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冊《方程》的教學反思

《方程》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66-67頁,本節內容安排在第五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節課,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式與方程”範疇。縱觀整個單元,本課是“承前啓後”的一課,“承前”指的是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和《等量關係》的基礎上展開的,“啓後”是指爲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同時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認識方程,也是學生由算術思維邁向代數思維的新起點,無論是用字母表示數,還是尋找數量間的等量關係,對於小學生而言都是很抽象的,同時又是學生後面學習代數相關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年級數學下冊《方程》的教學反思

4月26日上午第3節課我在四(1)班進行了本課第一次試講,我認爲對學生認識什麼是方程得意義並不難,難的是讓孩子根據情境列方程。

1、這節課在找等量關係和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等量關係的環節上用了很長時間,直到認識完方程就已經將近30分鐘了,導致後面列方程的練習時間較短。我之前的思考是先在前面做足了鋪墊,這樣列方程就根據等量關係水到渠成了,但找等量關係是上節課的學習目標,又不能拖延太長時間。所以在第二次試課時在前面的'環節上縮短時間。但我的疑惑是對這節課或這樣的概念課怎樣安排時間最合理?課後題處理多少,一定要處理完麼?

2、課中孩子在回答等量關係和回答方程的之後,我接着問了“你是怎麼想的”這個問題,大概問了3個同學,記得同學的反應是不知道怎麼說,說不出來是問題不夠有指向?還是不需要再問了?不問又覺得讓孩子們說的少。

3、在這次試課中缺少兩點,我覺得孩子們列等量關係或是列方程的時候回答的都挺好,如果有了不同的答案或者錯誤的答案,抓住機會都會成爲課堂中的亮點。

4、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瞭解方程的意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還是讓孩子體會等式與方程的區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