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篇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

設計意圖:

《空氣在哪裏》主要使學生知道空氣無處不在,它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空氣的存在對學生來說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樣用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怎樣正確地進行科學探究,對於三年級纔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課主要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和遊戲活動,讓學生用眼看到、用耳聽到、用身體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並引領學生探究驗證空氣就在我們的身邊。

教學目標:

1、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利用簡單的器材進行探究實驗,懂得空氣的有關性質,能對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

2、知道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懂得空氣的有關性質,認識什麼是氣體。

3、培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喜歡大膽質疑,並敢於想象。

教學準備:

氣球、塑料袋、扇子、卡紙、燒杯、飲料瓶、平底燒瓶、天平、打氣筒、水槽等。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這兒有個謎語,你們想猜猜嗎?請聽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着,無孔不入到處跑,動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麼呢?生:---(空氣)

師:那關於空氣你想研究什麼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找找空氣到底在哪裏好嗎?

(二)想辦法找空氣

1、師:同學們,請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粉筆)你們研究過它嗎?今天老師就跟大家一起來研究一下。現在老師準備把粉筆放到燒杯裏,觀察一下會發生什麼現象?

學生討論彙報。

師:那請同學們想一想:從粉筆裏冒出來的氣泡又是什麼呢?

生:空氣。

師:對,從粉筆裏冒出來的氣泡是空氣,那麼還有哪裏有空氣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好嗎?

師:同學們,動動腦筋想一想,你感覺那裏有空氣?

生答。

2、師:看來,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那空氣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誰能想出辦法找到空氣,讓大家來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覺一下呢?

師:我想咱們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

學生討論交流。

師:大家討論的非常熱烈,現在,大家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找空氣吧?

3、師:同學們,你們找到空氣了嗎?誰願意來交流一下!

學生彙報。

師:同學們用了這麼多方法,表現得非常優秀,現在你們知道空氣在哪裏了嗎?

(三)實驗探究“杯子裏有空氣嗎?”

1、師:請大家看看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們裏面有什麼?

學生猜測

師:杯子裏面究竟有沒有空氣?你能想出辦法來驗證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

師:把你們想到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學生交流彙報。

師:剛纔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那麼這些辦法能否證明空氣的存在呢?我們還需要怎麼辦?

生:做實驗。

師: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你們不容易找到的儀器,請組長到前面來領取。

組長領儀器。

師: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想的辦法多,有創意!我們馬上動手試一試吧!

你們用什麼方法證明杯子裏面到底有沒有空氣?

2、師:我們通過觀察實驗找到了空氣,並且也想辦法驗證了空氣的存在,現在你對空氣有哪些新的認識?你認爲空氣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學生彙報。

師:同學們,通過剛纔的研究我們知道了:在我們的周圍到處充滿着空氣,空氣能佔據空間。那請你們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有沒有氣味?來,用你的小舌頭嘗一嘗:空氣有沒有味道?我們知道空氣無處不在,那老師和同學們之間有空氣嗎?我們再仔細看看周圍:空氣有顏色嗎?是啊,我們再一次證明了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一種物體。(師適時板書)

師:大家再想想看:空氣跟水、木塊、鐵塊等物體相比,有什麼不同?同學們說得非常好,科學家把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氣體。我們來看老師帶來的資料卡(出示資料)

(四)自由活動:空氣有重量嗎?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在想啊,我們去買水果、買菜都要用稱來稱一稱重量,那麼空氣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誰能猜一猜?

學生猜測。

師:空氣到底有沒有重量呢?誰能想出辦法來稱一稱?現在我們來做蹺蹺板的遊戲,好嗎?大家看這是什麼?對,是天平。我們把天平來當做蹺蹺板。現在我把兩個盛滿空氣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兩邊,把天平調試平衡,大家看,現在天平兩邊一樣重了。

師:大家注意看仔細了,我在左邊的瓶子裏打一些空氣,好,大家看,現在天平怎樣了,誰能說說這是爲什麼?對,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總結評價拓展活動

師:同學們,經過這節課的探究,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彙報

師:同學們,你有沒有想過,水裏面有空氣嗎?其他星球上有空氣嗎?我建議大家課下想想辦法,去進一步瞭解。好!下節課我們再一起交流。

板書設計:

空氣在哪裏

無處不在

無色無味透明氣體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單眼與複眼)、觸角、嘴(口器);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1、周圍環境中,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2、周圍環境中,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3、周圍環境中,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比較兩隻蝗蟲的大小。

2、觀察描述一隻較大的蝗蟲和一隻較小的蝗蟲。

3、測量蝗蟲的身體長度。

4、測量蝗蟲的展翅長度。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麼鳥?這隻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釐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隻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學生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麼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3

認識:

1、對於第三單元的“知識樹”來說,本單元“電的本領”的最終歸宿就是“如何安全用電”,如何運用的前提是對電的本領的瞭解。

2、着眼點是“安全”(危害、如何保證安全)落腳點是“用”是“生活”(怎麼做纔是安全用電)

目標:1、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2、會查閱資料及其它信息資源,蒐集和整理安全用電的相關資料。

3、培養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要點:

1、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2、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準備:

1、蒐集和整理有關安全用電方面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可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準備,一則使材料更加充實,二則可以促使家長參與到本課的學習中來,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學生也可以根據教科書的提示自主蒐集。

2、教師也應準備一些與安全用電有關的資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電安全隱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流程:

查:資料,獲得電的危害及用電常識;議:所查到的資料;問:不明白的用電知識;釋:集體交流疑惑;拓:運用,記兒歌,做宣傳畫,到社區宣傳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星期天你們在家裏都幹什麼呢?

有一位同學叫小明,我們來看看他星期天都幹了些什麼?

出示投影;四幅圖(圖1小明在電線下放風箏,圖2小明在電線上晾衣服,圖3小明溼着手插插座,圖4小明自己亂接電線)

同學們討論:

1.小明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2.說一說電可以給人類帶來那些危害?

小組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討論,彙報交流。

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投影或放視頻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補充,由於人是導體,所以不正確地用電,會導致人觸電,輕者可以使人受傷或傷殘,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們要知道安全用電,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安全用電。板書:安全用電。

二、學習新課

1、談話:我們在生活中應怎樣安全用電呢?

2、教師提問:

(1)在擦燈泡時應注意什麼?(①關電源②用乾布擦)

(2)在拔插座時,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屬部分嗎?(不能)

(3)遇到家用電器着火應怎麼辦?(①先切斷電源。 ②在滅火.)

(4)電源開關外殼和電線絕緣有破損時,應怎麼辦?

(讓大人或電工修好,自己不能亂動。)

(5)用電淋浴器洗澡時,應注意什麼?(一定要切斷電源)

(6)雷雨天時,能否在樹下、電線杆下避雨。(不能,以防觸電。)

(7)發現家用電器損環,能否自己隨便拆卸。(不能,應找專業人員修理)

(8)人觸電以後,用什麼方法救助。(①用木棍。 ②關電源)

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討論。

提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電器說明書瞭解更多的知識。學生彙報。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彙報,進行適當的補充。

談話:通過剛纔的交流,請大家討論,制定安全用電小常識。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

彙報,教師補充。

3、評價:

談話:在本節課,你感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對自己的設計和表現還滿意嗎?請把自己的評價填在“星級評價表”中。

學生填寫“星級評價表”。

4、拓展:請同學們課下做個安全用電宣傳員吧!把你所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和鄰居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聽或者設計一張宣傳畫,貼到小區的壁報欄裏。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對蠶蛾形態的觀察、描述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態觀察、細節觀察能力。

2.通過對蠶一生記錄的整理,發現蠶的一生所經歷的不同階段,瞭解變態的意義。

重點

通過小結蠶的一生,遷移到認識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難點

認識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教具:

教師:有關蝴蝶、鱷魚、狗等動物的生長過程及每個階段經歷所需時間的資料、錄像。

學生:對蠶一生所作的記錄。

教學過程:

一、交流蠶繭發生的變化

1.蠶繭發生了什麼變化?

2.蛹到哪裏去了?

3.從蠶繭裏鑽出來的東西是不是蛹變的?

4.蠶繭裏現在還有什麼?

二、觀察蠶蛾的形態特徵和行爲

1.觀察蠶蛾。

2.描述蠶蛾的身體。它有幾部分?各部分是什麼樣的?

3.比較蠶蛾與蛹。它們有哪些不同?

4.找一找,蠶蛾身體的各部分分別是從蠶蛹的哪些部分發育而成的。

5.比較雄蛾和雌蛾。

6.觀察雌蛾怎樣產卵。

7.數一數,一隻雌蛾能產多少卵。

8.觀察剛產下的卵是什麼顏色的,顏色會變嗎?

三、 小結蠶的一生

1.分組活動,交流自己在養蠶活動中的發現、記錄。

2.整理記錄,研究蠶的一生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約經歷多長時間。

3.小結: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四、認識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蝴蝶一生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約經歷多長時間?

2.鱷魚一生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約經歷多長時間?

3.青蛙、貓、狗等動物的一生是不是與蝴蝶、鱷魚有相同的經歷?

