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利用感官來初步感知空氣的性質。

2、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着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傾聽、願意合作、科學交流的實驗常規和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着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水槽、礦泉水瓶、方便袋、粉筆、海綿、玻璃杯、紙、氣球、硬紙板、乒乓球、肥皂水、紙筒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談話: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小謎語,請大家來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着,動物植物都需要”

2、你們知道空氣在哪裏嗎?(板書課題:空氣在哪裏) 就讓我們先來一起找一找吧!

二、尋找空氣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方便袋、硬紙板、書、飲料瓶、粉筆……誰能利用身邊的東西幫老師找到空氣呢?

2、學生藉助各種媒介尋找空氣

3、巡視。幫助學生實驗。

4、交流反饋,總結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感知空氣的真實存在。

5、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 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到底在哪裏。

同學們真聰明,利用各種方法找到了空氣,那誰能說一下空氣到底在哪裏呢?(板書:到處有)

三、認識空氣

1、觀察認識空氣的特點

談話:通過剛纔的實驗,同學們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有空氣,那麼同學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眼前的空氣,有什麼樣的特點?(跟水的特點比較)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2、認識什麼是氣體、感受空氣會流動,流動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體、液體比較

談話:我們知道,像木塊、橡皮這樣不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固體,像水、牛奶這樣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液體,那氣體會流動嗎?

(2)香水實驗,認識氣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動

老師灑一下香水,問學生:同學們聞到了什麼?剛纔我們聞到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現在怎麼有的香水的氣味?我只灑在這兒,那兒的同學怎麼聞到了?(板書:會流動)其他同學聞到了嗎?你覺得空氣流動的方向是怎樣的?(板書:四面八方)

(3)教師小結,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做氣體,而空氣就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它會流動、而且流動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氣佔據空間

談話:同學們覺得空氣佔據空間嗎?

實驗一:

1、出示裝紙的杯子:杯子裏有什麼?(紙、空氣)把杯子倒過來,現在杯子裏有什麼?(紙、空氣)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紙可能會怎樣?如果溼了說明了什麼,如果不溼又說明了什麼?

2、學生實驗(強調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傾斜)

3、學生彙報(紙沒溼是因爲空氣佔據的空間)

4、如果把杯子傾斜,你會發現什麼?

實驗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問學生:如果老師,往下摁水杯,乒乓球會原地不動,還是也被摁了下去?爲什麼?

2、老師演示實驗

3、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三:

1、談話:同學們喜歡吹泡泡嗎? 誰能不吹就製造出泡泡來呢?

2、學生實驗並說出理由

四、談收穫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五、拓展

關於空氣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我們四周到處有空氣,那月球上有空氣嗎?水裏有空氣嗎?空氣有重量嗎?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在課下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習更多關於空氣的知識。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生有能夠相互溝通,小組協作能力。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手實踐能力。

2、通過自己動手造一張紙,親身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養成了節約用紙的習慣。

3、學生了解古代與現代造紙工藝,產生對祖國璀璨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棉布、毛巾(或舊報紙),每組1份。學生查找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的資料。

小組合作人員:每組6~8人。組長1名,負責領導組員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性研究。

副組長1名,負責本小組紀律。

教學過程:

一、整個教學過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紙工藝(學生以小組彙報交流的形式進行交流)。

學生通過課前查閱有關資料,瞭解到古代的造紙過程,可以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資料共享,同時每組派出一個組員到講臺前,閱讀他們小組收集到的資料,全班進行資料共享。

2、授課。

資料共享完成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

同學們,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製造紙的,那麼,我們能不能試着自己也來製造一張紙呢?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學生通過對比古代造紙工藝(或現代造紙工藝),可能會聯想到自己造紙的過程。(給學生一定的想像空間)

教師給予一定評價。

引入書上的造紙過程,教師進行簡單的步驟講解,學生自己動手“造紙”,教師巡迴指導。

實驗完畢後,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造的紙怎麼樣了,能不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組造的“紙”很糟糕,不能揭下來。

小組交流討論彙報,各小組組長向全班彙報製造“紙”的過程。(自己認爲最成功的地方,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組互相交流,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自己滿意的“紙”(薄、厚、均勻的紙)。

教師提出節約用紙的倡議。

(建議:造一張紙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在造紙的過程中體驗紙的來之不易,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就要圍繞這個目標進行開展。教師在教學的引入中要讓學生交流造紙的材料,再引領學生親身經歷製造紙的探究活動中。教師的設計意圖要明確。)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化的造紙廠也這樣造“紙”嗎?引入現代造紙廠的資料(或作爲一項課外作業,學生自己查找資料)。

