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望洞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運用古詩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自得自悟,培養自學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複習《獨坐敬庭寺》

1、背誦。

2、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秋夜思戀友人、故鄉的深情。

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望洞庭》

1、詩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

2、理解:

望:遙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關洞庭湖的資料。

4、師小結: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煙波浩淼,碧波萬傾,水天相接,氣象萬千,號稱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譽。自古以來,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爲之傾倒,留下了無數名篇佳句。

5、今天我們要學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途經洞庭湖時留下的詩句。

(板書: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三、輕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

(板書: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四、理解字義

1、和:和諧

2、山水色:這裏泛指君山一片碧綠。

3、看圖理解(青螺、銀盤)。

(理解時要求學生加以想象)

五、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1、學生說。

(板書: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2、師小結:

是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你們體會到詩人當時的什麼情感?

3、讚美之情。

4、練讀,感情讀。

(板書:體會詩情,感情頌讀)

六、背誦

1、短短28個字,運用了三個比喻句,將一幅山水畫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魅力。

2、讓我們試着把它背誦出來。

(板書:背誦、默寫)

七、小結古詩學法

1、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2、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3、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4、體會詩情,感情誦讀。

5、背誦、默寫。

八、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了兩首古詩

1、齊讀。

2、說說這兩首詩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麼不同之處:

小結:

同是寫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劉禹錫是讚美之情。感情不一樣,意境也不一樣。

淒涼、悽美、依依不捨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這就是詩,因此需要我們去研讀、去體會。

九、作業

默寫兩首詩

十、家庭作業

回家寫出第二首詩的意思

望洞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二)剛纔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

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

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三)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一)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二)學習一下生字詞: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三)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

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四)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1.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諧。

② 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2.白銀盤裏一青螺: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

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

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爲作者對

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

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佈置作業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並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覆誦讀古詩,於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難點:

對“兩相和”、“鏡未磨”“白銀盤裏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遊覽一番(播放課件)。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欣賞“月夜圖”時,請學生嘗試用詞語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鏡、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風清月朗……

二、學習古詩

(一)知作者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於是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簡介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並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二)明詩意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彙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出一派和諧之美。“鏡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濛。爲什麼?(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濛之美。“銀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着詩句,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三、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回家後,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六、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望洞庭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瞭解詩歌朗讀的技巧,並運用朗讀知識反覆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難點:

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言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衝動,感情的傾訴,“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纔會更好地領悟詩歌。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

“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三、作者簡介

回顧以前學過的詩句,體會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與王維並稱“王孟”]青年時隱居鹿門山,閉門讀書30年,先後兩次入京求仕,一次應試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薦舉不果,後入張九齡荊州幕。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均有交往。一生以漫遊隱逸爲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終老的詩人,但他不甘隱沒,常爲得不到進仕的機會而苦惱。他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爲主題,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這首詩

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否只是描寫洞庭風光的詩歌?

明確:重在:贈張丞相:[張九齡,唐玄宗時當朝宰相]

2、這是一首干謁詩[求取,謀求,希望得以引薦或重用]

3、補充註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閒居不仕。

恥:有愧於。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課文研討

1、這首詩屬於五言律詩。前四句寫景,寫洞庭湖的壯闊氣魄。

2、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

賞析: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裝得滿滿的,水面與湖岸相平,[近看]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與天空相接,混而爲一,是水?是天?已經分不清了。[開頭兩句,將洞庭湖描寫得極爲雄渾,汪洋浩淼,那潤澤萬物,容納百川的磅礴氣勢令人驚歎,使人視野極爲開闊。

3、頷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窄小的立體來突出湖水撼動天地的氣勢]

賞析: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爲描寫洞庭湖的名句。“雲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虛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爲水面蒸發出來的水氣,將整個雲夢澤都籠罩了,湖水豐厚的蘊積,使周圍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滋養哺育,才顯得鬱鬱蔥蔥,草木繁茂。而搖撼動盪的湖水極富氣勢,澎湃動盪,波濤洶涌,撼天動地,震撼着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是觀賞洞庭湖的勝地],使這座湖濱城市瑟縮在自己的腳下,是何等的豪邁!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無邊,煙波浩淼,雲氣繚繞,而且充滿活力,濤聲震天。[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視覺與聽覺結合]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導學生想象聯想,調動所有感官,體會岳陽樓的浩瀚氣勢。