4.從以上事實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

知道太陽每天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認識一天中溫度和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關係

能利用太陽辨認方向

2、過程和方法

能做控制變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實驗,並作實驗記錄

能將觀察到的現象用語言或圖畫描述其形態特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尊重通過實驗獲得的科學證據

願意合作與交流

樂於太陽與影子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應用與實際生活

二、教學重點:

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

認識一天中溫度和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關係

三、教學難點:

利用太陽辨認方向

四教法

探究發現法

實驗探索法

小組討論法

五學法

本課教學中,我實施教學方法的開放和學習方法的開放,儘量放手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於合作的精神,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六、學情分析

對於影子的現象,學生經常見到,但對於影子的產生條件,可能沒有深思過。對於太陽和影子的方向也知道一些,但不一定能詳細的說出一天中太陽和影子方向的規律性變化。所以,本課我實際了探究影子的產生條件的實驗,設計了探究太陽位置的變化對物體的影子、對溫度的變化影響的模擬實驗。幫助學生進一步認清認識一天中溫度和影子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的能力和記錄觀察數據,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太陽位置的變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長短、氣溫變化的課件資。教師用透明膠片和紙板做成各種動物圖片。

學生準備手電筒、硬紙板、鉛筆。

活動準備:觀察: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同一物體影子的才短和方向是怎樣變化的。

體驗:和同學們一起玩踩影子游戲有什麼發現?

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猜謎語,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強它顯形。這是什麼?今天我們來探究關於影子的科學知識。

1、做影子的遊戲,探究影子產生的條件

(1)師:你能做個手影嗎?利用投影儀的強光讓學生做各種動物影子。激發學生對影子的探究興趣。

(2)師:你認爲影子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3)師調節投影儀的光,由強到暗,看一看影子有什麼變化。

(4)師利用自制的教具:一種卡通圖片,一個透明、一個不透明,讓兩個學生在投影儀的光線下實驗。學生會發現不透明的物體在有光的條件下會產生影子。

(5)通過剛纔的實驗和分析,你認爲產生影子的條件是什麼?

(6)學生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2、實驗探究太陽與影子的關係

(1)師:課前,同學們觀察了太陽方向的變化,,也觀察了陽光下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你的觀察結果是怎樣的?

(2)利用鉛筆、紙板、手電筒這些器材,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想法嗎?

(3)學生設計實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實驗時注意讓學生把鉛筆直立在桌子上,打開手電筒,沿弧形軌跡在鉛筆的南側主動向西移動,始終保持手電筒與鉛筆大約一尺左、右的距離。畫出當手電筒在東方、正南方、西方時,鉛筆的影子。

(4)學生進行實驗。實驗以兩人一組,一人實驗、一人記錄。

(5)分析手電筒的光變化的規律,同時分析手電筒位置的變化引起光線強弱變化的情況。

(7)總結太陽方向的變化、陽光下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太陽方位變化引起的溫度變化。

(8)師出示課件:有關太陽位置的變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長短、氣溫變化的課件。

3瞭解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1)討論: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課件:學生迎着東方的太陽鍛鍊的圖片,並提問如果早晨面向太陽,那麼你的前後左右各是什麼方向。(暗示孩子養成早起鍛鍊的好習慣,並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農民幫我蓋大棚的圖片,讓學生分析農民爲什麼這樣去做。(使學生明白農民在太陽落山時蓋大棚是由於太陽位置的變化引起了氣溫的變化)

九、拓展活動: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影子來計時的,我們去查找資料瞭解一下。

十、板書設計

11太陽和影子

早晨太陽在東影子長在西

中午太陽在南影子短在北

傍晚太陽在西影子長在東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6

設計思路

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討論交流、操作實驗、觀察、遊戲等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知識,學會運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確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並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樂於與人合作與交流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測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確使用量筒。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推測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使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教學難點

設計各種比較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小組準備你的實驗所需的材料

教師準備:

1、每組三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飲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引入

1、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你喜歡看什麼節目呢?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鳳凰電視臺收視率很高的節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們想不想玩。

3、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同學們,你們來猜猜哪個瓶子裏的水多?哪個瓶子裏的水少?還是一樣多?

1、學生有興趣地回答。

2、認真觀察,興致高昂地猜測結果。

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引入,把同學們喜歡的電視節目與所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聯繫起來,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自主探究科學知識(哪個瓶子的水最多)

觀察猜測

1、談話:同學們都說是自己對,那麼你們怎麼證明自己猜對了呢?

2、分組討論:你的實驗該怎麼做?需要什麼材料工具?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麼?你們小組怎樣分工?

分小組熱烈地展開討論,想出了多種多樣的實驗方案並做好小組分工安排。

意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主動探究、親身經歷來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尋求比較哪個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對學生想出來的比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保護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驗證明

1、小組合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

2、實驗彙報:哪組已經有結果了?告訴大家你們的實驗結果。你們小組是怎麼證明的?

3、師生小結,互相交流實驗結果。你們組有什麼成功的經驗想和大家分享或失敗的教訓和大家交流嗎?

