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

《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2、瞭解有關作者蘇金傘的文學常識,瞭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體會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之情以及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之情。對腳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掌握詩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品悟詩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土地,對農民來說,是“命根子”,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來源。今天,我們要學習著名詩人蘇金傘的一首現代詩《三黑和土地》,來深切體會以詩歌主人公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對土地的那份感情。(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解讀詩題:詩歌以“三黑和土地”爲題,交代了寫作對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賴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紹:本文選自《蘇金傘詩選》。蘇金傘從小生活在農村,能深刻體會到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作爲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觸處皆詩。新中國成立前,在老解放區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區繼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勞動人民重新獲得寶貴的土地。本詩寫於新中國土改時期,表現了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們重獲土地後的喜悅心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注意朗讀節奏。(教師適時指導,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

2、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思考:詩歌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同桌討論、交流)

明確:這是一首格律化詩歌,共15節,每節四句,偶句押韻,詩句均齊,很是嚴整。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討論交流

1、(指名朗讀詩歌第1~3節)思考: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係,感受農民對土地有怎樣的感情。(結合生活實際,自由交流)

小結:詩歌第1節用旱天的'鵝見了水的情景來比喻有了土地的農民的樣子,充分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寫出了農民對獲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寫出了農民內心極度的歡喜之情。喻體的選擇和“連頭帶尾巴”這樣的說法極具農村生活特色,語言顯得樸實、親切。第2節和第3節用了兩個“恨不得”,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師:三黑是千千萬萬的農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樣對待土地的?(自由朗讀詩歌第4~15節)

(1)重點句子理解。(課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從沒睡過這麼好的牀”一句,有什麼含義?

明確:這句話寫出了三黑對土地的珍視,土地失而復得之後,他沉浸在無限的喜悅之中。

句子二:怎樣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

明確:“耙得又平又順溜”用富有口語特點的語言寫農村生活,很好地體現了蘇金傘“堅持用生活中語言寫詩,不矯揉造作,不故作深奧”的詩歌創作特點。

(2)師: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有怎樣的感受?(同桌討論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感到那樣的幸福和滿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經開滿蕎麥花,這片土地是屬於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蟈蟈在地裏叫喚,還可以招呼小孩子來逮蟈蟈,他甚至對如何更好地耕種土地有新的計劃,他還想象着獲得大豐收之後的甜蜜生活。他邊勞動邊盡情享受着重新獲得土地之後的快樂。

教師小結:三黑和所有農民一樣,視土地爲生命,在獲得土地之後,他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這片土地會帶給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3、師:詩歌塑造了三黑怎樣的形象?(指名讀,教師指導:讀到特別能感動你的句子多讀幾遍,讀出自己的感受。)

明確:詩歌塑造了三黑這樣一個勤勞的、深切熱愛着土地的普通農民形象,表現了他在獲得自己的土地之後無邊的幸福感,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體會詩歌語言特色

1、師:這首詩歌中,作者在表情達意上有哪些特色?試舉例說明。(教師提示:如詩歌所用的修辭手法)

明確:詩歌第5、6、7節,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三黑對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節,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凸顯了土地改革後,農民翻了身,成爲土地的主人之後的幸福感。

2、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

小結:如蘇金傘在1982年所寫的《我與新詩》一文中,總結了他始終未改的詩歌觀,即“始終保持着樸素無華的風格,爭取做到深厚蘊含中透出清新;堅持用生活中的語言寫詩,不矯情造作,不故作深奧,使人感到晦澀難懂;堅持現實主義。生活是詩的基礎,詩是生活的昇華。”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麼新的感受?(分小組討論,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可以圍繞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對腳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內容交流。

六、教師小結

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 篇2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蘇金傘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學設計結合單元要素,把理解詩歌中三黑對土地的態度設爲教學重點,通過品讀相關語句體會三黑對土地的深情,感受三黑重得土地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引發學生學會由閱讀展開深入思考,通過閱讀展現自己的觀點。在自由表達見點中,在仿寫訓練中,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蒐集蘇金傘的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資料介紹,導入新課

1.作者及背景資料介紹。

我們一直熱愛着腳下的這片土地。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蘇金傘。本文選自《蘇金傘詩選》。蘇金傘從小生長在農村,能深刻體會到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作爲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觸處皆詩。

2.出示資料,進行題目解說。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賴以生存的支柱。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

3.出示閱讀提示,瞭解學習要求。

指名讀課題下面的閱讀提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三黑是怎樣看待土地的。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感。

2.指名分小節讀詩,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三黑和土地的哪些內容?試着給每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3.全班彙報,概括主要內容。(翻地,耙地,播種,看蕎麥開花,聽蟈蟈叫,暢想美好生活……)

設計意圖:梳理詩歌的主要內容,爲深入感愛三黑對土地的情感做好鋪墊。

三、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快速瀏覽詩歌,想一想:三黑是怎樣看待土地的?把能體現三黑情感的句子畫下來,用心去品味一番。

2.品析重點句子,體會農民對大地的熱愛。

引導學生將找到的關鍵語句與體會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並通過朗讀來體會農民對土地的熱愛。

(1)“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鑽進水裏。”“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

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熱愛體現出來的?(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方法,寫出了農民重獲土地時的喜悅及對土地的熱愛。)

(2)三黑是怎樣對待土地的?找一找關鍵詞語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每一寸土都給翻起,每一塊土疙瘩都給細細打碎。(從“每一寸”“每一塊”可以看出三黑精心整理土地的細節,每一個動作中都流露着對土地的熱愛。)

②把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體現三黑把土地把得平整,襯托出三黑對土地的熱愛。)

聯繫上下文試着想象…下:聽着蟈蟈兒叫三黑想到了什麼?(想到了小時候的生活,想到了被地主欺侮的日子,想到了未來美好的生活。)引導學生聯繫寫作背景理解,教師適當點撥。

(2)默讀第13~14節,說一說三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齊讀第15節,體會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

5.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設計意圖:此環節蟲,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相關的語包來體會二黑對土地的態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二黑對土地的愛.….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嚮往。同時,周繞單元要素請學生說說自己對土地的感受。

四、體會寫法,拓展鏈接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學生欣賞感悟。

2.大屏幕上定格歌詞,指名讀,齊讀,體會歌詞的意境美和給人帶來的愉悅感。

3.分節朗讀、賽讀、男女生對讀。

4.學唱歌曲,體會音韻美給人們的鼓舞。

5.總結全文。

教學反思

這篇略讀課文是一首詩歌。學生與詩歌有一定的情感距離。在介紹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後,學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爲代表的農民對土地的那份熱愛。整個教學設計中,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三黑對土地的態度。在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學生對土地有了新的認識,對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同時,在仿寫詩歌的訓練中,很多學生能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表達自己對土地的熱愛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