加減法算式,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

談話:怎樣計算小數加減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小數加法和減法)

二、探究。

1、教學例1的第(1)問。

談話:你能用豎式計算“4.75+3.4”嗎?先試一試,再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討論:你是怎樣計算的?又是怎樣想的?

圍繞學生採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思考過程。

小結: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兩個加數的小數點對齊,然後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分別相加。

2、教學例1的第(2)問。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要把小數點對齊後再算,那麼怎樣計算小數減法呢?

學生完成後,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怎樣想的,再進一步追問:用豎式計算小數減法時,爲什麼要把被減數和減數的小數點對齊?

小結:通過剛纔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3、教學“試一試”。

談話:這裏還有兩道題,你能用剛纔學到的計算方法自己算出結果嗎?

學生計算後,再要求說一說是怎樣算、怎樣想的。然後提出把計算結果化簡的要求,讓學生說一說化簡的結果和依據。

4、總結和歸納。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學會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你能說一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計算時有什麼相同點嗎?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些什麼?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然後組織機交流。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讓學生說一說計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每道題中的錯誤,再分別改正,並組織交流。

3、完成練習八第1題。

4、完成練習八第2題。

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5、完成練習八第3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係,還可以自己補充問題:問學生你還想到了什麼?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有哪些收穫?你認爲自己今天學得怎麼樣?

五、延伸。

同學們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提出了許多用小數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其中,有些問題我們已經解決,剩下的問題下節課在繼續研究。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3

數學內容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如果教法單一,呆板,就會導致學生處於“老師講,我就聽”的被動活動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喪失興趣,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注意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創設情境,用老師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並利用直觀、新穎的教具,組織一些學生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課,就能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積極狀態,使學生主動地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對知識進行全面鞏固提高,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化靜爲動,用鮮明、生動的形象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小學生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時,要讓學生在鮮明,活動的直觀形象中,視、聽、說、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逐步領悟新知識。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無意注意佔重要地位的特點,通過色彩鮮豔的圖例,生動形象的道具來吸引他們,引導他們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

例:教學應用題時,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如何使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呢?如果單純用靜止的圖,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動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講停車場上原有6輛汽車,又開來4輛或開走4輛爲例。先出現汽車場停着6輛汽車,接着邊敘述邊演示,把開來的4輛汽車慢慢向前拉,和原來的6輛合併在一起,老師問:“可以求什麼?”“一共有幾輛汽車?”學生很快可算出6+4=10(輛),然後,把開來的4輛車翻轉過來,變成開走的樣子,慢慢向遠處移動,小朋友高興地說:“開走了4輛汽車,還剩6輛汽車。”我追問:“怎樣解答”,學生說:“因爲從10裏面去掉開走的4輛,所以10-4=6(輛)。”這個活動教具演示,便於提示數量的增減,學生又繞有興趣,從感性上知道了加、減法的關係。

二、運用學具,組織學生充分參與實際操作活動。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器官協調活動,這樣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表象,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讓學生按老師要求擺小棒,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擺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對齊,單根和單根對齊,教師用活動燈片演示,並啓發:“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單根單根加有多少?單根小棒加起來超過10怎麼辦?”引導學生操作並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師再問:“還剩幾根小棒?就是個位上還剩幾?結合擺的結果在豎式橫線下面個位寫上2。同時強調在加十位上的數時,千萬不要忘了加上個位滿10進上來的“1”,並在豎式的十位上寫上6,這樣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數的組成練習中和學生對口令,拍拍手,做各種數字遊戲,如練習10的組成,我出卡片8,學生出卡片6,學生出卡片4……這樣,採用多種活潑多樣的活動,學生興趣盎然,而且練習密度大,效率高。

三、設計課堂遊戲,讓學生在直接參與的“角色”中學習,低年級兒童很喜歡到臺上來表演,表現自己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可讓學生進行表演,做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保持旺盛的精力。

兒童邏輯思維能力較差,要正確理解應用題數量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如練習題(1)同學們排隊做操,小紅的左邊有5人,右邊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學生對於這種數量關係不理解,我聯繫實際,以生活問題引入,根據題意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通過語言,動作展示它們的數量關係,而後學生一起討論,找出解決辦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更深刻,更靈活獲取知識,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邏輯思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真心誠意愛護學生,努力提高教學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成爲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4

推薦活動名稱:

有趣的鈕釦——中班數學活動

設計意圖:

鑑於中班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能碰到分類這一問題,如給玩具分類,給衣物分類,等等,儘管多數幼兒都能完成簡單的分類任務,但這往往都侷限於老師的吩咐與要求,因而想通過這樣一個數學活動讓幼兒能主動探索到可以根據物體不同的性質內容進行分類,並學習到各種分類的方法,同時還能瞭解到物與物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主動探索發現分類的方法。

2、學會用多種分類的方法進行分類。

3、訓練幼兒的分類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顏色(紅、黃、藍),形狀(正方形、圓形),大小(大號、小號)的鈕釦若干。

2、學具:幼兒人手一份同上的鈕釦。

3、衣服形狀的圖卡一張。

4、分類操作盤幼兒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主題,激發興趣。

1、出示各種鈕釦,請大家一起來說一說你看到的是怎樣的鈕釦?(鈕釦有三種顏色,有圓的和方的,還有大的和小的。)教師小結鈕釦的特徵。

2、出示衣服形狀的圖卡,請幼兒爲它按上方形的紅色鈕釦。

3、幼兒操作,教師小結:在一堆鈕釦中一個一個找出來太慢,而且還容易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可以先把鈕釦分分類,再進行操作時就會順利多了。

4、在教師的要求下,幼兒先按顏色這一特徵對鈕釦進行分類。幼兒操作,教師隨機巡視指導。

二、遊戲活動: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黃色的一正一圓兩個鈕釦,用鈕釦寶寶的口氣說:“我們都是黃色的鈕釦,所以我們是一對好朋友。” 請幼兒小結爲什麼它們能成爲好朋友?(因爲黃色是它們共有的一個特徵)