1、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2、大膽地彙報實驗結果。

3、師生共同小結。

讓學生自主完成實驗,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讓學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時還學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比較液體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選擇。

三、提出問題

尋求方法

動手操作

實驗驗證

小組討論驗證

1、談話: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許多種,有的是很簡便的。大家現在知道了那個瓶子的水最多了,你還有新的研究問題嗎?(裝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兩個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組討論。你認爲這個實驗該怎麼做?你需要什麼材料工具?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麼?(提出爲了保證數據的精確,要學會使用漏斗)

3、分小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

學生主動想提出探究的問題。

小組討論交流,找出可行的實驗方案。

小組合作實驗,並交流實驗結果。

疑問是激發學生探索慾望的原始動力。只有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感興趣的問題,纔有可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

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教師參與實驗使學生對知識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認真仔細地學習新知識。

認識量筒

1、適時引入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輕拿輕放、視線與液麪水平、使用的單位是亳升)

2、分別測量三個瓶子中的水,記錄在表格中。

3、任選二個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結果,作好記錄。

認真聽老師介紹量筒的使用方法。

積極動手操作,並作好記錄。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通過活動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自己今天的表現如何?

學生談收穫。

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態度。

五、活動實踐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測量你帶來的瓶子能裝多少毫升水等。

2、遊戲: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誰的眼光最準,動作最快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興趣高昂地玩遊戲。

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

利用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結束本課的學習,同時也反饋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經歷一次報告會上的發言活動。

2.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3.體驗成功感和榮譽感。

教學準備:

1.在整個動物單元教學的3~4星期內,有意識、有計劃地發現、安排、指導學生進行一些小動物的觀察研究活動,並在學生的實際基礎上,作好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觀察記錄。這節課的準備是在整個動物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的。

2.老師自己也應親自參與活動,必要時也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研究成果和觀察研究記錄。

3.收集一些三年級學生水平的觀察小動物的活動設計、觀察記錄、研究小論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動性的問題。

4.在瞭解情況的基礎上,課前安排幾個小組或學生準備重點展示和發言。

5.作些環境氣氛方面的佈置。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研究小動物的學習活動已經進行了3~4個星期,一定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和成果要向大家報告,要和大家分享。我們今天就來開個觀察小動物的成果報告會,向大家報告“我的觀察研究”。

二、報告會的內容順序安排。

1.報告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2.報告觀察過程中碰到並已經解決的問題,和碰到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3.展示已經完成的觀察記錄和觀察研究小論文。

三、報告會。

從“送螞蟻回家”過程中的觀察發現開始。

1.跟蹤螞蟻中的發現。

2.螞蟻路線的觀察描述。

3.螞蟻窩的觀察描述。

4.關於螞蟻的其他發現。

四、對其他小動物的觀察和發現。

五、報告觀察過程中碰到並已經解決的問題,和碰到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六、展示已經完成的觀察記錄和觀察研究小論文。

七、動物單元的小結。

關於課外的交流和展示;關於許多有趣的、有意義的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動物單元的學習告一段落;動物的觀察研究活動還將繼續下去。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遵循學生的認知順序,逐漸深入地展開三層內容:

第一層(描述現象)——對泉水和井水展開觀察與討論,初步認識到地下有水。

第二層(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瞭解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以及地下水的儲存位置。

第三層(閱讀資料,提取信息)——閱讀課文,認識地下水的成因、儲量、使用與補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較抽象,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給學生以思考的提示。藉助簡易水井模型,能模擬出降雨進入可滲透層後,向下儲存在不可滲透層上方石塊縫隙中,形成井水的過程,能對“地下水是從哪裏來的”這個抽象的問題做出直觀具體解釋。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又能培養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部分生活經驗和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對於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瞭解但無法建立概念聯結說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資源的多少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教師要用好地區資源與課堂緊密聯繫,方便學生直觀感受並代入思考。在動手製作水井模型時,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材料準備,保留學生最需要、最直觀的製作部分,排除干擾,節省時間,爲學生在課堂上提供充足的討論、思考與體驗的時間。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現形態和形成原因。

科學探究目標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製作水井模型,結合地下水示意圖瞭解地下水的成因、儲量、儲存區域。

科學態度目標

1.通過閱讀和研討,體驗到保護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思考模型與實物之間的聯繫,建立水井模型。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地下水是人類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資源匱乏帶來的影響,能舉例說明人類是怎樣用科學技術去改善狀況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地下水的成因。

難點:多人合作完成簡易水井模型的製作。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視頻等。

學生準備:每組大小不一的石頭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個,去底的塑料杯一個,水、塑料勺一個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師: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河流、湖泊是人們重要的淡水資源。

2.師:淡水資源孕育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無數生命,但是有的地方常年乾旱缺水,那他們如何解決生活用水的問題呢?

