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範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範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同時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爲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戶戶都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順勢抓住三個“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着,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於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麼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於其中,纔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啓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後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後所隱藏着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着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後重遊故地的感受,“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對課文的學習發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儘管課堂中我精心設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節,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爲還遠遠不夠。可以在課前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節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設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說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人既開眼界,又頗受教育。

本組課文的教學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根據這個目的我確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爲: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詞,理解“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品關鍵詞,領悟德國奇麗的景色和獨特的風情。

課堂上,我注重了以下三方面的訓練:

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比如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出示鮮花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還讓學生通過想詞來幫助理解,如:像這樣描寫花美的詞語還很多,你能說出幾個嗎?學生交流到:(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五彩繽紛、繁花似錦、鮮花怒放、千姿百態……)文中用“花團錦簇”寫出了花的形態美,用“奼紫嫣紅”則寫出花的色彩美。這樣既對詞語加深理解,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教學“莞爾一笑”時,先學生了解這個詞的來歷,再讓學生這樣笑笑。在教學“應接不暇”時,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應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過來。之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來理解詞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山陰道”時,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讓學生認識“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八字成語的意思及來歷,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暇”的書寫,採用字理教學,讓學生對“暇”有了直觀、形象地認識。“脊”的書寫是個難點,通過多媒體演示,範寫等方式,讓學生掌握規範的書寫方法。

二、注重了朗讀訓練的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時,我採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創設情境引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尤其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進行品讀時,使之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我緊扣第三自然段展開教學。當學生找出了重點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後,用課件出示這幾句話,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1)指名讀這些句子,看看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樣理解的?

(2)抓住的重點詞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陰道”讓學生品讀;

(3)學生彙報交流讀出的感受;

(4)讓學生邊欣賞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怎樣?

(5)創設情境引讀等等。這樣幾個來回,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逐漸到位,對異國風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讀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昇華,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

三、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通過讓學生在文中去盡情地體驗異國他鄉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奇麗景色,感受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並由衷地發出感嘆——德國人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思想,創造了多麼美麗的奇景!這是多麼奇特的.民族!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爲“我爲人人是奉獻美”和“人人爲我是收穫美”。再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學生思維活躍,積極發言。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更加和諧統一。

回顧整堂課,還有很多不滿意之處: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爲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爲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爲這些遺憾,才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在設計課時,我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一主線,讓學生形象認識德國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色。

一、整體感悟,抓住中心句層層展開

在教學中先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引發學生自主概括。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問題——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在引導學生學完這一部分後,讓學生找出德國人有哪些與衆不同的做法,讓季老先生髮出“多麼奇特的民族”這樣的感嘆。相機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二、展開合理想象

在教學中採用邊聽邊想象畫面的方法,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注意抓住了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摩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本節課主要的不足之處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沒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含義。在實際教學中也沒有把這一部分做爲教學重點內容,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國人與衆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導朗讀和評價做得還不夠到位。在一段課文的朗讀上只有兩三個同學朗讀和評價了,沒有讓更多的同學去朗讀,這也是時間沒掌握好,後來還多出了幾分鐘的直接原因。學生朗讀的水平是良莠不齊,應該多找一些同學去讀課文,讀出他們的感受,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