2、遊戲:找找好朋友。師:“讓我們邊做遊戲邊幫鈕釦寶寶找朋友。”(以遊戲活動的方式激起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教師講述遊戲要求:說出兩個鈕釦之間的一個相同特徵就可以讓它們做好朋友。

①示範活動。教師手拿一個黃色的圓形鈕釦和一個藍色的圓形鈕釦說:“你能讓它們成爲好朋友嗎?請你來說一說。”

②集體練習活動。教師分別出示:紅、圓與紅、正;黃、圓與紅、圓;藍、大與藍、小;圓、小與正、小;……請幼兒說說它們兩兩之間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由於放成一堆的鈕釦總類繁多,因而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可通過對單獨兩個鈕釦進行比較,進而總結出可以作爲分類依據的幾種分類方法,並由此體現了在活動的難點之處是引導幼兒能主動探索發現分類的不同方法。)

3、教師小結:我們不光可以按照顏色來進行分類,幫相同顏色的鈕釦找到好朋友,我們還能按照形狀來分,把圓形的鈕釦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還能按照大小幫大個子和小個子的鈕釦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類活動。

1、爲自己的一份鈕釦分類,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類別進行活動。

2、分好後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按照何種類別進行分類的。(活動環節三正好將本次活動的重點:學會用多種分類方法對鈕釦進行不同形式的分類進行再一次的鞏固、強化)

活動延伸:

1、課後爲班級裏的積木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

2、由家長帶領幼兒到超市裏去找找看,超市裏貨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麼特徵來分類的。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5

明確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必須完成課程標準設置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學習任務,教師應該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一個整體地把握,按照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形成設計意圖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形成科學、合理、實用、藝術化的設計意圖。這種設計是一種創造過程,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

制定教學過程將設計意圖轉換爲採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序地實施各個教學環節,制定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達成原定的目標。

數學教學設計,是爲數學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數學教學設計的呈現形式是教案,其包含3要素:教學目標、設計意圖、教學過程。

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可靠保證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努力尋找主導與主體的最佳結合。新課標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師創設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態環境過程中,最突出的特徵是問題的開發性與靈活性。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爲主的方式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教師應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究、求知、創新的慾望。

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強有力補充

教師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圖像的變化製作成課件,通過圖文並茂、聲像具佳的演示,使課堂教學實現由靜態變爲動態的轉變,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

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講臺下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自己做其它事。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講解很難對未親身經歷過的學生產生興趣。而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生動逼真,能及時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

運用電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難點重點是指數學教學中一節課着重講的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難點是一節課中學生學習掌握比較困難的內容,是需要重點突破的內容。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如果只通過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輕易地掌握。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通過形象化的畫面,有助於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但在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時,切忌讓學生離開課本。

練習形式更具多樣化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優化練習環節,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掌握,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加大練習量,變換練習題形式,引入生活片斷,爲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反饋信息,使教師有充分的依據改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使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新課教學更加直觀化現代化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它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特點,在優化課堂結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延展了課堂的空間維度,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實現了聽覺、視覺、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

變式教學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良好方法

變式教學是教學實踐所證實的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變式教學的過程是生成數學聯繫的自然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數學理解。要形成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只利用單一的素材難以達到全面的理解,應該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變式的手段,讓抽象達到概念產生於衆多的事實聯繫之中。這樣得到的概念纔會有全面的理解。這有如看一個建築物,只有全方位地觀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認識。

把生活、數學、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感悟知識的應用中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要把生活、數學、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感悟新知識。學生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既鞏固了所學知識,發展了創新意識,又提高了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培養了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學生只有嘗試到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才能更好地投身於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6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方案應遵循的原則、目標和重難點

初中數學學科涵蓋的知識內容十分廣闊,包括了數的運算、幾何圖形、文字應用題以及各類函數問題等內容,但從每一範疇的知識內容來看,它都有自己獨特的重難點,所以,老師在設計每一部分教學方案時都應該凸顯出知識的重難點,一定要避免過於籠統的知識框構,善於從多個角度、多種層面去探究重難點,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引導下能夠有所側重地學習。

二、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方案的具體流程

在分析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數學教學內容的前提之下,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也應該考慮課堂教學流程這一大問題,事先確定好整個教學流程,使得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本文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走進圖形世界”內容爲實踐案例,老師通過以下具體流程做好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

1.課前導入

在教授這一章節內容時,老師應該做好課前導入,畢竟圖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形狀。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前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見到過什麼樣的圖形?”學生通過短暫思考後,回答出的答案絕對五花八門,諸如類似教室的黑板的長方形,類似水管的圓柱形,類似保險箱的長方體等等,從而順利導入知識學習。

2.開始學習

此環節的教學內容是教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概念的環節,也是學生學習數學新思想的時候,此時老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爲學生介紹各種圖形,以及各類圖形的特點,從而爲學生打好基礎知識,爲後期的學習做好鋪墊。

3.基本練習

在學生領悟新知識之後,老師可以利用一些簡單、貼合知識內容的題目運用知識內容,讓學生將課本內容初步運用到實際問題中,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知識的技能。這時老師可以舉出一些實際的圖形實例,鼓勵學生來判斷,做好基本的練習。

4.提升練習

提升練習是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將練習題目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其主要目的是爲了鞏固學生已學習的基礎知識,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理論化,從而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此時,老師就可以在練習題目中逐漸滲透圖形的變換、展開和摺疊、三視圖等內容,鍛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5.課堂講評

課堂講評對於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來說,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老師整合、總結教學內容的陣地,也是學生查漏補缺的關鍵性環節,此環節主要由老師個人的講評爲主,重在總結章節知識重難點,指點學生學習的漏洞和不足,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秀之處,從而推進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改進。

6.必要測驗

必要測驗環節的設置,主要在於檢查學生的具體學習情狀,查看他們知識學習水平是否達到了課程標準要求,從而幫助老師明晰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境和疑惑,進而提升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水平。雖然說測驗的類型比較傳統,但是它對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縱觀全文,做好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是極爲必要的,它對初中教育來說是一項極爲有意義的工作,不僅影響到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個人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意義重大,總的來說,初中階段的老師必須強化自己教學設計的能力爲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春天。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7