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追蹤記錄

收集保存學生的作品:製作的“紙”。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1頁至5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會描述“水的形狀”,它與固體的形狀相比有着本質的區別。

2、讓學生在玩水的活動中認識能流動是水的基本性質。

3、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總結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認識怎麼樣的物體叫液體。

4、引導學生認識水平面,討論水平面的運用。

5、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學會與人合作交流,通過互評達到反思學習的目的。

教學重點

1、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會描述“水的形狀”,它與固體的形狀相比有着本質的區別。

2、讓學生在玩水的活動中認識能流動是水的基本性質。

3、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總結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認識怎麼樣的物體叫液體。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認識水平面,討論水平面的運用。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各種形狀的能裝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水槽(裝有水)。演示實驗材料:木塊(立方體)、玻璃(圓柱體)球、啞鈴;五個杯子,裏面分別裝有蒸餾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顆小球。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複習回顧

1、實物投影出示五個杯子提問:同學們,你能判斷一下,這五個杯子裏哪個裝的是水?

1、出講臺判斷,說出原因。

鞏固原有的知識,爲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

二、提出問題,

引入學習新知識

1、 實物投影分別出示木塊(立方體)、玻璃(圓柱體)、球、啞鈴,提問:這是什麼?它是什麼形狀?

2、 實物投影出示剛纔學生判斷正確的一杯水,問:這是什麼?

3、 問:你能猜一猜,水是什麼形狀的?

1、 一一回答。

2、 集體回答。

3、 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說出看法和根據。

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三、探究新知識

(一)認識水的形狀

1、 談話:到底哪一種說法對呢?我們光聽別人說而不親自動手去試一試,行嗎?

2、 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3、 指導學生實驗。

4、 談話:通過這個實驗,你們發現了什麼?

5、 總結:你們的發現真了不起!不錯,水在不同的容器裏有不同的形狀。水在自然界裏的形狀是怎樣的呢?(課件出示影片)

6、 提問:水在自然界裏的形狀是怎樣的呢?

1、 集體回答。

2、 閱讀要求。

3、 按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

4、 各小組代表把實驗報告投影出示,彙報實驗現象和結論。(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小組互評)

5、 觀看。

6、 描述。

1、 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水的形狀。

2、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學會與人合作交流,通過互評達到反思學習的目的。

3、 通過讓學生觀看自然界裏的水的影片,讓學生在感受水的壯觀的同時,體會到水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

(二)發現水的流動性

1、 談話:水還有哪些特性?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好嗎?怎樣玩?(課件出示操作圖)

2、 與學生一起做實驗:

(1)讓水從杯子裏流到水槽裏,

(2)用雙手撥動水槽裏的水。

3、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4、演示實驗:小球從杯子裏落到水槽裏。

5、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6、提問:你認爲這兩個實驗有什麼不一樣?

7、 談話:同學們,你能告訴你的同學,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

8、 提問:誰能大聲地告訴我們,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

1、集體回答,觀看操作圖。

2、與教師一起做這個實驗。

3、回答。

4、仔細觀察。

5、回答。

6、回答。

7、 交流。

8、 回答。

1、 讓學生在“玩水”中發現水的流動性。

2、教師通過與學生一起“玩”,使學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課堂上玩得更開心,發現更多。

3、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總結水是一種什麼樣的物體,認識怎麼樣的物體叫液體。

(三)認識水平面

1、指導學生觀察同一瓶裏的水的水面。

2、讓學生談談發現。

3、指導學生觀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讓學生談談發現。

1、小組討論,觀察。

2、談發現。

3、小組討論,觀察。

4、談發現。

1、 使學生在觀察中認識水平面。

2、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四、思維拓展

1、 把一張凳子放上講臺,問: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檢測這張凳子是否放平?小組討論。

2、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回答。

2、回答。

1、 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2、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研究水。

五、板書設計

一杯水的觀察(二)

1、認識水的形狀

2、發現水的流動性

3、認識水平面

六、教學設計的評價(自評)

這個教學設計,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在教學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教學過程中的演示實驗:小球從杯子裏落到水槽裏是教材裏沒有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這一環節,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到水與石頭不一樣,水會流動。同樣地,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教材裏的討論“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檢測桌子是否放平”改爲“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檢測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兩個:

一是便於操作(把凳子放上講臺),

二是讓學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討論。

(2)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爲中心和全體參與。

(3)關注體驗性教學,讓學生在玩水中發現水的流動性。

(4)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習。

(5)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學習。

(6)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4

課題分析:

