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1

本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語言樸實,讀起來卻讓人回味無窮。課文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爲我們闡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並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感受德國那道奇麗的景色,品味那一個奇特的民族,從而體悟那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崇高境界。

教學中,我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一句爲主線,層層深入,讓他們在優美樸素的文字中,獲得心靈的觸動,激發情感的共鳴。其次,扣詞體會。對描寫德國景色奇麗的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主要指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等進行體會,使學生在如沐春風中感受到德國小鎮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並通過多次朗讀、想象、欣賞、品味等感性體驗,倘佯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好畫面中。在教學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讀文字,想畫面。引導學生抓住“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放飛想象,讓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第二步,體會寫法;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這麼美麗的景色的,學生感悟到是見聞和想象相結合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妙,更是學習了表達的方法。第三步,美讀悟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昇華情感。

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講“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時,引導的不到位,導致學生沒能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因此孩子們在聯繫生活實際談身邊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時,孩子們說的都很少。我在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開課伊始,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學習德國奇麗的風景和奇特的風俗習慣奠定情感基調。

教學時,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爲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教學生學習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內容學寫讀書筆記的題目,以及向學生推薦季羨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發學生寫讀後感或課外閱讀季羨林的興趣。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感悟一個“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麗的花。”,讓學生逐步品味那裏的花美、人更美。然而當我再回過頭來看這篇課文時,發現這一次教學線路雖然也可以達到目標、突破難點,但似乎過於強調了人文性。編者把這篇課文安排在第七單元中,其目的是讓我們感受異國風情,品味他國的民俗民風,細細地讀一讀課文便會發現文本中就有值得我們去感受去品味又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相匹配的內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當我把教學主題定位在感受奇麗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時,我帶領着學生去異國他鄉盡情地暢遊在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國這個民族特有的風情,學生由衷地發出感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創造了多麼美麗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當我們拿到一篇語文課文時,切不可草草地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覺得中心是什麼就該是什麼,應該把此文放在一個單元中,細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顧到編者的設計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獨特體驗,如此才能夠把課上得深刻、豐厚。

細節操作講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麗”這一板塊中,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的:

1、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花美的語句,然後讀一讀。

2、抓住重點詞讓學生談感受。

3、出示圖片寫感悟。操作比較簡單,方法比較陳舊。

針對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設計中有了改進: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找出描寫景色奇麗的語句,並把它讀好。

2、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這段話,把它讀正確,讀流利,然後說說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景色奇麗。

3、你能抓住重點詞談談感受嗎?

4、把我們想象到的通過我們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5、隨機出示圖片,師配樂朗讀。

6、請把這奇麗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筆流淌下來吧!

出示練習:

此時此刻,我彷彿……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狀、顏色、芳香等。)

如此細化了的環節,不僅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麗的景色,更是有指導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級教師沈大安說過:有效教學的要求之一就是讓學生親歷過程。何爲“親歷”呢?讓是學生親自去讀一讀,親自去品一品,親自去感受一下,親自去體驗一番,才能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教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只有在學生的內心裏鋪墊起足夠的情感,才能厚積而薄發。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奇特的風情。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個讚歎句,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想象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風情,進而再理解“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有所收穫。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的特點: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

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1)抓關鍵詞句,通過理解、朗讀、資料補充和欣賞圖片,感受德國的奇麗的景色和奇特的風情。

(2)通過音樂渲染,想象畫面,小練筆,感受德國民族的“風情”。

(3)通過小組交流、感情朗讀,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聯繫上下文理解,藉助畫面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理解,補充成語來歷,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比理解,感受德國街道上景色的奇麗。

2、通過反覆誦讀,合作交流,在體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爲人人”和“人人爲我”的境界。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

1、“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是文章的主題,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夠很好的聯繫實際,舉一反三。

2、“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理解時過於表面化,表述不夠準確。

上完這節課,雖然很累,但是收穫很大,當然也有遺憾。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想,正因爲這些遺憾,才讓我在不斷的反思、探索、總結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教學課文第三節時,有一句描寫德國街景的句子,在這句句子中有“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這幾個詞的詞義要學生理解,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圖,讀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自己來解釋這些詞語。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詞義,如:找近義詞、用自己的話說說、查找字典等方法。

在解釋詞語的過程中,我認爲不應是要求學生背誦字典上的註釋條,而是在讀句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意思,注重引導學生個性化釋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聯繫完整的語境再讀句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讀的質量,而且讀中又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與感受。將理解詞語與指導朗讀,學習課文聯繫在一起,使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悟中讀”。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嘗試運用更多的方法讓學生來理解詞語,讓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課文2、3自然段和中心句“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展開教學。一節課下來,感覺教學還是比較緊湊,較好地完成了教學。