生:地下有水,挖井。

3.師:你們都覺得地下有水嗎?說說理由。

4.師:看來大多數同學都認爲地下有水,而且還知道人們一般都用井來取用地下水。(板書: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裝置)

5.師: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樣爲我們所用呢?帶着這兩個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地下水吧。

二、地下水的形成

1.師: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說說自己的想法。

2.師:看來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麼。但老師並不能帶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麼樣的,但我們可以收集科學家和地質學家已經研究的信息,來幫助我們進一步推測。

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記錄單,同學們閱讀資料,觀察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1:地下結構分幾層?

問題2:這樣的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什麼幫助?你猜測地下水應該存在於哪一層?

(思考、配對、分享)策略過程:

①學生在記錄單上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

②成對合作,問一問同伴的想法,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尋找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最後達成一致意見,修改記錄單。

③老師請同學上臺展示,其他同學依次進行補充。

3.師總結:看來大多數同學都認爲土壤稀鬆多孔,而最底層的岩石沒有裂縫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層。那根據這個推測,如果我們想要打井,應該打到哪一層?

生:碎石層。

4.同學們推測的對不對呢?我們怎樣驗證?

三、建立地層結構模型

1.師:老師是沒有辦法帶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科學家做一個模擬真實情況的模型。開動腦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生:土壤、碎石、岩石。

2.師:爲了防止弄髒桌子和衣物,我們需要一個不漏水的罐子把這些材料裝起來,剛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擬岩石層,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擬碎石層;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擬土壤層。

3.師:(出示模型)現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從哪裏來呢?

生:用水模擬下雨。

4.師:我們在罐子上方均勻的灑水表示降雨,同學認真觀察水去了哪裏。

5.師:爲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師已經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層裏,大家可以利用勺子來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

生:挖井裏面的。

6.師:請大家根據實驗步驟完成我們的驗證,看一看打到哪一層地下水儲量最豐富。

實驗步驟:

①補充地下水:一位同學利用裝置均勻地將水灑在模型上,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水去了哪裏。

②協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內泥土,觀察打到哪一層地下水儲量最豐富。

7.師:下雨後,地下水去了哪裏?

生:雨後,一部分水滲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滲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滿土壤和碎石的空隙中。然後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沒有裂縫和空隙啦!所以地下水會停留在不可滲透的岩石層上面。(板書:可滲透層:土壤、碎石

不可滲透層:岩石)

8.師:哪一層的地下水儲量最豐富?我們打井要打到哪一層?

生:碎石層。

四、地下水的現狀

1.師:現在,中國仍然有400

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爲飲用水源。隨着時代的發展,人越來越多,地下水的狀況並不樂觀。

2.這裏有一幅關於地下水的漫畫,想一想漫畫想要表達什麼?

3.師:看來即便有雨水的補充,但由於人類過度開採,地下水仍然越來越少。人們想出各種辦法補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儲量,看這兩幅圖,說一說是用什麼方法補充地下水的?

生:透水磚、透水混凝土。

4.同學們回家之後繼續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補充地下水?做一個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幫助地球媽媽解決遇到的這些難題。

【板書設計】

13.地下水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裝置

可滲透層

:土壤、碎石

不可滲透層

:岩石

補充地下水的方法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利用實驗驗證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種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實並不總是一致。

2、學會使用酒精燈加熱的技能,瞭解材料傳熱的性能。

3、培養重視實驗和證明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猜想、假設和事實的區別。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重視實驗和證明的科學態度。

實驗器材

酒精燈、鐵架臺、紙杯、火柴、水槽、燒杯、鑷子、鐵棒、紙團、紙條等。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喜歡)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幾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看誰最聰明。(課件出示謎語)

(1)、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個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2、猜想和驗證

(1)、大膽猜想

你們想挑戰更難的嗎?(想)請同學們來猜想。

1、用酒精燈燒空紙杯的底部,紙杯會燒着嗎?

2、把空紙杯倒扣在酒精燈上,紙杯會燒着嗎?

3、用酒精燈燒裝水的紙杯底部,誰能燒開嗎?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說說自己猜想的根據。

(2)、學習使用酒精燈

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想,猜對了嗎?我們要設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要驗證自己的猜想,就必須學會安全使用酒精燈。請同學們打開書第6頁,閱讀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燈。”

(3)、驗證

小組討論所用實驗材料。小組組長到材料超市選取實驗材料,分組實驗,是巡視指導,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彙報實驗結果。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學生有能夠相互溝通,小組協作能力。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手實踐能力。

2、通過自己動手造一張紙,親身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養成了節約用紙的習慣。

3、學生了解古代與現代造紙工藝,產生對祖國璀璨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棉布、毛巾(或舊報紙),每組1份。學生查找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的資料。

小組合作人員:每組6~8人。組長1名,負責領導組員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性研究。

