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

【教材理解】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的科普兒童詩。全詩共十小節,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妙。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讀起來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讀下去,在讀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讀中走進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感悟詩歌語言文字運用之巧妙,感受祖國語言的獨特魅力;通過啓發學生思考“‘準是’還可以用哪個詞代替?仿照第二小節內容自己編寫第三小節”等問題加強對學生言語分析的訓練,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學情簡介】

本班學生具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朗讀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集體學習,也能夠進行自學活動,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讀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讀中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

2.通過朗讀詩歌,思考交流“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指導學生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向大家提個問題可以嗎?(可以)那誰來回答一下,我們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是通過什麼進行的?(語言)師:別以爲只有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不信嗎?

出示課件:看雲識天氣等一些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圖片,並配以解說。

2、師:這種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出示課件:課文題目,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二、走進文本,初讀正音。

1、教師範讀(出示課件)

師:老師相信這首小詩你們也一定讀的很棒,大家看自讀提示。a、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每個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B、同桌互讀正音。

2、課件出示生字詞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詞語寶寶想急於和大家見面,看看誰最先和它們交上朋友。

出示詞語。

a、同桌互讀文中的生詞。

b、先指讀,後開火車讀。教師重點指導“略、磷、顛”的字音。

c、板書多音字“撒”

3、檢查讀文情況:分小節讀詩歌,課件出示:

a、認真傾聽給予評價。

B、思考你從文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4、找生評價,同桌間試着用“大自然用___告訴我們___”的句式說一說自己讀懂的內容。

5、彙報交流:誰願意來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給大家聽一聽?

三、品讀文本,體會情感

好了,從同學的交流中老師看得出你們還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語言,剛剛誰讀懂了白雲這種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第二節

師: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讀給大家聽聽?

a、理解“準是”(一定)你發現過嗎?

b、課件出示(白雲高飄——晴天)

c、誰願意帶着對這種現象的肯定把這一節再讀給大家聽聽。

2、學習第三節

師: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着呢!你們快看(出示螞蟻搬家畫面),螞蟻搬家表示什麼?(快下雨了)

a、看着這幅畫面,你能仿照上一小節,試着說出第三小節的內容嗎?(找生說)

b、打開書,找生讀第三小節(評價:看來同學也可以成爲小詩人了)。

c、這節中那個詞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擬人(搬家)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

d、帶着肯定的語氣讀給同桌聽。

3、學習第四小節

出示蝌蚪遊動的畫面

a、你覺得水中的蝌蚪像什麼?

B、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找生讀)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好這一節呢?

D、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4、學習第五小節

師:大自然不僅把語言寫在了水裏,也留在了藍天。

a、出示大雁南飛畫面,師:你讀懂什麼?

b、看看他們像什麼?

c、仿照第四小節試說第五小節

d、生齊讀第五小節

5、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懂了什麼?

【板書設計

白雲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來到

大雁南飛——秋來到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

2、積累7個詞語。

3、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熟練地藉助拼音,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0個生字。

2、學習“大口框”,在描寫的過程中掌握四個生字。

教學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瞧,現在它就要告訴大家一個祕密。

2、誰會讀這個祕密?[出示第一小節]

3、原來大自然也有語言。[出示課題]

4、自: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

言:

1)你是怎樣認識這個字?

2)給它找朋友。

5、齊讀課題。

6、過渡:雖然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不會說話,但是許多現象告訴我們許多有趣的知識,你們聽。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範讀課文,說說你聽到了什麼?[音樂]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讀詞語,注意平翹舌音

2)區別字形並組詞(甩、準)

3)書空“圈”字,你知道這個字的部首嗎?

4)給“臨”擴詞

三、感情朗讀,進行背誦

1、課文中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2、第二節

1)會讀這句話的小朋友起立,齊讀。

2)“準是”什麼意思?

3)填空:[白雲飄得高高,_________,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4)背誦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五節

1)你能找到“往”的近義詞嗎?

2)一道道圈圈是什麼?(年輪)

3)“甩”的動作是怎樣的?(搖動、擺動)

4、“我問你答”的遊戲(教師引背)

四、第六小節

1、引讀

2、妙:怎樣記住它?“妙不可言”什麼意思?

粗:找好朋友

3、爲什麼說大自然的語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4、那麼只有怎麼做,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五、拓展、鞏固

1、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你們能不能也當小詩人,照着課文的樣子也來編一段小詩?

3、讀詞語開火車

4、書寫指導

板書設計:

11、大自然的語言

白雲螞蟻樹樁蝌蚪

教學反思

採用知識遷移的指導,有意識地將第二節講深講透,形成一個解讀的範例,然後引導學生參照範例的學習方法,閱讀、理解3—5小節同時提供給學生說話的句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減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讀來琅琅上口,很適合背誦,教師採用練習提示、教師引背、同桌問答的形式,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儘可能讓學生當堂背出。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3

【教學重點】

1、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2、明確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

啓發式、研討式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通過學習,初步瞭解了基本內容及全文的說明順序。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學習第一、第三部分知識。(一名學生複述基本內容、說明順序,多媒體顯示本課教學重點。)

二、齊讀前兩段,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特點

1、多媒體演示四季圖;

2、多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

⑴第一段描寫自然現象的順序是什麼?

⑵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⑶從前兩段看,本文說明的語言有何特點?請舉例說明。

⑷請選擇其中至少兩個詞語說一句話。

過渡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大自然豐富的物候現象,那麼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樣安排這些材料的?讓我們一起探究學習6~10段。

三、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順序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連接詞,並說明這些詞語的作用。

3、指出這幾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

5、作者安排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有何作用?

四、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佈置作業

1、學生自由朗讀;

2、多媒體顯示問題,小組研討、明確。

七、鞏固提高

邏輯順序包括哪些?(多媒體顯示)

八、拓展練習

排列語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佈置作業

1、收集至少三則農諺,並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想一想:怎樣給一個小學生介紹有關“透鏡”和“噪音”的知識,並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一篇說明文。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花香鳥語決定因素緯度的差異(首先)

草長鶯飛經度的差異(第二個)空間因素主

高下差異(第三個)

古今的差異(此外)時間因素次

【教後反思】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說明順序有較清的認識,但對於空間因素、時間因素、逆溫層的理解不明確,有關緯度、經度等地理知識的瞭解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