一、複習導入

1、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6課《水》,作家馬朝虎在《水》一文中,以回憶的筆調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特殊的圖畫,一羣特殊的人們,一種特殊的生活經歷和感受。老師這兒有一首小詩,誰願意爲大家讀一讀?(出示: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冰心《繁星》

(指名兩位讀)

2、是啊,童年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水就是馬朝虎的童年夢,因爲我出生在一個——(引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請我喝水,不如——,所以童年的我有個最大的期盼,誰知道?(雨天洗澡、)在炎炎的夏天希望——(勺水納涼)

二、體悟水的珍貴

1、爲什麼下雨天和納涼讓我們如此期盼呢?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細細去品讀這段生活的滋味。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字中的畫面。(生自由讀書)

2、這段文字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如果請你有文中的詞語來說,你會選擇什麼詞?(欣喜、歡樂、痛快)

3、一場雨,讓哪些人如此的痛快呢?雨中的人們是如何的興奮和痛快?如果你再次走進這段文字,仔子細細地朗讀,你會對雨中的這種興奮和痛快感受得更深刻。(學生再次大聲的讀)(出示)

交流:

(1)“脫得光溜溜的”:

師:全身光溜溜的,這時,孩子們眼中只有……(生:水)心裏面也只有……(水)

(2)“奔跑跳躍、大呼小叫”:

師:把這兩個詞連起來讀讀(示範)生讀

師:會讀書的孩子,不僅從文字中看到畫面,還能聽到文字背後的聲音,雨中的孩子在叫什麼?喊什麼?(真痛快,下雨天終於來了,我終於洗到澡啦……)

提示:把你高興的勁兒說出來。大聲喊。

(3)我們一起把高興的`勁兒讀出來(奔跑跳躍、大呼小叫)

(4)你還從她朗讀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痛快和興奮?(生談)

師:作者說“我們在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什麼叫“盡情的享受”?(想怎樣就怎樣)

師:全身“脫的光溜溜的”叫……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就叫做……“仰起頭大口地吃着來自空中的水”也叫做……

(5)引讀:一場雨讓孩子們盡情地享受,大人們也加入了進來,只是他們還略帶羞澀(引讀)——男人們穿着短褲,女人們則穿着長衣長褲。

(6)透過這場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你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我看到一位老人他用枯瘦的手接着天空中的水,喃喃地說"終於下雨了") 我在雨中看到了一位姑娘,他正在洗去臉上積了多日的污垢,正在攏一攏秀髮;我看到了一位小夥子,他光着上身,舉着雙臂,大聲呼喊着,"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你還看到了什麼?(我還看到了樹,正在咕咕地喝着水.我還看到牛羊們都跑出來,仰着頭喝水)

(7)同學們,這不就是雨中的一場狂歡嗎?乾裂的土地,黝黑的身體,想啊,盼啊,什麼時候能下場雨啊,你聽,嘩啦啦,下雨啦,讓我們一起投入這歡快的雨中吧。(配樂朗讀)

4、如果沒有這樣一天天的期盼,沒有這樣一日日的渴望,也就沒有下雨天如此的痛快,這樣的日子就象我們過節一樣,但更多的是乾燥和炎熱,那麼在炎炎的烈日中我們又期盼什麼呢?(用一勺水沖涼)

(1)母親的一勺水,到底給我們四兄弟帶來什麼不一樣特殊的感受呢?讀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聽好要求,讀出自己,想象文中人物的體會,第二爭取讀出問題就更好了,第三,做好批註。寫在旁邊。

(出示: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做好批註)

(2)這勺水到底給我們帶來怎麼樣奇妙的感受呢?誰先來。(交流)

哪些同學對他這句話也有感受的?(每一寸皮膚都在渴望着水……)

這是何等的滿足?還有,嗎?

師:涼涼的風加上涼涼的水,感覺好極了。

生:……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的水,母親很節約水資源。

師:你感受到水的氣息了嗎?(感受到乾渴)全身的毛孔都充滿了對水的渴望。

生:母親……“餓壞了。我感覺到我們對水的渴望不僅是渴,而且是餓。

師:(引讀)

師:“餓“了,真的”餓“了,真的”餓“壞了。同學們,你們看,因爲餓壞了,。纔有了着期盼的眼神,因爲餓壞了,纔有了排隊取水的耐心,才因爲餓壞了,有了這一路挑水的艱辛,更有了雨天洗澡,勺水納涼的舒心。水就象可愛的小精靈在逗弄着我們的每一個細胞,再讓我們輕輕讀讀這種餓壞的感覺!(配樂朗讀)

師:其實這段話也打動了老師,瞧,老師把它改成了一首詩,想聽聽嗎?(師配樂朗讀)

聽了老師的朗讀,你有怎樣的感覺?(水太珍貴了)

(3)一勺水令我們有了非常幸福的感覺,我們不難發現,這裏雖然缺水,但他們卻充滿快樂、幸福,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幸福。再來讀讀冰心的小詩。你一定更有感悟。(配樂齊讀)

(4)水是珍貴的,這與水有關的童年也是(引說)——珍貴的。

同學們,學到這裏,你有什麼想說的嗎?(珍惜水,從我做起)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8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觀念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鼓勵、思考……將越來越成爲一位顧問、一位交流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確定“以人爲本”的觀念,把課堂教學看作自己也是學生人生中的一段激盪的生命經歷,鼓勵、激發學生去不斷探索,把學生的“發現”與“創造”視爲最有價值的勞動成果,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對話,與他們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動。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時的一些認識:

一、聯繫生活、感知數學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在實際問題和數學模型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數學、感知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主體(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既符合自身的認知規律,又有直覺洞察、直觀猜想、合理歸納與活動思維過程,有利於提高自己對數學的認識。

二、身臨其境,探索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現象和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觀察、思考、探索。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時,我們可以按下列步驟來創設情境。

