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有效利用課內外學習資源,聚焦重點,強化實踐,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構建情知相融、雙主並重、教學相長的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學習自覺地運用工具書學習和閱讀。

2.讀準、寫好本課生字詞,重點體會“咀嚼”一詞。

3.學習用“學咀嚼”這樣的詞組或短語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4.品讀“議駝鈴”和“問去向”,關注人物對話,討論、揣摩作者是怎樣變化地用真實語言表達人物形象和內心情感,並學習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質疑解題,引導自覺獲取新知

1.關注標題的特殊性。

⑴認識間隔號,指導讀出停頓、讀出味道。

⑵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獲得關於間隔號的新知。

2.關注標題形式與文章內容的關係。

二、檢查預習,體會關鍵詞“咀嚼”

1.師生交流書寫“咀嚼”

2.瞭解“咀嚼”一詞在文中的意思,即本意;

3.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咀嚼”的比喻意,並檢索文章相關信息。

(“咀嚼”一詞,在這篇文章中反反覆覆地出現。遇到不認識的字,遇到不懂的`詞,那倒不要緊,可以查字典,詞典,可以查各種工具書,參考材料。容易出差錯的倒是,對看來很平常的詞語,自以爲懂得的詞語,其實並沒有真懂。所謂“文須字字作,亦須字字讀”尤其是在文中反覆出現的詞,一定是關鍵的詞。

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是故意含糊其詞的人,喜歡把話說得讓別人可以不斷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願意把話說得簡單明瞭,不留餘味。正因爲如此,閱讀纔不那麼容易。正因爲如此,品讀纔有無窮的趣味。這就回應了朱熹的一句話“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因此,這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詞是我選擇的切入點.)

三、鞏固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學習概括

1.瀏覽全文,圈畫關鍵詞

2.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簡短的語言概括

2.指導學生提煉自己的語言,用“關鍵詞組”的方法概括主要事件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的五件事,但這幾個片斷的邊緣並不是十分清晰.比如一到三自然段,寫看駱駝,看拉駱駝的人,有看拉駱駝的人與爸爸談價錢;比如第五自然段,寫駱駝咀嚼,也寫了駝鈴.作者思緒到哪兒,文字就流淌到哪兒.但是,學生學習起來就很困難,難在把握不了文章的脈絡.這就需要老師來教,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主體框架,何況,高年級學生學會用精煉語言概括事件,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四、品讀“議駝鈴”“問去向”,關注對話,遷移表達

1.品讀“議駝鈴”,聚焦文中爸爸的語言,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質疑,品味爸爸的形象,發現語言表達的奧祕。

2.品讀“問去向”,聚焦文中媽媽的語言,學生質疑中比較語言表達,移情人物內心,指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遷移表達。

3.挖掘“咀嚼”一詞深意,遷移應用。

4.入情入境,朗讀渲染,昇華情感。

(語文課堂空走空過不行,面面俱到也不行.學生感容易的是什麼,感困難的是什麼,這就決定了我要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文中英子與父母的兩部分對話是作者有意鋪開的內容,這樣有意圖的人物對話表達形式,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語言品味人物形象與情感,在這一點上進行紮實有效的比較體會訓練,相信這樣的訓練也會讓學生印象深刻.如果經常有選擇的定點訓練,學生在不斷體悟中積澱語感,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

五、佈置課外閱讀和研究性學習任務

1.讀若干篇“序言”,進行比較,嘗試研究性學習。

2.贈送《城南舊事》,鼓勵“定向”閱讀。

(關照《冬陽·童年·駱駝隊》與《城南舊事》間的鏈接,以便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除此之外,關照"互文"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厚文本資源的價值容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駱駝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作者慢慢地寫,慢慢地回味;學生的學和得的過程也是慢慢地積累沉澱,慢慢地消化運用,不斷邊認識邊反芻的過程.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篇敘事性散文,也是作家林海音爲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寫的序言。編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教材中,本組教材以童年爲主題。本文爲學生把握文章寫作結構,概括文章主要事件,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習得文章寫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範。

依據課標對第三學段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本教學設計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獲得新知;抓文中“咀嚼”一詞,牽一髮動全身,引導學生從詞的本義往對作者而言的比喻義上推動。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循着作者的思緒着重品讀兩個片段,分享作者的情感,體會語言表達;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連結生活經驗等,將心比心,以心喚心,讀出理解,讀出感同身受。逐漸感受作者樸實卻緩慢而有力語言,體味“咀嚼”一詞言未盡而藏於內的深意以及用詞精妙。引導學生得意不忘言,還得意賞言並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學習作者用詞造句的方法並遷移應用而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