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正比例》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正比例》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正比例》的教學設計(通用5篇)

《正比例》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及其斷方法。

難點:

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係,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四顧舊知,複習鋪墊

商店裏有兩種包裝的襪子,一種是5雙一包的,售價爲25元,一種是8雙一包的,售價爲32元。哪種襪子更便宜?

學生獨立完成後師提問:你們是怎樣比較的?

生:我先求出每種襪子的單價,再進行比較。

師:你是根據哪個數量關係式進行計算的?

生:因爲總價=單價×數量,所以單價=總價÷數量。

師:如果單價不變,商品的總價和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正比例。(板書:正比例)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學習正比例的意義。

(1)結合情境圖,觀察表中的數據,認識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出示自學提示:表中有哪兩種量?總價是怎樣隨着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學生自學並在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2)認識相關聯的量。明確: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這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

2、計算表中的數據,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1)計算相應的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看看有什麼規律。學生計算後彙報:===…=3、5,每一組數據的比值一定。

(2)說一說,每一組數據的比值表示什麼?(綵帶的單價,也就是綵帶的單價是一個固定的數)

(3)請學生用公式把綵帶的總價、數量、單價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4)明確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關係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舉並討論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預設:速度一定,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例;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2)小結:成正比例的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個條件是關鍵?

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是關鍵。

4、認識正比例圖象。(課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圖象)

(1)觀察表格和圖象,你發現了什麼?

(2)把數對(10,35)和(12,42)所在的點描出來,再和上面的圖象連起來並延長,你還能發現什麼?

無論怎樣延長,得到的都是直線。

(3)從正比例圖象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1: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觀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情況。

(4)利用正比例圖象解決問題。

不計算,根據圖象判斷,如果買9m綵帶,總價是多少?49元能買多少米綵帶?

小明買的綵帶的米數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是小麗的幾倍?預設生:因爲在單價一定的情況下,數量與總價成正比例關係,小明買的綵帶的米數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也應是小麗的2倍。

設計意圖:先從觀察圖象入手,引導學生直觀認識相關聯的量,再結合表中的數據,引導學生髮現總價與數量的比值一定,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最後結合正比例圖象,把數據與點聯繫起來,根據圖象,不用計算就能找到一個量的值所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數形結合思想。

三、課堂練習:

1、P46“做一做”

2、練習九第1、3~7題

《正比例》的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2—63頁的例1、“試一試”和“練一練”,第66頁練習十三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係,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相關聯的兩個量及正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學情分析

1.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已經學習了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會解決按比例分配的簡單數學問題。

2.有一些樸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學生在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這方面的經驗,比如坐車時間越長,行走的距離就越遠等。

多媒體運用: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談話引出例1的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2、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值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可先讓同桌相互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通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行駛的時間擴大,路程也隨着擴大;行駛的時間縮小,路程也隨着縮小。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

3、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表中的數據,找一找這兩種量的變化的規律,啓發學生從“變化”中去尋找“不變”。

學生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規律。

教師可根據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確認這一規律,並有意識地從後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律。

如果學生髮現不了上述規律,可引導學生寫出幾組相對應的路程與時間的比,並求出比值。

4、根據上面發現的規律,進一步啓發學生思考:這個比值表示什麼?上面的規律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關係式: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5、教師對兩種量之間的關係作具體說明: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着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二、教學“試一試”

1、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已知條件先把表格填寫完整。

2、根據表中的數據,依次討論表格下面的四個問題,並仿照例1作適當的板書。

3、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什麼關係。

三、抽象表達正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例子,說說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2、啓發學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係可以用怎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係式。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第63頁的“練一練”。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作出判斷,再要求說明判斷理由。

2、做練習十三第1~3題。

第1題讓學生按題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進行判斷,再指名說判斷的`理由。

第3題要先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後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釐米,再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

填好表格後,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還有哪些收穫?

《正比例》的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4頁例3,練習十二5,6,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運用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滲透函數思想,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啓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本,數學書。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爲什麼?

(1)飛機飛行的速度一定,飛行的時間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變,梯形的面積和高。

(3)一個加數一定,和與另一個加數。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課題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正比例的一些知識,應用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比例的應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課件出示例3

教師:這幅圖告訴我們一個什麼事情?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教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導學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報紙的單價,再求8份報紙的總價,就是李老師應付給郵局的錢。

(2)195÷(5÷8)=312(元),先求5份報紙是8份報紙的幾分之幾,即195元佔李老師所付錢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出李老師所付的錢。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報紙是5份報紙的幾倍,再把195元擴大相同的倍數後,結果就是李老師所付的錢。

3.嘗試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如果有學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師可以直接問:"你爲什麼要這樣解?"讓學生說出解題理由後再歸納其方法;如果學生沒想到用正比例知識解答,教師可作如下引導。

教師:除了這些解題方法外,我們還會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嗎?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有關正比例的知識思考:

(1)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題中什麼量是不變的?一定的?