這是學生接觸《科學》課的第一節課,在此之前我們的學生對科學觀察沒有概念。本節課是要讓學生記錄一次學習科學觀察的經歷。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對靜止的大樹,當學生觀察這張圖片,他們所能說出的內容是極其有限的。然後在一棵真正的大樹前他們所看到遠遠要比書本上看圖片要多的多。運用感知和科學方法對大樹進行觀察,讓學生經歷一次科學觀察,體驗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

標題主要活動內容活動計劃我看到了什麼什麼是觀察觀察圖片,組織討論我想觀察什麼明確觀察目的,爲討論作準備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大樹下進行觀察

教學要求:

初步瞭解什麼是觀察,我們要觀察什麼?經歷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

想辦法進行觀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認真進行觀察;

能夠運用感知和科學方法對大樹進行觀察,獲取一些關於樹的知識,並且對自己的科學觀察活動進行記錄。

教學準備:

學生觀察用:記錄本、放大鏡等簡單的觀察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開始上《科學》課了。

科學書看過了嗎?

上面都有些什麼內容,請大家翻到第一頁,書上的大樹看過了嗎?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麼?

從書上這幅大樹的照片裏,我看到了什麼?

自己邊看邊數,數數在這張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內容?

把你看到的內容與小組成員相互說說。

現在來說說你們小組看到了哪些內容,我們大家幫他們數數。(學生上臺說,教師記錄。)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樹前看到什麼?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樹前我們看到過什麼?(學生說老師記錄)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

肯定!爲什麼這麼肯定?

出示課件。

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着這樣的目的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估計我們現在去觀察一棵大樹,你能觀察到的哪些內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樹前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如果現在我們來到一棵真正的大樹前,你想觀察關於大樹的什麼內容?

在一棵大樹前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小組可以討論一下。

在一棵大樹前我們看,我們聞,我們聽,我們摸,我們還能……(出示課件)

五、來到一棵真正的大樹下進行觀察。

我們已經有自己想觀察的內容,現在想不想到大樹前去觀察?

我們現在就到操場上去觀察大樹,要愛護花草樹木。

全班去觀察大樹。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要點

瞭解測量風的儀器。

教學目標

1、體驗長期測量的意義及成功測量帶來的快樂。

2、知道有關風的基本概念,能用測量儀器測量風的風向和風力。

3、會製作測量儀器,並適當進行改進。

教學過程

1、交流記錄結果,上節課佈置了一項課後活動,記錄一週的“風的'預報”,小組間互相交流一週來的記錄,針對記錄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性解釋的訓練,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做假設性解釋的問題,讓同學做出合理的解釋。再一次提醒學生,解釋是要有依據的。

3、閱讀第17頁“風力與風向”,看看室外的風,知道有關風的簡單知識,認識常用測量儀器及使用方法。驗證部分假設性解釋。

設計與製作,測量風的儀器是多種多樣的,複雜的自動化、電子化的專業儀器、簡單的如紙風車、紅領巾等,均可以用來測量風力和風向。

這個環節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作爲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實用、經濟、美觀、操作簡單、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級的學生,在設計時能夠做到實用、材料易得這兩點就已經足夠了。

首先讓同學們思考儀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畫出草圖,小組內分工,準備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了。

儘量讓同學們自己設計製作方案,蒐集製作材料,學生的作品會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原理,並且實用,就值得肯定。

4、製作測風儀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於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儀器製作完成後,用它來實地測量,檢查設計與製作水平。之後與氣象臺公佈的數據進行對比,依照差異,思考自制儀器的缺陷,並進行改進。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

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知道,愛提問。

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

感受並體驗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着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並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儘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蹟爲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裏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溼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裏的小草靠什麼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後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爲什麼用布包着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爲什麼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爲它不知道自己是飢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製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遊戲。摺好飛機後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

例如:什麼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麼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麼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7

活動目的

1.過實踐活動研究使物體立的道理,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科學、用科學。

2.簡單的紙條紙片,通過玩中學、想中學、做中學、用中學,在小玩意兒裏體現出大科學。

3.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思想情感。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

1.掛圖、紙條、各種材料的紙。

2.麻繩、筷子、紙板、瓶子、凳子。

學生準備:

剪子、膠水、膠條。

活動過程

活動意圖

教師支架

學生任務

使用素材

預估時間

以卡通掛圖引課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看掛圖產生疑問。

2分鐘

讓學生使麻繩、筷子、紙板、瓶子立起來,目的是讓學生從活動發現問題。

巡視各組聽他們在組內的發言,對有困難的組給予啓發。

學生四人一組,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驗,並討論四種物體立不起來的原因,體現生生互動。