5、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用典]

賞析:面對洞庭湖,想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來做事,卻苦於無人推薦。[《書.說命上》中有“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對方]在太平聖世時,閒着不做事,有愧於聖上,對不起這個時代。[表明雖然歸隱田園,但是並非初衷,而是苦於沒有機會,無人援引,對於出仕作官自己還是心所向往的。同時也有在盛世自己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6、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用典]

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裏指張丞相。]這兩句話,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懷,含蓄委婉,不落俗套,與寫景中表達感情,恰倒好處[明明求人引薦,卻無一句求薦的話]表達出自己的感慨與渴望。[後來得到張九齡的賞識,收爲幕僚但依舊沒有作官,最終依然失意而歸]

7、如何理解最後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後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大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爲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閒居不仕是有愧於當今的聖明天子的。最後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獲魚的心願。最後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8、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後,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六、課文小結

這首詩先描寫了洞庭湖的氣勢,再借此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引薦,富有政治抱負,也有身在盛事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七、齊讀課文

整體把握詩意,感悟詩詞之妙。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2、向學生會寫一封自薦信,表達自己希望成爲一名學生會幹部的渴望,仿照本詩含而不露的藝術特色。

3、完成下列練習題

1)、對詩句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閒居,“聖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最後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4、對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後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二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三、四聯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濟”不能的原因是“無舟楫”,這裏作者用“渡水憑恃的工具”來隱喻張丞相的引薦)

2、C(欲渡無舟、欲釣無器,是在申明“渴望幫助”,即張九齡的引薦)

望洞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運用古詩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自得自悟,培養自學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複習《獨坐敬庭寺》

1、背誦。

2、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秋夜思戀友人、故鄉的深情。

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望洞庭》

1、詩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

2、理解:

望:遙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關洞庭湖的資料。

4、師小結: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煙波浩淼,碧波萬傾,水天相接,氣象萬千,號稱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譽。自古以來,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爲之傾倒,留下了無數名篇佳句。

5、今天我們要學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途經洞庭湖時留下的詩句。

(板書: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三、輕讀詩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

(板書: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四、理解字義

1、和:和諧

2、山水色:這裏泛指君山一片碧綠。

3、看圖理解(青螺、銀盤)。

(理解時要求學生加以想象)

五、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1、學生說。

(板書: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2、師小結:

是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你們體會到詩人當時的什麼情感?

3、讚美之情。

4、練讀,感情讀。

(板書:體會詩情,感情頌讀)

六、背誦

1、短短28個字,運用了三個比喻句,將一幅山水畫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魅力。

2、讓我們試着把它背誦出來。

(板書:背誦、默寫)

七、小結古詩學法

1、由題入手,瞭解背景。

2、藉助拼音,讀通讀順。

3、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4、體會詩情,感情誦讀。

5、背誦、默寫。

八、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了兩首古詩

1、齊讀。

2、說說這兩首詩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麼不同之處:

小結:

同是寫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劉禹錫是讚美之情。感情不一樣,意境也不一樣。

淒涼、悽美、依依不捨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這就是詩,因此需要我們去研讀、去體會。

望洞庭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關知識,並知道他寫本詩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詞語的意思,如:涵虛、太清、徒等。

2、要求學生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讀,把握詩意和主題,體會詩歌的語言和節律之美,並且熟背本詩,以此收集和積累更多的優秀古詩詞。

3、通過學習本詩,要求學生學習詩人的“自我推薦”的勇氣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並且培養學生欣賞、鑑賞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思路和方法指導:

一、課前預習

(教師佈置課前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

1、準確熟練地朗讀本詩,對照課文註釋或資料書疏通詩意。

2、查找、收集相關資料:關於作者孟浩然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解題。

4、文言詞語解釋:涵虛、太清、濟、端居、恥、坐觀、徒有。

二、課堂學習

導入語設計:

1、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果

(1)學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後讓各小組推薦一名學生展示朗讀水平。(教師作評價和朗讀點撥),(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欣賞)

(2)教師問題設置:誰來爲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關文學知識?(讓學自薦發言,教師提供資料作補充)

2、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

關於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並稱“王孟”。青年時隱居鹿門山,閉門讀書30年,先後兩次入京求仕,一次應試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薦舉不果,後入張九齡荊州幕。與李白、王維、王昌齡均有交往。一生以漫遊隱逸爲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終老的詩人,但他不甘隱沒,常爲得不到進仕的機會而苦惱。他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爲主題,恬淡孤清。我們學過他的代表作《過故人莊》。留給後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師問題設置:誰來爲大家指出並解釋詩中重要的詞語?

(讓學自薦發言,同學補充)(教師幫助歸納、整理並補充解釋)

3、多媒體展示相關詞語解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騰。

撼:撼動。濟:渡過。端居:閒居不仕。

恥:有愧於。坐觀:旁觀。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師問題設置:誰來解釋題意?

(教師引導探究與提示):這是一個聯合結構短語,由“望洞庭湖”和“贈張丞相”兩個述賓短語構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詩歌可以分爲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於“望”,是以描寫景物爲主。後半部分是“贈張丞相”,着重於“贈”,是以表達意願爲主。那麼,詩人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首詩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後自薦發言)(教師幫助整理並提供參考資料)

4、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

關於詩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這種詩又稱“幹祿”詩。

教師問題設置:誰來講述詩歌大意?

(讓學生自薦發言,同學補充,教師幫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體展示詩歌大意:

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

賞析: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裝得滿滿的,水面與湖岸相平。[近看]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與天空相接,混而爲一,是水?是天?已經分不清了。開頭兩句,將洞庭湖描寫得極爲雄渾,汪洋浩淼,那潤澤萬物,容納百川的磅礴氣勢令人驚歎,使人視野極爲開闊。

頷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窄小的立體來突出湖水撼動天地的氣勢]

賞析: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爲描寫洞庭湖的名句。“雲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虛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爲水面蒸發出來的水氣,將整個雲夢澤都籠罩了,湖水豐厚的蘊積,使周圍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滋養哺育,才顯得鬱鬱蔥蔥,草木繁茂。而搖撼動盪的湖水極富氣勢,澎湃動盪,波濤洶涌,撼天動地,震撼着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是觀賞洞庭湖的勝地],使這座湖濱城市瑟縮在自己的腳下,是何等的豪邁!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無邊,煙波浩淼,雲氣繚繞,而且充滿活力,濤聲震天。[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視覺與聽覺結合]

頸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過渡]

賞析:面對洞庭湖,想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來做事,卻苦於無人推薦。[《書、說命上》中有“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對方]在太平聖世時,閒着不做事,有愧於聖上,對不起這個時代。表明雖然歸隱田園,但是並非初衷,而是苦於沒有機會,無人援引,對於出仕做官自己還是心所向往的。同時也有身在盛世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引用典故]

賞析: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裏指張丞相。]這兩句話,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後四句抒懷,含蓄委婉,不落俗套,與寫景中表達感情,恰倒好處[明明求人引薦,卻無一句求薦的話]表達出自己的感慨與渴望。[後來得到張九齡的賞識,收爲幕僚但依舊沒有作官,最終依然失意而歸]。

教師問題設置:這首詩中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即是“贈”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後自薦發言)(教師歸納總結,給出參考答案)

6、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

詩人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教師問題設置:同學們在課前預習時都把詩歌背誦了嗎?誰來試試?(學生自薦背誦,教師適當表揚和鼓勵,並提出背誦要求)

7、自主學習小結: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句

3、觀察課文插圖:你看到了什麼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師: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4、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

教師範讀課文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1)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詩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2)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

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指導朗讀: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3)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導朗讀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裏/一青螺。