副組長1名,負責本小組紀律。

教學過程:

一、整個教學過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紙工藝(學生以小組彙報交流的形式進行交流)。

學生通過課前查閱有關資料,瞭解到古代的造紙過程,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資料共享,同時每組派出一個組員到講臺前,閱讀他們小組收集到的資料,全班進行資料共享。

2、授課。

資料共享完成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

同學們,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製造紙的,那麼,我們能不能試着自己也來製造一張紙呢?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學生通過對比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可能會聯想到自己造紙的過程。(給學生一定的想像空間)

教師給予一定評價。

引入書上的造紙過程,教師進行簡單的步驟講解,學生自己動手“造紙”,教師巡迴指導。

實驗完畢後,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造的紙怎麼樣了,能不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組造的“紙”很糟糕,不能揭下來。

小組交流討論彙報,各小組組長向全班彙報製造“紙”的過程。(自己認爲最成功的地方,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組互相交流,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自己滿意的“紙”(薄、厚、均勻的紙)。

教師提出節約用紙的倡議。

(建議:造一張紙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在造紙的過程中體驗紙的來之不易,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就要圍繞這個目標進行開展。教師在教學的引入中要讓學生交流造紙的材料,再引領學生親身經歷製造紙的探究活動中。教師的設計意圖要明確。)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化的造紙廠也這樣造“紙”嗎?引入現代造紙廠的資料(或作爲一項課外作業,學生自己查找資料)。

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追蹤記錄

收集保存學生的作品:製作的“紙”。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要點

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讓學生通過辯論,爭取用事實說服對方。

教學目標

1、會在辯論會上陳述自己的理由。

2、瞭解風的利弊,知道人們對風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學過程

1、辯論會。關於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是一個值得學生爭論的問題。至於標準答案,似乎沒有,也不用給出。關鍵是在爭論過程中瞭解有關風的現象,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培養學生能思善辯的能力。

辯論會前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師首先提出目標,再將同學們按意見的不同分成兩組,可以組間辯論,也可以組內辯論。然後是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要儘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論點的事實與證據,將圖片、圖表、文字等論據整理、分類,便於辯論時呈示。有可能性的話,要事先揣摩對方的論點,論據,有針對性地準備應對材料,這一點,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辯論強調以事實與證據取勝,而不是起鬨、辱罵等不良行爲,教師要提醒學生尊重對手,尊重事實,營造積極、健康的氣氛。

辯論會後教師做一小結,從一分爲二的角度,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自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在辯論會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思考第20—21頁的資料,進一步深化對風的認識,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實現途徑,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2、拓展活動:“龍捲風”。通過一個小實驗,體驗龍捲風的巨大破壞力,激發同學們研究自然的興趣。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2

新的學期開始了,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爲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着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信息與通信”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2、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3、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性能可以分爲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

4、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及奮鬥目標

15、製作小磁針 2課時

16、磁的應用 2課時

(六)、信息與通信5課時

17、傳遞信息 2課時

18、通信的發展 1課時

19、暢想通信 2課時

九、教學進度表: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準備:

1.自己收集的各種紙樣品,一些紙製品。

2.剪刀、膠水。

3.教師準備牛皮紙、複寫紙、蠟光紙等,每人1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紙

1.學生介紹自己收集到的各種紙樣,說說它們的用途。

2.小組內交流各種紙樣,允許相互交換。

3.教師補充介紹幾種特別的紙。

二、體會牛皮紙和複寫紙的特性

1.每人發一張牛皮紙,觀察它的特性。

2.牛皮紙和普通白紙比較,哪個方面特別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較牛皮紙和白紙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紙製作一個信封。

5.每人發一張複寫紙,按照教師的要求,使用體會複寫紙的作用。

6.觀察複寫紙的特點,找出複寫紙能夠複寫的原因。

三、觀察幾種特別的紙

1.說說你認爲哪種紙是特別的紙?爲什麼?

2.觀察人民幣、瓦楞紙、蠟光紙、植絨紙等。

3.用蠟光紙製作一個紙玩具。

第二課時

一、研究紙的吸水性

1.紙的吸水性能有什麼不同?怎麼比較?

2.討論書本上的方法有什麼不公平的地方。

3.想辦法你能找到一種更公平的方法嗎?引導用同樣大小的紙,同時浸入水中進行觀察。

4.學生動手操作,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二、研究紙的拉伸性能

1.討論:怎樣才能看出紙的拉伸程度?

2.引導學生首先要測量原來的長和寬,再測量拉伸之後的長和寬,兩個數據進行比較。

3.學生動手操作,記錄數據。彙報。

三、研究紙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組討論,怎樣的實驗才顯得更公平。

2.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全班交流,指出缺點,改進計劃。

3.按照改進的計劃實驗,記錄,彙報。

四、討論公平問題

1.剛纔的三個實驗都要求公平,這樣有什麼好處?