麻繩、筷子、紙板、瓶子。

3分鐘

學生彙報組內發現的問題,並說說其原因。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並用語言引出下一步的活動。

學生彙報組內發現的問題及討論的結果。

3分鐘

學生分組活動,想辦法讓紙立起來。目的是使學生自己實驗解決問題。

巡視各組,對有創意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

學生動手運用各種方法讓紙立起來,並將其粘在一張大紙上。

膠水、膠條、剪刀。

5分鐘

學生分組討論製作什麼支架,他們是怎樣構思的,以及組內怎樣分工製作。

傾聽學生的想法,並給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勵

分組討論製作什麼紙支架,並說說他們是怎樣構思,以及組內怎樣分工。

5分鐘

學生以組爲單位制作紙結構比賽,要求使紙結構又高又牢固。目的使學生積極地活動起來,並從活動中發現使紙結構牢固的方法。

下到各組巡視,給予適當地指導。

學生運用各種紙材料以組爲單位制作紙支架。

紙、膠水、剪刀、線。

10分鐘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其優勢。目的使學生間互相補充知識。

傾聽,給予評價。

各組展示作品,並介紹其優勢。

5分鐘

以一結構爲例,讓學生幫助解決歪斜傾倒的問題,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結構立的牢固的方法。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並根據學生提出的辦法進行改進。

提出解決結構歪斜傾倒的方法,並改進自己的作品。

紙結構。

5分鐘

學生和教師共同立起一個又高、又大、又牢固的紙結構。目的激發學生回家繼續研究的興趣。

和學生共同完成紙結構。

幫助完成紙結構。

紙結構的半成品。

3分鐘

總結

學生共同欣賞活動成果。

總結活動情況

欣賞活動成果。

學生作品。

2分鐘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8

認識:

1、對於第三單元的“知識樹”來說,本單元“電的本領”的最終歸宿就是“如何安全用電”,如何運用的前提是對電的本領的瞭解。

2、着眼點是“安全”(危害、如何保證安全)落腳點是“用”是“生活”(怎麼做纔是安全用電)

目標:1、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2、會查閱資料及其它信息資源,蒐集和整理安全用電的相關資料。

3、培養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要點:

1、瞭解安全用電常識。

2、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準備:

1、蒐集和整理有關安全用電方面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可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準備,一則使材料更加充實,二則可以促使家長參與到本課的學習中來,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學生也可以根據教科書的提示自主蒐集。

2、教師也應準備一些與安全用電有關的資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電安全隱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流程:

查:資料,獲得電的危害及用電常識;議:所查到的資料;問:不明白的用電知識;釋:集體交流疑惑;拓:運用,記兒歌,做宣傳畫,到社區宣傳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星期天你們在家裏都幹什麼呢?

有一位同學叫小明,我們來看看他星期天都幹了些什麼?

出示投影;四幅圖(圖1小明在電線下放風箏,圖2小明在電線上晾衣服,圖3小明溼着手插插座,圖4小明自己亂接電線)

同學們討論:

1.小明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2.說一說電可以給人類帶來那些危害?

小組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討論,彙報交流。

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投影或放視頻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補充,由於人是導體,所以不正確地用電,會導致人觸電,輕者可以使人受傷或傷殘,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們要知道安全用電,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安全用電。板書:安全用電。

二、學習新課

1、談話:我們在生活中應怎樣安全用電呢?

2、教師提問:

(1)在擦燈泡時應注意什麼?(①關電源 ②用乾布擦)

(2)在拔插座時,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屬部分嗎?(不 能)

(3)遇到家用電器着火應怎麼辦?(①先切斷電源 。 ②在滅火.)

(4)電源開關外殼和電線絕緣有破損時,應怎麼辦?