(4)指導朗讀

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並背誦。

(5)寫話

秋天的一個夜晚,假如你來到洞庭湖邊,你看到什麼美麗的景色?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着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裏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古詩,說出每首詩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三首詩。

體會作者熱愛大好河山、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朗讀、背誦古詩。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指導學習《望洞庭》

解題,瞭解詩人:

⑴板書課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於這首詩的什麼信息?(寫的是洞庭,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⑵介紹詩人:

劉禹錫,洛陽人,它的詩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爲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2、初讀:

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

指名讀,正音:潭、磨、螺。

齊讀。

3、精讀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誰與誰?(湖光與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⑵ “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未:沒有)

這裏藏着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濛。爲什麼?(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⑶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裏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詩中的“白銀盤”指什麼?“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讀、背誦。(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課後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山水詩背一背,並抄寫在積累本上。

望洞庭教學設計10

【文本細讀】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很多詩人寫洞庭湖,都着眼於它波瀾壯闊的氣勢,這首詩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明白如話,卻意味雋永。以語言輕俏,意境靜美而著稱。

秋天的朗朗清月,灑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今夜爲何如此靜謐?因爲“潭面無風”,風平則浪靜,纔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鏡未磨”形象地寫出月光下湖面的縹緲、朦朧之美,就像古時沒有經過磨拭的銅鏡一樣,沒有鮮亮的光澤。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一個“遙望”將我們的視野一下拉向廣闊的八百里洞庭。此時,不僅可以欣賞到洞庭湖面之美,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水之景。作者展開了奇麗的想象,給整幅畫畫上了點睛之筆: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銀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個巨大的白色銀盤的話,那麼,湖中風景秀麗的君山就如同古時小婦人的青螺髻了!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讀來饒有趣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認識“螺”,掌握“庭、鏡、磨、螺、潭”5個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

⑵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⑶學習通過查閱工具書瞭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洞庭湖的靜美。體會詩人用心感悟自然,用愛抒寫自然的情懷。

【策略與方法】

反覆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蒐集有關春天的古詩,藉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2、教師準備:

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前三篇文章我們瞭解了大自然的美麗,今天我們來看看祖國風景名勝的美。談談自己到過哪些風景名勝,激發學生對風景名勝的嚮往。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

詩題“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從一個“望”字你瞭解到了什麼?

3、解詩句:

⑴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⑵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髮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註釋、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⑷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彙報一下:

根據學生髮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⑸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如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鏡”“遙望”“山水”“白銀盤”。

2、讀着詩句讓你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解答疑問:

“兩相和”“鏡未磨”“翠”“青螺”等詞語的理解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結合資料進行說明。

4、讀全詩,體會望洞庭的動之美。

5、品味吟讀,入境背誦:

理解了詩歌意思後,如果你能夠入情入境地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就更好了。

鼓勵學生背誦。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學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記憶“庭、鏡、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孟浩然也寫了一首描寫洞庭湖的詩,我們來比較背誦欣賞。

望洞庭教學設計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洞庭湖風光的多媒體課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

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說一說。

學生髮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指導寫字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範寫“潭、螺”,指出書寫要點。

3、學生完成習字冊。

五、作業。

1、用鋼筆完成習字冊。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佈置】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身最喜歡的古詩。

(教師相機評價)

2、剛纔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遊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的詩人劉禹錫。

3、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

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他人注意這些讀音?

2、學習一下生字詞: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3、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協助他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協助的。

4、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⑴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諧。

②後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⑵白銀盤裏一青螺: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裏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麼?“青螺”有指的什麼?之後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瞭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爲作者對於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麼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於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實際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安排作業】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並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此句中詩人把XXXXXXXXXXXXXXXXXXXXX比作XXXXXXXXXXXXXXXXXXXX。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望洞庭》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爲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爲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溫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爲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

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藉助插圖、註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麼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裏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麼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爲“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讚歎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裏。

(2)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並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採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