1.求三個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一般來說學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來,然後計算,學生可能體會不到什麼,此時課堂氣氛比較平穩。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這時很多學生會感到很繁,怕動手計算,課堂出現沉悶現象。此時教師立即口答出答案,學生就會感覺到很驚奇,爲之一振,進而產生疑問:“老師怎麼會看出答案?這裏會不會有規律?”課堂出現竊竊私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

3.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你開始的計算和老師的結論觀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們躍躍欲試,開始投入到觀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問題:你敢肯定你所猜測到的結論是正確的嗎?再一次激發學生的鬥志,使他們敢於說理、敢於證明,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三、由點到面,觸類旁通

複習不是簡單的知識重複,而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複習中的最大矛盾是時間短、內容多、要求高。複習既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在掌握規律中理解、記憶、熟練、提高。比如在複習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和根與係數的關係時,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根與係數的關係和二次函數的有關知識相聯繫,根的判別式可以作爲判別二次函數的圖像與x軸的交點個數的依據:當△>0時,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沒有交點;當△=0時,拋物線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即頂點。如果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不同的交點,用根與係數的關係可以求拋物線與x軸的兩個交點之間的距離,可以判別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位置(交點是在座標原點的左邊還是在座標原點的右邊)等等。這樣在複習過程中把知識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面對的是獨立、有個性、有思維的學生,課堂教學設計應適應學生的發展,應隨“學情”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情況的瞭解。只有教師具備“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才能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爲學生考慮,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9

 論文關鍵詞: 對話教學 課堂教學 設計原則 內容 設置

 論文摘要: 對話是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課堂中的對話具有知識、情感和精神層次。對話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讓教學與生活融爲一體;讓想象與創造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讓互動與合作充盈着教學肌體”這些基本理念,堅持四原則: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

對話教學是指師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寬容和愛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互動方式在經驗共享中產生知識和教學意義,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教學形態。這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面向生活世界,讓教學與生活融爲一體;舒展學生個性,讓想象與創造成爲課堂的主旋律;學會溝通和分享,讓互動與合作充盈着教學肌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思想,是課堂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領下,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應堅持以下幾項主要原則,即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下面筆者就四項原則的運用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問題導引,引領教學

問題,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情景,一種“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這種事所需要採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着差距與轉換的障礙”。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成功轉換的召喚,吸引着對話教學的師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持續不斷的互動行爲。換言之,問題是對話的焦點。也就是說,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因此,加強問題導引是對話教學課堂設計的關鍵一環。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新的知識一定要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當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就要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順應新的學習需要,並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作爲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學生對函數概念學習感到困難,這是因爲過去所學習的代數式恆等變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過運算來求得結果,着眼點是“運算”,而函數概念則是用變化觀點來考察數量之間的關係,其着眼點是“關係”,表達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圖像。原有認知結構不能和新的知識相適應,學習就會產生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問題導引,幫助學生調整改組認知結構。如對於以40千米/小時行駛汽車,試分析行駛時間與路程關係,可採取如下問題鏈:

(1)讓學生分析這一問題中有幾個量變化。

(2)若用s,t表示路程和時間,找出s,t之間的關係表達式。

(3)找出關係式s=40t後,讓學生自己發現當時間t變化時,路程s也隨之變化,最後教師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函數定義,新的認知結構也就隨之形成了。

數學問題千萬,情景變化萬千,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情境適當通過導引,營造學生思維空間,同時設計出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攻克難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尊重差異,舒展個性

巴赫金指出:“對話性是具有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說,真正的對話關係承認個體生命的同等價值,是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的“同意或反對關係,肯定或補充關係,問和答的關係”。可見,差異性是對話展開的基礎和前提,在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中,我們應尊重這種差異性(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行爲習慣、性格等)併合理地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不應該用統一的教育目標來評價學生,而應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世界。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預想出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預設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設計出動態的教學過程,給課堂提供彈性的教學空間。

例如:“同底數冪乘法”一節課中,對於“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的性質的形成過程。有的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先提出問題a ·a =?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得到以下過程:

a ·a

=(a·a·a)·(a·a)(根據乘方的意義)

=a·a·a·a·a(根據乘法結合律)

=a (根據乘方的意義)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上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原式與結果的關係猜想結論“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之後再推導公式a ·a =a (m,n爲正整數)。

以上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班上的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都會有所不同,對於“做一做”中的三個小題,有的學生每道題都仿照例題去做,有的學生做一題後就可以感覺或猜想到性質,而後邊的兩題就直接寫答案。同時上述設計也明顯束縛了一部分學生的手腳,沒有給學生“節外生枝”的空間,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可採用以下設計: "

首先以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算一算:有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鐘可以做10 次運算,那麼10 秒可以做多少次運算呢?得到:

10 ×10

=(乘方的意義省略)

=(乘法結合律省略)

=10 (乘方的意義)

這樣引入與之前例的設計對比,設置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便於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爲後續教學埋下伏筆。

然後安排“做一做”:仿照前例,計算下列小題,說出每個運算步驟的根據。 對於以上內容預設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案。

方案一:與前例設計相同,學生仿照引例完成“做一做”之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結果中的冪與原算式中冪的底數和指數的關係,從而猜想出結論再推導。

方案二:“做一做”中的三道題,如果學生只把第一題按引例寫完整過程,而後兩題直接寫出了答案。說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用不完全歸納法猜想到了結論並運用了,這時教師可順勢提問:“後兩個小題的答案你是怎麼得到的呢?”從而引出性質再做推導,如果三個小題都直接得到答案也可這樣處理。

方案三:引例中10 ×10 =?如果學生直接得到10 ,說明學生很聰明已經不需要教師“小步走”細緻的引導,這時教師順勢提問:“你的答案是怎麼得到的呢?”引導學生把他已經用了的性質說出來,然後用“做一做”中三個小題進行驗證,再推導。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教育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彈性教學方案的設計,需要教師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準備,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隨機應變,從而給課堂提供彈性的空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同時,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昇華、個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當代多元智力理論也認爲,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且這些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甚至同一個人身上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性。如果用統一的要求培養個性和多元智力有差異的學生,勢必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確立差異教學觀念,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精心設計差異性和選擇性的教學內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善、自由和發展,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中取得成功,獲得輕鬆、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尊重多元,崇尚差異,追求個性,凝練特色是差異性教學原則核心。