(讓大人或電工修好,自己不能亂動。)

(5)用電淋浴器洗澡時,應注意什麼?(一定要切斷電源)

(6)雷雨天時,能否在樹下、電線杆下避雨。(不能,以防觸電。)

(7)發現家用電器損環,能否自己隨便拆卸。(不能,應找專業人員修理)

(8)人觸電以後,用什麼方法救助。(①用木棍。 ②關電源)

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討論。

提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電器說明書瞭解更多的知識。 學生彙報。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彙報,進行適當的補充。

談話:通過剛纔的交流,請大家討論,制定安全用電小常識。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

彙報,教師補充。

3、評價:

談話:在本節課,你感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對自己的設計和表現還滿意嗎?請把自己的評價填在 “星級評價表” 中。

學生填寫“星級評價表”。

4、拓展:請同學們課下做個安全用電宣傳員吧!把你所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和鄰居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聽或者設計一張宣傳畫,貼到小區的壁報欄裏。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9

《水》是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課,主要有三個活動環節的內容,一是通過學生間交流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結合觀察視頻,能用網狀圖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用途、與生物的關係、基本特點等;二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辨別水和其他物質;三是給物質分類,讓學生掌握物質分爲固態、液態、氣態。固體有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

【學生分析】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三年級的孩子們對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認識層面的,本課的教學探究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形成關於水的科學概念。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全面觀察,結合實驗探究活動,形成水的科學概念。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運用看、摸、搖、聽、聞等多種方法,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對水形成較全面的感性認識;引領學生通過“水在哪個袋中”、“給袋中的物體分類”這兩個環節的實驗探究,形成對水特性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爲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

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

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1、給每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1塊小石頭、1塊小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1張。

2、給每個小組準備:1瓶醋、1瓶牛奶、網狀圖記錄紙1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觀察:

上課前,我讓學生每人倒一杯自來水,觀察可以發現些什麼,同時比一比誰觀察最認真,誰收穫最多。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養成細緻觀察習慣。

二、檢查觀察情況,導入新課:

上課了,師生問好後檢查課前觀察一杯水的情況。

老師:同學們,剛纔我們對一杯水進行了認真觀察,現在請幾名同學彙報觀察收穫。

【設計意圖】趁熱打鐵,讓學生收穫成功的喜悅,爲本課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給力。

三、新課學習: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請同學們用簡潔、準確的語句或詞語將自己知道的關於水的知識記錄下來。

2、視屏觀看(課本配套視頻)四人小組成員相互交流,我們知道的水

3、合作填寫教材P.66.關於水的網狀圖。

4、小組彙報展示, 教師適時小結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水的用途、水與生物的關係、水的基本特點等。

【設計意圖】該環節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是讓學生對“水”已有認知的回顧、總結,也是對“水”進行描述的語言提煉;第二步視屏觀看,小組成員交流,爲學生相互進一步認知“水”提供了條件;第三步填寫網狀圖,是對第二步的進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師生互動,讓學生對水的存在形態、用途、與生物的關係、基本特點等有了更加詳盡的瞭解。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並提問: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我們怎樣將袋中的水和其他物體一一分辨出來?

2、學生分組實際操作,教師溫馨提示:運用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感知,纔會更加全面。

3、小組彙報交流:哪些物體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辨別的依據是什麼?哪些比較難辨別?難辨別的原因是什麼?

4、指導學生把那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爲什麼?

5、學生分小組實際操作。

6、小組彙報,教師適時評價後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本環節重在引領學生學會運用看、摸、搖、聽、聞等多感官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

(三)、給袋中的物體分類

1、引導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我們將袋中的物體都一一分辨出來後,將他們分類,如何分類呢?分類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2、彙報交流(注重分類理由)。

3、教師評價後歸納總結:給物體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

【設計意圖】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分類方法,理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只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標準不同,給物體分類的方法也不同。

四、課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哪些是氣體?

[設計意圖] :科學探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對固體、液體、氣體的理解更加深入,記憶更加深刻。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0

課題8:葉的蒸騰作用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知道葉有蒸騰作用。

2 、使學生了解葉的蒸騰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義。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葉的蒸騰現象、氣孔形態等。

教學重難點:

知道葉的蒸騰作用及意義。

在正確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想象出植物體內水分的排出過程。

教學準備:

1 、課前,找一盆植物,澆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這株植物的枝葉罩起來,把袋口紮緊,置於向陽處。

2、分組實驗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蠶豆、青菜、洋蔥、蘿蔔、天竺葵或馬鈴薯的葉片任選幾片;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碘酒。

3 、關於蒸騰作用的示意圖。

前置作業:

課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氣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體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的根,瞭解了根的作用。那麼植物的葉有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師板書:植物的葉(一)

二、學習新課

1 、指導學生認識“葉有蒸騰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發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兩幅掛圖或幻燈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樹林裏跑步。

②提問:人在沙漠中和在樹林裏,會有什麼不同的感覺呢?

③提問:爲什麼樹林裏的空氣比較溼潤,沙漠裏的空氣比較乾燥?