六、作業

背誦剩下的名句,默寫《望洞庭》。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補充教材內容二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着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詩題《望洞庭》之“望”,說明作者離洞庭湖的距離遠,視野開闊,同時也表現出詩人此時的胸襟開闊。《岳陽樓記》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寫的是洞庭湖粗獷的一面,本詩中的洞庭秋月靜謐、和諧,這是洞庭湖溫柔細膩的一面。

全詩圍繞“和”字來寫,“和”爲詩眼。詩人先描寫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寫到“湖光”、“秋月”之間的和諧。湖面是什麼樣子的?詩中沒有寫,但聯繫上下詩句,我們很容易看到此時詩人眼前的洞庭湖風平浪靜,水波不興,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濛濛的水汽,好似籠罩在湖面的薄霧,在月光映襯下,朦朦朧朧的。

【學情分析】

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爲,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鬆、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我想,只要課上,老師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和適當的引導、結合文本、聯繫生活,本堂課應該會是一堂精彩的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學會本課2個生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力目標

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情感目標

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教法、學法】

教法: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學法:課標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自讀—質疑—交流—— 小組合作探究——多種展示”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來實現對文本的學習。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景激情,自主設疑(5—8分鐘)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誰來介紹洞庭湖?(課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先生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 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昇華的階梯。】

二、研讀感悟,自主探究(5—7分鐘)

師: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課件出示作者簡介)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聽配樂朗讀畫節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誰來說一說。

【設計意圖:爲學生搭建自我展示平臺,讓學生體驗自主參與的樂趣,併爲學習古詩掃清障礙。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教學中,我充分組織學生展開與文本對話過程,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詞句訓練提升情感體驗。】

三、多元導悟,合探解疑(10—15分鐘)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 光 / 秋 月 / 兩 相 和 ,潭 面 / 無 風 / 鏡 未 磨 。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裏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遙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銀 / 盤 裏 / 一 青 螺 。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學生髮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組織學生觀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探究解疑做鋪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這個環節的設計,分四步走:自讀理解、品讀想象、美讀悟情、昇華情感。一方面引導學生抓住典型詞語、句子,指導熟讀感悟,讓學生在讀讀、劃劃、議議、說說、想想中理解課文,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獲得情感共鳴,通過對重點詞句的賞析解讀,進一步展示並體會語言文字背後所包含的豐富內涵。】

四、鞏固深化,學用延展(8—10分鐘)

1、用鋼筆完成課後描紅。

2、背誦古詩《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結合課文、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並進一步理解古詩,拓展知識。】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唐)劉禹錫

看到 聯想到

湖面 鏡未磨 銀盤

君山 青螺

喜愛 讚美

望洞庭教學設計15

一、導入揭題,簡介背景。

1、板書:《望洞庭》,劉禹錫。

2、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和劉禹錫。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能用一些詞語形容看到的景物嗎?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學生讀)

5、過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望洞庭》這首千古傳誦的佳作。(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初讀感知,掃清障礙。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詞,來說一說。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詩中表示景物的詞語: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盤 青螺

2、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繫詩句,用上課始老師提供的詞語,對上述景物加以描繪,教師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朦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蒼翠欲滴的山水 銀光閃閃的玉盤 玲瓏剔透的潭面

3再讀詩句,選擇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這些詞語表達了怎樣的美。

寧靜朦朧的湖光、柔美隱約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諧、美妙。(結合理解“兩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出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之美。(結合理解“鏡未磨“)

銀光閃閃的玉盤、玲瓏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說成是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樣的洞庭秋月圖?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情境練說:

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們登上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朧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銀盤裏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能欣賞道這一人間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着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裏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體渲染,感受意境。多媒體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讓學生感受詩句所描繪的美妙意境。提問:此時,你有什麼感受?詩人的這種情感是通過那些詞語表達出來的?

6、吟讀背誦。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多媒體先是逐一播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出現一個畫面,學生就朗讀相關的詩句;接着,配上音樂連續播放,學生入情入境吟詠詩句;最後,背誦整首詩。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業。

1、教師總結談話: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2、佈置課外作業:

在生字本書寫本課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寫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收集描寫洞庭湖風土人情、名勝風光的詩句、圖畫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