3.貼近生活,面向世界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分析,“面向世界”指的是由科學世界面向生活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學說,他認爲:①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②教育必須作用於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是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這正道出了教育的本源:生活是教育、學習、道德、創新之源。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生活的數學化”和“數學的生活化”去實踐,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活動真正走進生活,同時生活也走進數學教學課堂。

同時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爲,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書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對外部信息主動探索,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必須與生活零距離接觸,貼近社區、學校和學生實際,從中提取鮮活的生活素材,嘗試設定現實情境,汲取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這樣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去創設問題情境,既能使學生感到親切,又容易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有效教學目的。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授《平面直角座標系》這節課時,他的引入是這樣的:

師:大家看過電影嗎?

生(異口同聲):看過。

師:如果你的票是5排2號,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請一位同學說說。

生(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第2號。

師:如果把排號寫在前面,號數寫在後面,你的位置就可用一對有序數對(5,2)表示。那麼(2,5)可表示……

生:第2排第5號。

師:對。如果把位置看作一個點,那麼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就可以用一對有序數對來確定了嗎?今天啊,我們就來學習“平面直角座標系”。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電影票問題中蘊含着重要的數學規律,通過對排數、號數與位置關係的分析,同化爲對平面直角座標系、點的座標的學習,使有效學習在情境導入中得到落實。 "

貼近生活必須處理好“走進”與“走出”的關係。教學設計要走進生活,是要解決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以增強趣味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體驗知識對自身的意義;走出生活,意味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不是複製生活內容,不是讓學生去重溫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而是讓學生學會建構、學會以數學的眼光來思考現實問題,把知識融入自身的經驗結構之中,生成新知識;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鍛鍊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獲得生長和發展。

4.關注生成,共享成功

生成相對於預設來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教師要及時抓住課堂上即興生成的亮點,並以此作爲活的教學資源。 教學的生成強調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師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證充裕的“前理解”時間和對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閱讀、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對話教學的課堂是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具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滿足於“帶着問題走向學生”是遠遠不夠的。要使預設的問題要具有生命力,則必須要在複雜多變的課堂教學情景中不斷吸納即興的、始料未及的許多新成分。換句話說,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要加強對生成性問題的關注,加強對課堂中生成性問題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並以之作爲問題的生長點。

對話教學是一種活動中的教學,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在對話教學中師生要圍繞問題展開對話,讓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發生多元的碰撞;其次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少用指令性語言,多用商談性語言,同時要讓學生的正當要求能夠順暢表達出來;最後是尊重對話主體之間所表達出的真實看法或意見,在對話過程中,主體要表達的可能會是他們的一種偏見,但只要是真誠的,就是一種對別人和自己負責的表現,因此偏見並不是對話過程中要消除的障礙,真誠的偏見是對話發生的前提。對話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行爲來自他們自己的思考,他們成爲了自己的主人,也成爲學習的主人。對話教學不僅使師生在課堂中能圍繞知識性的問題進行平等的探討,而且能使師生在課堂中獲得愉快健康的情感體驗,同時更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獲得道德上的啓迪,懂得學習對人生的幸福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3]張增田.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理念與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xx,(5).

[4]餘子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朱軍輝.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情境導入策略[J].考試(教研版),20xx,(2).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0

一、設計思想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本塊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序數和基數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本節課的目的是: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好地體現數學學習是經驗、活動、思考、再創造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1、《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內容的要求:

(1)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思考等實踐活動中,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同時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

2、本課時是一個數學實踐活動,目的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活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複習、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序數和基數。

3、本課時內容與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塊內容緊密聯繫,但又有區別。本課時的數學樂園,是對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塊內容的綜合運用,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能夠和實踐相結合,學會用數學。

三、學情分析

本課時的活動,是在學生基本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和基數、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之後再來進行的,可以說在知識點上,基本沒有什麼難點。本課時的難點、重點在於:如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要解決以上問題,教師只有對各種活動嚴密地組織,讓學生樂與參加、喜歡思考。

四、教學目標

1.在數學樂園的一系列活動中,複習鞏固1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和基數;鞏固10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

2.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數據,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形成簡單的統計觀念。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生在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合作精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採取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而且每一個遊戲都是用故事的形式連接,讓學生在課中,猶如置身與童話王國之中。

七、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信箱、紙框。

學具準備:

空白卡片、彩色筆、乒乓球。

教學環境佈置:

把教室中的桌子全都搬到教室外面,讓教室裏有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闖迷宮

1.激趣。

師:同學們,認識他們嗎?(CAI播放1~9九個數字娃娃的小動畫)

數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請我們班同學到數學樂園參加遊戲比賽。有沒有興趣?

生:有!!!

師:數字娃娃說,只要闖過他們擺的迷宮,大家就可以進數學樂園。敢不敢接受挑戰?

生:敢!!!

2.觀察迷宮,明確規則。

師:數學娃娃擺了一個什麼樣的迷宮呢?

生:有1到9個數字,有兩個出口。

師:按照什麼順序才能走出迷宮呢?誰知道?

學生髮言(按照從1到9的順序)。

師:指給大家看看吧。

(一個學生上臺劃出路線圖,展示給學生。)

師:對。只有按照從1到9的順序,才能走出迷宮見到數字娃娃。如果不按順序,就會被困在迷宮裏,也到不了數學樂園了。

3.獨立闖迷宮,展示成果。

師:誰有不同方法路線走出迷宮?把它劃在自己的課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幾條路。

(學生在自己課本上用筆劃出路線,教師觀察學生操作情況。)

(學生到黑板上劃一劃,說一說。)

師: 誰和他不一樣?來。

(學生劃出不同路線圖。)

4.肯定方法的多樣,闖出迷宮。

師: 大家找到了這麼多條路,都能順利走出迷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從1到9的順序。數字娃娃要帶大家去數字樂園了。走吧。

二、說組成,得門票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從1數到9到了。(CAI出示數學樂園畫面)

進數學樂園還要有門票的。怎麼辦呢?