2.如果要研究各種書寫紙的性能,你打算怎樣研究?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4

教材開發:

課題出自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出來的現象,瞭解固體的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同時嘗試如何將水中的固體和水分離。着眼學生的興趣點和思維發展的慣性,我對教材作了調整,讓學生髮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通過一些特殊的有結構性的材料的實驗,讓學生髮現:固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固體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必要時,不迴避“水多溶解的固體多” 。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2)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3)讓學生髮現:固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固體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水多溶解的固體多 ;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2)知道固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體驗改變的過程;固體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住;

(2)整理數據,細緻觀察會得到有價值的發現。

教學準備:

一類材料:石子、彈珠、玻璃、幹木塊、泡沫、白糖、沙 筷子 乒乓球

二類材料:花生 保險絲 西紅柿、桔子、粉筆、注射器、辣椒、雞蛋(有生有熟)食鹽

工具材料:盆8個、水槽1個、燒杯

教學過程:

一、認識一下這些物體(一類材料),如果把它們放入水裏,會―――?

板書:

如果把固體放入水中 浮

溶解

演示:學生猜,教師演示。

預測:把這些物體(二類材料)放到水裏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1、介紹材料

2、猜測,填表

3、實驗驗證

4、彙報交流。

教師板書沒有爭議的固體,把有爭議的挑出來。

抓住特殊材料粉筆,什麼時候浮,什麼時候沉?

抓住注射器沉浮現象引起的爭議,引導學生髮現“物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二、拓深:嘗試改變物體的沉浮現象

(a)物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還有哪些物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先說說)

(b)選1-2種物體試試,(如:改變辣椒、桔子、西紅柿、雞蛋等沉浮現象)

(c)彙報,交流方法。

必要時小結:原來物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沉的固體,吃一些空氣,個頭變大,可以浮;浮的固體,吃一些水後,身體變重,就沉下去了。

三、探究固體溶解多少的祕密

1、師巡視,發現有的組食鹽“沒溶解”(飽和了)。問:你們組的食鹽怎麼沒溶解?

2、找原因。爲什麼別組的白糖全被水“吃”完了?是不是你們的方法有問題。

分析原因:(1)杯子有大小,(杯子小它就不溶解嗎?)(2)發現一個杯水多,一個杯水少。

3、學生派代表上臺實驗。

4、小結:引出“溶解是有限度的,水多溶解的白糖多” 。

5、如果把味精放到水裏,是否也是水多溶解的多呢?稍做思考,課後完成。

(3-4步根據教學時間調整爲設疑。)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對塑料進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優點和缺點。

3、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給社會帶來好處,同時也會給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環境造成危害。

【教學重點】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教學難點】體會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學準備】各種塑料製品及木製品、紙製品、紡織製品、金屬製品、玻璃製品、陶瓷製品、搪瓷製品、老化的塑料製品、打火機。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師:前幾課,我們通過觀察、實驗認識了紙、紡織材料、金屬等材料,知道了直接來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種成分改變性質,這種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請大家猜一猜這些圖片上的物體是什麼材料製成的呢?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近20年來蓬勃發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書課題)

(二)認識塑料的優點

1、師:誰能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彙報)

2、師:那麼,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師展示實物或播放課件)以前人們吃飯用的碗、盤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臉盆、喝水的缸子、水壺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頭做的;裝茶具、水果的盤子都是玻璃做的;飯盒、水桶都是金屬做的;而藥品則大都是用紙或玻璃瓶包裝的;爸爸媽媽買菜用籃子,裝東西用布袋子。

3、現在爲什麼要用塑料製品代替呢?塑料製品究竟有什麼好處呢?(生彙報)

4、師: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分別比一比。今天老師準備了七種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製品、紙製品、紡織製品、金屬製品、玻璃製品、陶瓷製品、搪瓷製品來幫助大家進行比較,聽好要求:請各組將塑料製品與老師提供的某種製品進行比較,找出塑料有哪些優點。各組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比較,看哪組發現塑料的優點最多!(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5、師:彙報時先說你們組用哪種材料與塑料比較,再說發現塑料有哪些優點。

6、學生按組彙報。教師板書:隔熱、輕便、耐磨、牢固、不導電、漂亮……

7、師:同學們找到塑料這麼多優點,真不簡單!其實塑料還有兩個優點:一是可塑,加熱時可以變成各種形狀,幹後形狀固定,能塑造幾乎所有的形狀;二是成本低,加工方便。

8、師小結:正是塑料有這麼多優點,所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有限的天然材料和一些傳統材料。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製造塑料的技術和工藝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可以按照需要,生產各種各樣的塑料。有的可以像棉花一樣潔白,像玻璃一樣透明,像海綿一樣輕軟;有的可以像陶瓷一樣絕緣,像鋼材一樣結實,像石棉一樣隔熱;還有的可以像金子一樣防鏽。現在食品的包裝、水泥沙子等建築材料的包裝、農村的塑料大棚、醫院的器械、汽車的零部件、家用電器的外殼、輸水管道、航空航天等所有領域都有塑料的身影。

(三)認識塑料的缺點

1、師:但是,人們在廣泛使用塑料製品時,也發現了塑料的一些缺點,你們知道塑料有哪些缺點嗎?