(2)指導學生觀察“植物能蒸騰水分”的實驗。

①出示課前準備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葉並將袋口用繩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實驗裝置。

②觀察:你們看,在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內壁上有什麼?

(學生觀察後回答:塑料袋內壁出現了許多小水珠。)

(3)啓發學生思考:這些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如果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氣凝結的,那麼這些水蒸氣是從哪裏來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體內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

學生討論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據人從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樣的小孔。

(4)指導學生觀察植物葉片上的氣孔的形態。

①演示:撕下一片蠶豆葉的下表皮,貼在載玻片上染色後,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除蠶豆葉外,還可用青菜、洋蔥、蘿蔔、天竺葵、馬鈴薯的葉,這些植物的葉片上很容易找到氣孔。)

②講述:課前,我在各組的顯微鏡上都裝好了像老師這臺顯微鏡上一樣的蠶豆葉的切片。下面,大家通過顯微鏡觀察:蠶豆葉面是什麼樣的?葉面上有什麼?

③分組觀察,觀察後彙報。

④出示“葉片下表皮氣孔”的掛圖或幻燈片。

⑤講述:在葉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兩邊是兩個半月形的。這些小孔叫做“氣孔”。

⑥觀察:對照掛圖上氣孔的形態,在顯微鏡下再觀察、辨認。

(5)指導學生認識“葉的蒸騰作用”的含義。

講解:通過推想,我們認爲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體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過實際觀察,我們在葉的表面確實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運到植物體內,有的被植物體自己用了,有的則在受熱的條件下變成水蒸氣飛散到體外去了。這些水蒸氣正是從葉表面的氣孔跑出去的。植物體內的水分受熱變成水蒸氣,從氣孔跑出去,騰飛到空中。葉的這種作用叫做蒸騰作用。(板書:葉有蒸騰作用)

2.指導學生認識葉的蒸騰作用的意義

(1)討論:“葉的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對自然界有什麼意義?

(2)出示葉的蒸騰作用示意掛圖或投影片,啓發學生對照圖思考。

(3)學生討論回答。

(4)教師講解。

葉蒸騰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於蒸發要吸熱,就像人出汗可以涼快一些,調節體溫一樣,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熱的夏季“涼快”一些,不被曬焦。

②由於蒸騰了水分,植物體內水分減少。這樣可以促進根不斷地吸收水分、養分。

③可以使空氣溼潤。

三、應用實踐

請同學們根據“葉的蒸騰作用示意圖”,自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

四、拓展研究

選擇下面問題中的1 — 2個問題,通過實驗進行研究:

1 、葉的蒸騰作用與光照時間長短是否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2 、葉的蒸騰作用與葉的數量多少是否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3 、葉的蒸騰快慢與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關係?有什麼關係?

總結提升:這節課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8、葉的蒸騰作用

水分和養分→根→葉的蒸騰作用(氣孔)→空氣中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1

課題7:植物的莖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莖運輸水分的作用;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緻的觀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過程中能大膽猜想,養成認真細緻、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願意合作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3.知道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2、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緻的觀察。

教學準備:

1、提前剪取帶葉的枝條,迅速放入滴過紅墨水的水中,並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觀察現象,做好觀察記錄。

2、準備生長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鏡、刀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探

根吸收來的水分是怎樣輸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12課、植物的莖。師隨機板書

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

討論:根吸收的水分怎樣到達植物的葉、花、果實?葉製造的養料怎樣到達植物體的其它部分供它們生長?

你認爲莖會有什麼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如果莖確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那麼水分和養料走的一條道路還是兩條路?

學生討論,彙報結果。

教師小結:根據以上討論我們知道莖可能具有運輸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將根吸收的水分運送到植物體內的各個部分。另一種管子將葉製造養料運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驗證我們的猜想

談話:如果自來水管斷了,水就會流出來,那麼切斷植物的莖,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在這顆植物上選擇一嫩枝,剪下。觀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麼?

討論:嫩枝截面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莖推放在紅水中,你觀察到有什麼現象發生?爲會麼葉子變紅?

討論:以上現象說明了什麼?(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過的莖、橫切、縱切、觀察。

提問:在莖的橫切面上看到了什麼?在莖的縱切面上又看到什麼?說明莖內有什麼?莖有什麼作用?

小結:以上實驗說明莖確實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在莖的內部確實有運輸水分的管子。

三、根據自己的研究,繪製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根據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製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組織全班交流。

自由活動:

葉製造的養料是通過什麼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分的?運輸養料的細管子在什麼部位?