哈哈,原來早就給大家準備好了,在這裏呢。(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沓類似門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說對一個關於數字的組成,就可以得到門票。有信心嗎?

生:有!!!

師:屏幕上出現哪兩個數字,就說一個關於它們的組成。比如2,6。

生:2和6組成8。

師:還能怎麼說?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師:都可以。

師:我們來開火車。哪列火車順利到站,他們小組就可以拿到門票。小火車,

生(齊接兒歌):開起來,一開開到我這來。

(CAI隨機出現一組組的兩個數字)

學生用開火車的形式一個接一個說數的組成。

(遊戲順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組爲單位發到各個學生手中。)

三、驗門票,進樂園

1.寫算式。

學生用水彩筆在空白卡片上寫一個算式,不寫得數。

2.同桌互換。

把寫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換。

3.驗門票,進樂園。

學生按小組,挨個讀出門票上的算式,說得數,投入寫有對應數字的票箱,其餘學生做裁判。計算正確投遞正確的學生進入數學樂園。

四、排排坐,選隊員

1.教師發指令,選拔學生。

師:同學們經過這麼多考驗,終於順利來到數學樂園了。等不及要參加遊戲比賽了吧?

可是,比賽規定只要十個男同學,十個女同學。怎麼辦呢?還是考考大家,通過考驗了才能參加比賽。

師:請同學們坐整齊了,聽到口令作出反應,又快又對的就能參加比賽。準備好了嗎?

豎着數,請從前往後第3位同學起立。

(這位學生做出正確反應,被選中來到講臺上。)

2.學生嘗試發指令,繼續選拔出其餘比賽人員和記錄員。

教師繼續發口令,選擇一定人數後,請學生髮口令。

教師注意觀察人數,挑選十名男同學,十名女同學,分爲男隊和女隊。再挑選男、女同學各一名,作記錄。

3.說明比賽規則,準備投球比賽。

隊員和記錄員各就位,其餘學生做裁判和啦啦隊,說明比賽規則:共有20個球,男隊和女隊輪流向一個籃子裏投球,投中一個,記錄員在黑板上對應位置畫一個圓圈。

五、投球比賽

1.兩隊開始投球比賽,其餘學生做裁判和啦啦隊,記錄員作好記錄。

2.比賽結束,觀察黑板上的記錄情況,說說比賽結果,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1

上課班級:

上課教師:

設計思路: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數學 - 初二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鼓勵學生的直覺並且運用基本方法進行相關的驗證,指導學生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組織上課。

師:我們在初一第二學期就已經學習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請一位同學用文字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公式的內容?

生1:(答略)

師:你能用符號語言來表示這個公式嗎?

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

師:不錯,請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實包含幾個公式?

生齊答:兩個。

師:接下來有兩道填空題,我們該怎麼進行填空?

a2+ +1=(a+1)2 4a2-4ab+ =(2a-b)2

生2:(答略)

師:你能否告訴大家,你是根據什麼來進行填空的嗎?

生2:根據完全平方公式,將等號右邊的展開。

師:很好。(將四個式子分別標上○1○2○3○4)

問題:○1、○2兩個式子由左往右是什麼變形?

○3、○4兩個式子由左往右是什麼變形?

生3:(答略)

師:剛纔的○1和○2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完全平方公式,那麼將這兩個公式反過來就有:

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書)

問題:這兩個式子由左到右的變形又是什麼呢?

生齊答:因式分解。

師:可以看出,我們已將左邊多項式寫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將左邊的多項式分解因式了。

這兩個公式我們也將它們稱之爲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們今天來共同學習的知識(板書課題)

師:既然這兩個是公式,那麼我們以後遇到形如這種類型的多項式可以直接運用這個公式進行分解。這個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徵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後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

(經過討論之後)

生4:左邊是三項,右邊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邊有兩項能夠寫成平方和的形式。

師:說得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補充的?

生6:還有一項是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初中數學教案《數學 - 初二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

師:這“兩個數的乘積”中“兩個數”是不是任意的?

生6:不是,而是剛纔兩項的底數。

師:剛纔三位同學都回答得不錯,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徵。再請一位同學來綜合一下。

生7:左邊的多項式要有三項,有兩項是平方和的形式,還有一項是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右邊是兩個數的和或差的平方。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1)多項式是三項式

2)有兩項都爲正且能夠寫成平方的形式

3)另一項是剛纔寫成平方項兩底數乘積的2倍,但這一項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負

4)等號右邊爲兩平方項底數和或差的平方。

師:我們如何將符號語言轉化爲文字語言呢?

生8:a、b兩個數的平方和加上a、b乘積的2倍,等於a與b的和的平方;

a、b兩個數的平方和減去a、b乘積的2倍,等於a與b的差的平方。

師:如果不用字母a、b,又怎麼表達?能否將兩句合併成一句呢?

生9:兩個數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這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等於這兩個數的和或差的平方。

師:非常好!我們以後只要遇到這種類型的多項式可以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方便地進行因式分解了。

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有關知識,下面有幾道練習題向我們同學提出了挑戰,看你掌握知識的情況:

判斷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並說出理由。

(1)a2-4a+4 (2 )x2+4x+4y2 (3 )4a2+2ab+ b2

(4 )a2-ab+b2 (5 )x2-6x-9 (6 )a2+a+0.25

生10:第一題是完全平方式。有三項,其中有兩項正且能寫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是減去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

…… ……

生11:第四題不是完全平方式,因爲中間一項不是兩個數的乘積的2倍。

生12:第五題是完全平方式。三項,有兩項能寫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也是兩個數的積的2倍。

師:其它同學同意他的意見嗎?有沒有補充的?