(3)題中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有所訂報紙份數和所付總錢數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它們的關係是所付總錢數÷所訂報紙份數=每份報紙單價,而題中的每份報紙單價一定,因此所付總錢數和所訂報紙份數成正比例關係。

隨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同步板書:

教師:運用我們前面所學的正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準備怎樣列比例式?

引導學生討論後回答,先要把李老師應付的錢數設爲x元,再根據所付總錢數所訂份數=每份報紙單價的關係式,列式爲1955=x8。

教師:同學們會計算嗎?把這個比例式計算出來。

學生解答。

教師:解答得對不對呢?你準備怎樣驗算?

學生討論驗算方法,教師引導: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三、課堂活動

1.出示教科書第49頁的例1圖和補充條件

竹竿長(m)26…

影子長(m)39…

教師:在這個表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它們成什麼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教師出示問題:小明和小剛測量出旗杆影子長21m,請問旗杆有多高呢?根據剛纔我們判斷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討論交流。

2.小結方法

教師:你覺得我們在用正比例知識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時候,步驟是怎樣的?(初步歸納,不求學生強記,只求理解。)

(1)設所求問題爲x。

(2)判斷題中的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驗算,寫答語。

四、練習應用

完成練習十二的5,6,7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正比例》的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蘇教版六數下83-84頁“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1-6題。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頁的“整理與反思”主要是複習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例子回憶並整理比的意義、基本性質以及比的應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要求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這樣的比較有利於學生體會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規律內在的一致性,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比與分數、除法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理解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內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3.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重點:正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難點:運用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一、比的知識:

1.舉例說說什麼是比?什麼是比的基本性質?

2.說一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3.完成教科書第83頁“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一題:學生獨立數出班上男女生人數,再完成此題。

(2)完成第二題:兩人一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結果,讓學生比較後回答有什麼發現。

二、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繫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說說這樣填的根據是什麼?

2.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的聯繫。

3.練一練:

(1)判斷:比的前項和後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填空:

=()÷()=()∶()

(填好後展示學生不同的結果。)

三、比例的知識

1.什麼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麼關係?(小組討論後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4.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作用?怎樣解比例?

5.練一練:完成教材第83頁的“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3題:在做第二小題時先讓學生估計,再說估計的理由。

估計後再算一算,來驗證估計。

(2)完成第3題:解比例,做好後選兩題驗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頁“練習與實踐”。

(1)完成第4題:先學生獨立做最後交流,第二小題應弄清東部地區的耕地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93%,可理解爲東部地區的耕地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換句話說把全國耕地面積看作100份,東部佔93份,西部佔7份。使學生加深對比與百分數關係的理解。

(2)完成第5題:

第一小題讓學生獨立得出:深色與淺色地磚鋪地面積的

比是20∶40,化簡得1∶2。

第二小題這兩種地磚鋪地面積,讓學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計算。

(3)完成第6題。

五、評價小結:

學了本課你對所學知識有什麼新認識?還有什麼問題?

通過讓學生回憶比和比的基本性質,從而自然進入複習序列,從比到比例。

溝通比、分數和除法的關係,爲接下來比較比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的規律奠定基礎。

對比和比例進行比較,強化理解,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

複習解比例。

應用比例分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正比例》的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係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能依據正比例的意義間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係。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關係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係。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係,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繫的,存在着相依關係,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今天,我們先認識正比例關係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

讓學生觀察表裏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裏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2)路程和時間相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這兩種量變化有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提問:這裏比值50是什麼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係式?)

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2、教學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學生按剛纔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後把你學習中的發現綜合起來告訴大家。

學生觀察思考後,指名回答。然後再提問,這兩種數量的變化規律是什麼?你是怎樣發現的?

比值1.6是什麼數量,你能用數量關係式表示出來嗎?

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像例1、例2裏這樣的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怎樣的關係呢?請同學樣看課本第40頁最後一節。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裏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係嗎?爲什麼?

例2裏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爲什麼?

(2)做練習八第1題。

5、教學例3

出示例3,讓學生思考/

提問:怎樣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請同學們看一看例3,書上怎樣判斷的,我們說得對不對。

強調:關鍵是列出關係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並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八第2題(小黑板)

讓學生把成正比例關係的先勾出來。

指名口答,選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正比例關係的意義是什麼?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麼?

五、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