教師出示資料卡,引導學生認識篩管,使學生知道莖裏還有一條運輸養料的管子,它在導管的外面。

教師小結並板書:在植物體內,莖擔負運輸作用。在莖內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運輸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種管子運輸的葉製造的養料。

四、實踐應用

在兩棵小樹間拴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撿鋼絲的樹皮上方會形成瘤狀突起,這是怎麼回事?(因爲植物的營養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的,如果破壞了樹皮,葉子製造的養料向下運輸的通道就被切斷了,養料通不過去便積存在破壞的樹皮處,形成瘤狀物。)

有的小朋友愛剝小樹皮,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五、拓展活動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莖葉,紮緊袋口,放在向陽處,過一段時間,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總結提升:這節課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7、植物的莖

導管:運輸水分(自下而上)

篩管:運輸養分(自上而下)

課後反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2

課題6:植物的根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根進行細緻的觀察,並能利用簡單器具做根吸水的對比實驗。

2、體驗到合作與交流的快樂;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按”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程序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彙報交流

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去觀察各種植物的根,你們觀察了嗎?有什麼發現?

並且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答自己的發現。(讓學生把他們的發現儘可能的都表達出來,教師適時引導)

二、設置疑問,大膽猜測

師:同學們課前觀察的真不錯,發現了這麼多根的祕密,可是,聽了同學們的彙報,老師有一個問題搞不懂了,同學們觀察了很多植物,它們都有根,植物爲什麼要長根呢?根對於植物有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9課:植物的根。教師隨機板書。

師出示在課文《高梁情》裏也看過對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鷹爪一樣,它們強有力地抓住土地,彷彿擒拿一個龐大的活物,等到暴風雨來臨時,高梁就能穩穩的站在土地上。

師:看來,植物的根確實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長在土地上。板書: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師:植物的根除了固定這個作用,還有其它作用嗎?它有沒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三、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活動一:引導學生設計“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的實驗

師:課前老師爲同學們準備了各種實驗用品,現在同學們各小組先討論一下,這個實驗該怎麼做,討論出一個最佳方案後,再進行實驗。(各小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膠頭滴管等。)

小組討論並實驗(教師巡迴指導,適時點拔。)

師:各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實驗方法。

小組找代表彙報。

師:爲什麼要用橡皮泥封起來?

(不封起來,筒內的水會蒸發,水也會減少。)

教師適當點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來。

2、也可用兩個量筒,一個量筒裏放植物,另一個量筒裏不放植物,讓它們的水面相平,然後看看一段時間後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這棵植物放在量筒裏,倒進一些水並在水面處作一記號,然後又滴上一層植物油,最後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來觀察水面的情況。)

短時間內還看不出水位的變化,那就先把你們的裝置放在向陽處,過一段時間再來看結果。

生把實驗裝置放在室內向陽處。(也可以放在室外,視情況而定。)

活動二:引導學生觀察根

師:課前同學們觀察了很多植物的根,發現了不少根的祕密,現在,我們藉助一些工具,再來更細緻的觀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誰還能發現根的其他祕密。

師介紹桌上的材料,提示學生作好觀察記錄。

生藉助工具對各種植物的根進行細緻的觀察。(教師巡迴指導)

彙報觀察結果

(發現不同植物的根形狀不一樣,但數量都很多。有的根還特別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絨毛。)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細緻地觀察了幾種植物的根,發現它們的根都很多,事實上,植物的根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在挖取植物時,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裏,那麼,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資料卡,師進行簡介。

師:這麼多的根對植物體有什麼意義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長在地上。

2、植物就會有很強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養分……

師: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養分呢?(生想起剛纔的實驗)去看看你們的實驗吧!

生彙報實驗結果:

實驗發現水位下降了一點兒,說明根確實能吸收水分。師進一步講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進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時,把溶解在水中的養分也吸收了。師並板書: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

師:通過剛纔的研究發現,植物的根對植物體來說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動

師:植物的根還有其他用途嗎?(投影:幾種植物的根:甜菜、蘿蔔、胡蘿蔔、地瓜、人蔘等)

誰能根據圖中植物的根,說一說它們的用途?(1、甜菜、蘿蔔、胡蘿蔔、地瓜都能吃。2、人蔘可以做藥材。3、地瓜能做澱粉。4、甜菜能加工糖。……)

總結提升:這節課你的收穫多不多呢?(在課本“我收穫”欄)

板書設計:

一、根的特點:直根(主根粗大)、鬚根(由不定根組成)、根毛

二、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3

課題五:植物的身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植物體(限於種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的。

2.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觀察、交流活動,讓學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的。

