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瞭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繫的,共同圍繞秦統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學情分析

學生七年級剛剛接觸歷史,對於一些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爲具體,化難爲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慾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秦統一中國的基本事實,初步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知道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提高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圖片、史料分析秦完成統一的原因,提高學生論從史出、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繪製中央集權制度鍛鍊試圖能力。通過課本劇提高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秦統一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秦始皇統一措施感受先民的智慧,培養家國認同感;通過對秦始皇個人事蹟的學習,培養責任感。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個概念

五、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音樂片段《秦王掃六和》,同時展示與秦朝相關的圖片。

提問:歌中的秦王是誰?

(一)秦滅六國

講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陸續滅掉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小組討論;假如你是贏政,爲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統一全國呢?也就是說,此時有哪些條件促使統一的出現?分小組討論。

統一的條件:①商鞅變法,國力增強;②順應歷史發展趨勢;③重用人才,雄才偉略;④正確的軍事策略。

講述:秦統一的條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爲秦的統創造了條件。除此之外,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戰國時期,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已經厭倦戰亂,渴望統一。而戰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社會經濟都發展較快,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與當時的政治局面產生嚴重的矛盾,諸侯割據,相互之間戒備森嚴,關卡重重,交通受阻,貨幣不統一,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統一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秦的統一符合這種歷史發展趨勢。另外,秦王任用李斯、蒙恬、尉繚、王翦等許多有才能的人,自己又能禮賢下士,這也爲其統一創造了可能。在統一的過程中,秦採取了正確的軍事策略,滅六國的順序基本上是由近及遠,體現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與距離較遠的國家先搞好關係,攻打近距離的國家,攻下之後再從此國出兵攻打下一個國家,減少了遠距離行軍造成的兵力損耗。正是由於這一系列有利條件的存在,秦王實現了統一大業。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1、引導:秦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以後,爲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勢,加強封建統治,秦王必然要採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創設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講述: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在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爲36郡,郡下設縣。我們可以用下列圖示來表示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爲至高無上的權威,皇權是權力的中心。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規範統治秩序。戰國時期,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先後尊號稱王,統一後,秦始皇認爲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把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爲一,稱爲皇帝,以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爲“二世”“三世”,至於萬世,還規定皇帝自稱日“朕”,皇帝的命令曰“詔”,皇帝的印日“璽”。從此,皇帝成爲歷代封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也是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的象徵。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

1、講述:剛纔我們介紹了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爲了鞏固統一,秦始皇還在經濟文化上和軍事上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經濟文化上:如果在一個國家裏,使用的是不同的貨幣,那麼人們在經濟交往中就會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有人民幣、英鎊,還有美元,而且這些貨幣分屬不同地區使用,即一種貨幣只能在一個地方使用,那人們在不同地區進行經濟交流時,首先得兌換貨幣,再進行交易,否則就會出覡用甲地的貨幣到乙地買不到東西的現象。度量衡也一樣,如果不統一,那人們在進行交易時就得換算,非常麻煩。文字不統一問題更大,它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不同地區的人因爲使用不同文字,根本就沒有辦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詔令下達到地方,官員會說看不懂而不執行,不利於國家統一。因此,秦始皇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統一後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銅錢,對度量衡的統一表現爲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了整齊劃一的規定,統一後的文字是小篆,後來又推廣了筆畫更爲簡單的隸書。

軍事上:在北方,對於匈奴的進攻,秦始皇採取了積極防禦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是命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內地民衆移居到河套平原墾田戍邊,充實邊防;三是修築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用來抵禦匈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在南方,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爲了加強對於越族的管理,興修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爲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2、引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安定北邊,開發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廣大,下面我們繪製一張簡圖來進行識記。

(四)教學反思

《秦統一中國》,這是古代史上繼往開來、承前啓後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本課內容豐富、龐雜,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的知識較多。因此,本設計主要基於《秦朝的統一》這一課的重要地位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中努力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在教學方法上,恰當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活動。“中央集權制度”是本課的難點,爲突破難點,讓學生自主閱讀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並且讓學生繪製出“中央集權制度”;爲更好理解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設計《秦囧》情景劇表演,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