生13:這一題不是完全平方式,雖然有兩部分能寫成平方的形式,但這兩項不是平方和。

師: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答:同意。

師:因此我們在觀察一個多項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點時,不僅要找有沒有兩項能夠寫成平方的形式,同時還要看這兩項的符號是否同爲正,更要看另一項是不是這兩數的積的2倍。像剛纔的第2題和第4題都只滿足特徵中的一部分。

引例講解:將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6x+9 2、4x2-20x+25

問題:這兩題首先怎麼分析?

生14:將9改寫成32,6x正好是x與3的乘積的2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生15:將4x2寫成(2x)2,25寫成52,20x寫成2×2x×5

x2+6x+9=x2+2×x×3+32=(x+3)2

4x2-20x+25=(2x)2-2×2x×5+52=(2x-5)2

(聯繫字母表達式用箭頭對應表示,加深學生印象。)

師:由剛纔的例子,我們同學能否發現將因式分解爲兩數的和或差的平方,如何確定是兩數的和還是兩數的差的平方呢?

生16:由符號來決定。

師:能不能具體點。

生16:由中間一項的符號決定,就是兩個數乘積2倍這項的符號決定,是正,就是兩個數的和;是負,就是兩個數的差。

師:總之,在分解完全平方式時,要根據第二項的符號來選擇運用哪一個完全平方公式。

例題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師:這道題目能否運用以前所學的方法分解?就題目本身有什麼特點?可以怎麼分解?

生17:題目符合完全平方式的特點,可以將25x4改寫成(5x2)2,1就是12,10x2改寫成2×5x2×1。(此學生板演,過程略)

例題2:把-x2-4y2+4xy分解因式。

師:按照常規我們首先怎麼辦?

生齊答:提取負號。〔教師板書:-(x2+4y2-4xy) 〕以下過程學生板演。

師:如果是這道題:4xy-x2-4y2 怎麼分解呢?(教師改變剛纔題型)

提示:從項的特徵進行考慮,怎樣轉化比較合理?四人小組討論。

生18:同樣還是將負號提取改變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師: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三項式中能改寫成平方的兩項是同號,且另一項爲兩底數積的2倍,我們都能利用這個公式分解,若這兩項同爲正則可直接分解,若同爲負則先提取負號再分解。

練習題:課本p21 練習:第1題,學生板演,教師講解,學生板演的同時,教師提示注意點、多項式的特徵;第2題,學生口答。

例題3:把3ax2+6axy+3ay2分解因式。

師:先觀察,再選擇適當的方法。(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練習:課本p22 第3題分兩組學生板演,教師評講、適當提示注意點。

師:這一堂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完全平方式的有關知識,同學們先自查一下自己的收穫,然後請同學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小聲討論)

生甲:我學到了如何將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遇到三項式中有兩項符號相同且能化成平方的形式,另一項爲這兩個數的積的2倍的形式,如果能化成平方項是負的,首先將負號提取再分解。第二項是正的就是兩數的和的平方,第二項是負的就是兩數差的平方。

生乙:有公因式可提取的先提取公因式,然後再分解,同時根據第二項的符號來選用合適的公式。

教師佈置課堂作業:課本p23 習題8.2 A組 4~5 偶數題

課外作業:課本p23 習題8.2 A組 4~5 奇數題

下課!

數學-初二數學利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課堂實錄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2

初中數學教學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如何使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等)組成最佳結構序列,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學效能,是研究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教學設計作爲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工作之一,對教學工作起着先導作用,它往往決定着教學工作的方向;同時,教學設計的技能作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已成爲教師從師任教必備的基本功。因此,加強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教學對象研究,提高課堂教學針對性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設計的過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學生的過程。只有瞭解學生,纔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無效勞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才能瞭解學生呢?教師不妨先回答下列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情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狀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二、加強教學內容研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

1、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節教學內容的範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注意選擇教學內容的典型性。

3、研究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三、研究教學目標的制定,準確把握教學方向

一堂好課應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它支配着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着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設計教學目標?

1、鑽研課標,做到“依據課標,忠於課標”。在設計一節課時,鑽研課標主要應鑽研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標準,對課標進行分解,認真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2、鑽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鑽研教材應依據課程教學目標“直讀”教科書中直觀素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編寫者爲什麼要設計這個內容?其目的何在?對於這節課的整體目標有什麼作用?這個題材對我的課堂、我的學生能用嗎?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適?……另外,還應挖掘教科書中直觀素材背後的隱義。

3、鑽研教學資源,做到“充分運用,優教促學”。教師在選用教學資源時應該從優教、促學兩方面出發,提高使用的有效性。“優教”是指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形式有利於教師科學組織課堂教學;“促學”是指材料內容和形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提高學習效益。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鑽研教學資源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貼近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並能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以促進教學。

4、進行學情分析,調整學習目標,即將操作目標結合學情分析進一步細化。學情分析包括教學起點分析,對學科知識、學生和教師進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對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正確分析。

四、研究教學策略選擇,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教學策略因着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具體的教學策略有:

1、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策略;

2、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策略;

3、斯金納的程序法教學策略;

4、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策略;

6、提問教學策略;

7、創設情境教學策略;

8、反饋和矯正教學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學評價設計,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進程的預設及評價,是促進教學進程反饋調控、教學環節連貫落實、教學目標逐步達成的必要途徑,是教學設計必不可少的內容。

1、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

評價應爲學生學習服務,提高學習的效率,成爲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教學評價應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差異,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在具體評價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反饋功能;

2、加強過程性評價:重視過程記錄與分析反思;

3、加強綜合性評價:三維目標的評價;

4、加強自主性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

可以說,教學設計是一門藝術。對於教師來說,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成功課堂的良好鋪墊;對於學生來說,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快樂學習的美麗詩篇。優秀的教學設計,是應該讓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開心,是應該能提升課堂教學整體效果、促進師生和諧進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恆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爲現實。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學《分物遊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會用畫圖(連一連、圈一圈)或語言表述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

3.經歷與同學討論、交流平均分物的過程,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經歷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