2、學生正確的分析、總結植物的組成部分。

教學準備:

課件、鳳仙花的掛圖、鳳仙花的分解圖片(自制)、可供學生閱讀有關植物的圖書(如:《十萬個爲什麼》)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今天我想請各位同學當個畫家,請給你在課前觀察的植物畫個像。(學生畫畫)

2、展示學生作品:

問:你畫的是什麼植物?你都畫出了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認爲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幾部分組成呢?今天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進行下面的研究活動。

師板書:8、植物的身體

二、學習新課

1、研究植物的組成

⑴講述: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棵植物圖片。(出示掛圖)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幾部分組成呢?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學生討論研究的方法:看圖、查閱資料、上網、問別人等等)

指出:你們可以自由結成研究小組,在講臺上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有關植物的書籍,你們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學生分組,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尋找答案。

⑶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彙報研究結果:

問:我這有一些鳳仙花各部分的圖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嗎?

(學生拼圖,進一步認識植物的組成)

⑷談話:剛纔我們觀察了鳳仙花,現在我請大家再來看幾幅圖。(用實物投影機出示課本插圖)

問:你知道這是什麼植物?請你們小組繼續研究這些植物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師引導學生繼續研究,通過分析其他植物的組成,進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

(5)小結: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構成了植物的“身體”。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師板書: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構成了植物的“身體”

(6)問: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這六部分組成的?你有辦法來解決這道題嗎?請你快速找出這道題的答案。(學生繼續分組查閱圖書資料,尋找答案。)

學生彙報答案。

講述:由此可見,在植物世界中,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的。有的植物沒有根、莖,或者不開花、不結果(如藻類植物海帶、紫菜、海白菜、裙帶菜等),所以在實際生活中要學會注意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

三、總結提升

通過我們今天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穫?你感覺自己表現如何?

板書設計:5、植物的身體

一、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已經知道的有30多萬種

二、植物的身體:

種子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苔蘚植物:只有莖和葉

蕨類植物:根、莖和葉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4

新的學期開始了,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特制定本學期科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於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主要圍繞“性質與功能”這一組統一概念,整合教學內容,進行單元和課題設計,全冊共有6個單元,19個課題。

“常見材料”是全冊書的引入單元,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材料、關心新材料。“聲”“光”“電”“磁”四個單元分別以兒童生活經驗爲線索,來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質。“聲”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探究能力。“光”單元引導學生認識有些物體能發光、有些物體能讓光線通過、光沿着直線傳播、光的傳播線路可以改變等性質,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和能力。“電”單元通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磁”單元通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討論到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信息與通信”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類傳遞信息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瞭解都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

2、能從科學的角度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聲、光、電、磁等現象,主動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願意與同學合作完成探究任務,能體能到討論與交流的好處;能體驗到大膽想像的樂趣;願意聽取其他同學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並願意進行改進。

3、能辨別製成常用物品的材料,並能舉例說明材料的用途與其性質有關;知道物體發聲和聲音傳播的簡單原理;瞭解光的傳播、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現象;知道材料按導電性能可以分爲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迴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和開關的功能;能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鐵間同極相斥、蒸發異極相吸的規律;能舉例說明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及科學技術發展對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

4、能舉例說出“新材料、聲、光、電、磁”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懂得節約用電的常識,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能舉例說出噪聲和強光對人類的危害;能理解電和磁的應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及奮鬥目標

15、製作小磁針 2課時

16、磁的應用 2課時

(六)、信息與通信5課時

17、傳遞信息 2課時

18、通信的發展 1課時

19、暢想通信 2課時

九、教學進度表:

三年級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要點:

初步嘗試猜想與假設,瞭解科學家猜想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與想象。

2、能說出自己猜想的依據,初步瞭解科學家猜想的有效途徑,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3、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和想象的思維能力,積極參與頭腦風暴活動。

教學過程

1、大膽猜想

同學們,在生活中充滿着神奇的科學奧祕,人們總喜歡問個爲什麼,併力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現在老師這有一些有趣的問題,你們想猜猜看嗎?(想)課件出示問題與畫面,學生猜想。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們把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提問題,另一組則對這些問題進行猜想。我們看一看哪一組做的最棒。(遊戲活動)

2、討論猜想的依據

在猜想與假設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問題起因的猜想,還是對問題結果的猜想,以及對過程的猜想,人們都是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說明和解釋。通過剛纔的猜想,同學們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並說一說你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3、閱讀科學家猜想的途徑

閱讀《海洋變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學家猜想的途徑以及自己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