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登岳陽樓(其一)教學設計

一、教案設計理念:

從20xx年開始,廣州市已經連續兩年的中考古詩鑑賞題都涉及到課後的十首自讀的古詩。可見,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閱讀、鑑賞已經具有向課外轉移的趨勢。

古詩本來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再加上課外古詩也要考,作爲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都很犯難:如果一課一課講,沒有時間,而且學生死記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講,學生無法落實知識點,讀不懂,自然無法得分。在反覆地教學探索中,我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一課一課教,不如教會學生讀懂古詩的方法,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堂課——通過一首課內古詩的講授,概括出讀登臨類素材古詩的基本方法,從“初讀,把握基調”到“再讀,賞景悟境”,“三讀,探究主旨”,層層遞進,環環緊扣,共同指向“讀懂”的目標,爲下一階段“鑑賞”奠定基礎。在課堂設計中,我還安排了拓展運用的環節。通過類似題材的課外登臨詩歌的閱讀,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自行解讀、學習,實現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這堂課的內容充實,能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化繁爲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陽樓(其一)》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陳以義,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在經歷靖康之難後,他的創作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開始效仿老杜,將個人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寫下了系列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懷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臨類詩歌創作。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讀詩的感性基礎,能通過朗讀,找字眼感受到詩歌的'感情基調,基本把握詩意。而且從7年級開始通過課內外的詩歌學習,學生也具備詩歌解讀的基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欠缺系統化,缺乏對登臨類主題的詩歌進行整理歸納。

四、教學目標:

以《登岳陽樓(其一)》爲例,教會學生閱讀登臨類詩歌的方法,並能運用方法自主解讀同題材的詩歌。

五、教學重點:

1、掌握詩歌的解讀方法,能自行解讀詩歌。

2、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六、教學難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較陳與義和杜甫詩歌的特點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我們通過文本和古代文人賢達一同領略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優美風光中,體會文人詩情。這一站,我們一同與他們登高遠眺。

登高這個傳統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國人步步高的美好祝願,它已經深深紮根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登高則可遠望,望遠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臨這個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登臨詩(展示PPT),今天我們以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爲例,共同解讀登臨類詩歌。

(二)詩歌朗讀,把握詩意

1、朗讀《登岳陽樓(其一)》(落實常識: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2、整體感知:感情基調——悲

1)從何處感受到悲情?——老木滄波無限悲(悲是全詩的“詩眼”)

板書:方法一抓詩眼定基調

2)再次朗讀全詩的結尾句,體會情感的抒發

3、梳理詩意,體會意境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洞庭之東、長江西面)黃昏(夕陽、湖山欲暮時)秋天(風霜)

2)目見何景何物?——簾旌(近景)夕陽(遠景)老木滄波

3)生髮何感何思?——吳蜀橫分地(聯想到三國吳蜀在此爭奪荊州,駐紮岳陽,此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年多難(漂泊多難的三年,聯繫到自己的經歷)補充:憑危——危是高處,高樓的意思,《山市》“惟危樓一座”感:無限悲

板書:方法二理詩意悟詩情

4)這些內容和詩歌抒發的悲情有什麼樣的聯繫?

A、時間、地點——觸動——悲情

B、景物(環境)——烘托——悲情(簾旌不動夕陽遲渲染了冷清的氛圍)C、聯想——誘發——悲情(萬里遠遊,三年磨難)

D、意象——表現——悲情(風霜:雙關;老木:作者自喻)

板書: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爲什麼生如此之思?——知人論世

指導:可以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見、所思中尋找線索

知人:陳以義——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經歷了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從萬里來遊(從北方逃難來到南方)三年多難(歷經喪亂)

論世:北宋滅亡,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國家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結論——作者抒發的是國家滅亡的悲憤,自身經歷的感傷

板書: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運用

這種歷經國破家亡的悲憤和我們之前接觸過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杜甫《春望》這種沉鬱頓挫的風格和心繫家國的精神是兩位詩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現出陳以義對杜甫詩風的學習。

學生根據登臨詩的閱讀方法,自學杜甫《登樓》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

2)目見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壯闊的氣勢)

生髮何感何思——思:國家內憂外患(國)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親人音訊全無(己)

3)爲何生髮此感?——知人論世:杜甫,愛國詩人,憂國憂民唐代,經歷過安史之亂後,由盛及衰,國力下降,內憂外患

4)主旨:抒發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自己身世際遇的感傷,對親人的思念

5)比較兩首詩歌主旨上的異同

6、探究登臨的文化內涵爲什麼生髮此感?

——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孔子家語“登高望下,使人心悲。”1)登高爲了排遣抑鬱的心情;2)登高弔古(《登幽州臺歌》);3)重陽節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4)登高抒壯志(如《望嶽》)

5、萬里江山盡收眼底,無限情思涌上心頭,按照今天學習的方法,歸納已學過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觀滄海》、《望嶽》、《黃鶴樓》、《登飛來峯》

八、板書設計:

何時何處——岳陽樓秋天黃昏(觸動)——悲

何景何物——簾旌不動夕陽遲(烘托)——悲

何感何思——萬里磨難(誘發)——悲

老木滄波(表達)——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