教具學具:小棒、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請了很多好朋友還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大家和他一起過生日,你們瞧(出示動物圖片)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動一:分桃子

?學生邊動手分一分,邊說一說分的過程。

?全班彙報交流。

2、活動二:分蘿蔔

學生幫小兔子分蘿蔔,討論說說怎麼分。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老師提具體要求。

組織學生交流分法。

④小結。

3、活動三:分骨頭

?幫小狗分骨頭,討論分法。

?小組合作分一分。

?彙報:老師用磁鐵板演分的過程。

4、活動四:畫圖記錄分骨頭的過程

師:老師發現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煩,想想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分的過程。

?學生彙報畫的方法。

小結:小熊很感謝大家爲它解決的難題,表揚大家都很聰明。

三、鞏固練習,再次感知

四、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平均分”,請你們回去之後,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節課我們再來說一說。

教學反思:本節課是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並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以小熊過生日進行分物串聯整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感知平均分。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了由不知到知,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課堂上,能夠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但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例如,只顧慮教學環節的展開,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適時的評價,過渡性語言還不夠提煉,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總之,今後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努力鑽研教材,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4

學情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和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後面學習梯形、三角形、圓的面積及立體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因此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剪、移、補等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師:多媒體,平行四邊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邊形紙片、練習本。教學過程:一、直接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來猜一猜,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知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怎麼知道?(黑板上寫着)你真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師板書)大家齊讀課題。

二、自學互學,探究新知。

(一)引出數學思想方法,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

1、師:同學們,我們之前學會計算哪些圖形的面積?(長方形,正方形)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將要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是數學家們動手實驗得來的,今天,你們想不想像數學家一樣,自已動手實驗,找到求平行四邊形面

積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講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們將要用到什麼數學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嗎?

2、師:下面請大家做一道練習。求出下面圖形的面積。誰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說出來?(生答: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9×5=45m2)

師:利用公式計算面積非常地快。(師根據學生說的板書長方形面積公式,並貼一個長方形的圖)

師:那第二個圖形呢,誰能用__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積?(生:把中間的圖形移到下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後再計算面積,10×6=60m2)

師:還有別的移法嗎?(師課件演示另一種移法)看一看,這樣移,可以嗎?3、師:剛纔這位同學非常機靈的把原來的組合圖形,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長方形,再計算面積。其實這就是數學家們常用的一種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麼?(轉化)你們同意她的想法嗎?(同意)我們數學家呀,就是把這種方法叫做轉化。(師板書:轉化)

師:轉化就是把未知的變成已知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轉化的數學思想,研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怎樣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鉛筆,剪刀,根據屏幕上的提示,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二)動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學生自已動作操作,並與同桌交流,師巡視。(時間:4分鐘)

2、師:老師把你們的作品拍成圖片,看,你們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什麼圖形(長方形)你們真會思考,動手能力也強,有數學家的風采。老師不知道怎麼剪,我想請同學們來教教老師。其它同學在下面監督,有問題隨時提出。

(生:先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變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

師:跟他們的方法一樣的,舉手。(生舉)真棒。同學們成功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掌聲鼓勵鼓勵自己。

3、課件演示強調剪拼要注意的事項。

師:昨天,老師也剪幾個平行四邊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說?(不行)爲什麼?(因爲這樣剪,就變不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了)對,所以,我們一定要沿高剪,這樣才能拼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

師:那老師這就去剪拼。這樣剪行不行?(不行)爲什麼?(這樣剪,面積就變了)你同意嗎?你能再說說嗎?轉化時,我們不能改變原來面積的大小,面積變了,求出的還是原來圖形的面積嗎?(不是)

師:我們把剛纔操作的過程通過電腦再演示一次。(電腦演示剪的各種方法。)有些同學還有別的方法以,我們一塊來看看圖片。

4、找到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聯繫。

師:通過我們自己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形轉化成了長方形,我們能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等量關係,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呢?請同學們根據屏幕上的問題,小組內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

生彙報,師電腦展示

師:你們找到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了嗎?(找到了)請你們大聲地告訴現場的老師(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爲什麼是底乘高?(因爲長方形的長等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說得真完整,把掌聲送給他。

師:用S表示面積,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s=ah)(三)總結

1、師:今天,我們五(4)的同學,用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畫、剪、拼的等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推導)恭喜你們,個個都是小小數學家了。

趕緊用_烈的掌聲送給自己。

(四)數方格,驗證公式

1、數方格

師:以前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長方形面積,其實,我們同樣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看着屏幕上的,我們一塊來數一數。

師:再一次觀察表格中的數據,我們同樣找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而且也再一次驗證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以高)。

2、師:通過公式觀察,如果我們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底和高)誰的底和高?老師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兩個字,爲什麼得強調是對應的?比如這一個平行四邊形,7cm對應的高是(6cm),5cm對應的高是(8.4cm)。三、練習鞏固,大顯身手。

師:下面,就用我們的研究成果,去解決問題。

四、總結昇華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2、師:看來同學們的收穫還真不少!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還掌握了一種方法—轉化。通過轉化,我們可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解決新問題。這種數學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會經常用到它。希望同學們以後能運用這種方法去解決更多的難題。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轉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s=ah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

2、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事情?

二、新授

1、板書課題。

2、問:兩件事情中哪件是作者耳聞的?哪件事情是作者目睹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3、這兩件事情給作者一個共同的感受,是什麼?用一個詞概括。(溫暖)

三、爲什麼會讓人感到溫暖呢?通過“讀、悟、議、再讀”,重點體會人物的感情

文章最爲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學習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

學生自由讀兩個小故事,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反覆讀,體會阿姨和母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

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讀書時聯繫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

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爲什麼不抱怨護士?”展開,讓學生各抒己見,明確了母親把護士看成女兒,寬容護士的舉動。“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再讀:

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爲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質所折服。

5、想: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人物,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麼呢?“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課文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作業設計

提供兩個情景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並交流。

【板書設計】

阿姨爲奶奶推門──聽說 溫暖

母親原諒護士──親歷 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