2、師:(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個小凳子和盆與新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塑料在溫度變化和紫外線照射的情況下,會變硬、開裂,這種現象叫老化。

3、師:如果把塑料加熱會怎樣呢?(演示實驗:打火機加熱牙刷柄,學生觀察牙刷柄的燃燒和變形)(教師板書:塑料加熱易變形、易燃燒。)

4、師:塑料是人類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最頭疼的物質。因爲它的最大缺點是埋在土裏,100年不腐爛,也就是說它——不易分解(教師板書)。這個缺點會造成什麼危害呢?(散落的廢塑料製品不僅影響城市、風景區的整體美,而且,廢塑料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填埋廢塑料又會佔用大量土地;還有漂浮在水中的塑料會造成水泵抽空和堵塞,給水電站造成巨大損失。另外拋棄的廢塑料製品,被動物當做食物吞入會導致死亡。)

5、小結:塑料就像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一樣,既有許多的優點,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點,看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既可以給社會帶來好處,也會給人類帶來壞處。

不過,科研人員一直在攻克塑料不易分解的難題,現在已發明了可以分解的塑料,用它製成餐盒(出示實物)、藥瓶等;美國還發明瞭把廢塑料製成衣料和服裝的技術;芬蘭用廢塑料建造房子,還有的國家把廢塑料加工成燃油等。

(四)瞭解生活中不懂科學的現象,學習識別塑料袋的方法

1、師:同學們,隨着城市生活的快節奏、高效率,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演示:早市買油條、熱豆漿裝在超薄塑料袋中;農貿市場買魚、肉、蔬菜、水果裝在紅、黃、藍、黑的塑料袋裏;到快餐店或街頭吃飯,碗、盤上套着塑料袋)這樣做合適嗎?爲什麼?(生交流)

2、師:是的,這些做法並不合適。當塑料遇到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時,本身會釋放有毒物質,使食物變質;包裝魚、肉、蔬菜、水果的彩色塑料袋,絕大多數是利用廢舊塑料、工業廢棄物和醫院丟棄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再生塑料製品,它們沒有經過消毒處理。這些再生塑料含有許多病菌和致癌物,用這種塑料製品包裝熟食,會引起噁心、嘔吐、拉肚子等現象,甚至得癌症。

3、師:之所以會出現這些錯誤的做法都是不懂科學造成的。油炸食品、熱豆漿裝在超薄塑料袋中,是塑料袋使用方法不當;魚、肉、蔬菜、水果裝在彩色塑料袋裝裏,是塑料袋選用不當。現在人們普遍重視食品衛生,卻忽視了食品包裝的衛生,食物的二次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相當大的。

4、師:現在市面上使用的塑料袋分有毒和無毒兩種。你知道區分的方法嗎?(生交流)今天老師教你們幾招。

一看:無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無色透明,有毒的塑料袋顏色混濁或呈淡黃色。

二摸:無毒的塑料袋有柔韌性,手摸時有潤滑感,表面似有蠟;有毒的塑料袋手感發黏。

三聽:無毒的塑料袋用力抖動時,發出清脆聲;有毒的塑料袋抖動時,聲音悶澀。

四壓:無毒塑料袋按入水底會上浮,有毒塑料袋下沉。

五燒:無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藍色,上端黃,燃燒時像蠟燭淚一樣滴落,有石蠟味,冒的煙少;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燒,離火即熄,火焰呈黃色,軟化能拉絲,發出刺激性氣味。

5、學生活動:鑑別本組的塑料袋是否有毒。

(五)總結及佈置作業

1、師:這節課,我們大家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方法認識了塑料,能談談你的收穫嗎?

2、作業:尋找自己家裏不正確使用塑料袋的事例,立即改正。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這話告訴我們小學科學課程的定位是科學啓蒙,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本課教學正是朝着這一方向努力的,並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學生爲主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探究活動中,自己主動設計方案,開展調查和實驗,並進行表達與交流。

2、以探究爲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從而較好的達到了既學會知識與技能,又培養智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3、以需要爲主線——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學校運動會出發,選擇小學生喜歡的、能動手做的、有興趣參與的內容,調動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探究需要。當然,本堂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探究的內容比較粗淺,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探究;探究過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樣才能達到最優化,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