一、優美語句,激起學生情感。

對於文中“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句子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結合詞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和“應接不暇”來理解,再結合全句展開想象: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最後給學生播放了幾幅德國美麗景色的圖片,當街頭美麗的花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發出陣陣讚歎,情緒也充分調動起來,爲下面學習做好鋪墊。

二、善於點撥,開啓智慧。

在讓學生談了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句話的理解後,我提問學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現象?孩子們暢所欲言,從班級幹值日,到公交車上讓座,再到班級捐書圖書角,以及我們獻血、捐款等活動談得具體貼切。尤其到了談體會的時候,孩子們更是感觸深刻,結合自己談出真實地感受。我在心底裏暗暗佩服孩子們的靈動,不由地歎服:“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尋味啊!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要學會給孩子足夠大的平臺,把他們的潛力盡可能的挖掘出來。更好地激發起孩子們的求知慾望,予以適時恰當的點撥、引導,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課堂充滿活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7

在認真解讀了文本之後,我認爲這雖是一篇較爲短小的文章,內容也較淺顯易懂,只要抓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文章的主旨,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覆“光顧”教材的過程中,總覺得還少點什麼。“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其實這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想只要我們的孩子認真讀書,都能理解這句話。生活中孩子們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這一點,我相信孩子們也能舉出實例。但僅僅能舉出實例,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還不夠,還要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德國這個民族的這一種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永遠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與別人一起構成這樣那樣的關係。一個人總是經常爲別人做事,爲他人服務,別人也在經常爲這個人做事,爲這個人服務。在一個家庭裏是這樣,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你總是在某一方面,爲別人服務,而在許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別人爲你服務。由此,我首先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想象奇麗的景色,通過朗讀去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上升到理性的東西,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

事實上,當我講完這一課反思自己的得與失時,我覺得我的這一思路是正確的。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總的教學脈絡清晰,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從而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僅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在寫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的景象時,同學們發言都很精彩,這說明學生是在認真讀書了,這一點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8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爲主題,目的是爲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學習本組課文一是要讓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增長見識;二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要注意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語言;四是課外運用各種途徑儘可能多地蒐集資料,豐富對異域風情的感受。它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讚美之情。

首先,較爲合理利用課件及多媒體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與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學中靈活採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要注意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摸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各種方式讀課文,做到讀中有體驗,讀中有所悟,使學生在課堂上大有收穫。在具體操作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文辭優美,在教學中我設置情境,讓學生“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先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後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然後教師配音樂朗讀,隨後學生交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豐富課堂呈現的方式,依託資源,通過聲音、圖象、視頻等創設多媒體的情境,思維拓展,讓學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閱讀氣氛中再現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奇麗風景的欣賞和讚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

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對課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學失策導致學生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對課堂駕馭能力不強,對課堂生成未能及時抓住對重點句的挖掘膚淺,丟失了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主題昇華的好時機;對學生整體的關注還不夠,給他們的空間還太少......爲了課堂的完整性,沒有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爲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沒有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對而言,講完課後我的心情既輕鬆又沉重。這下可以長長的舒一口氣了,因爲終於將公開課講完了,等待真是漫長。同時,我也更深一步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勢,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畢竟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無數的學生。只有老師更進步,學生纔會更成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老師的高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廣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正因爲這些遺憾,才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精美雋永的短文。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學本組課文,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平時的學習習慣進行了教學設計,整體而言,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生成都是可圈可點的,教學設計合理,思路清晰,主線明晰,能夠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併爲此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品讀重點詞句,並結合一些優美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圖文結合理解文本,並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幹練、對學生的態度和藹、親切。

本次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現總結如下:

1.教師教態不夠自然,稍顯羞澀和拘謹,精神氣不足。

2.教師語言欠缺準確性,地方口音較重,前後鼻音區分不是很準確。

3.教師對課堂駕馭能力不強,對課堂生成未能及時抓住,丟失了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主題昇華的好時機。

這是我第一次在全校老師面前的展示,相對而言,講完課後我的心情既輕鬆又沉重。這下可以長長的舒一口氣了,因爲終於將特崗教師彙報課講完了,等待真是漫長。同時,我也更深一步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勢,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畢竟老師面對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無數的學生。只有老師更進步,學生纔會更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教學反思10

在教授本課時,我採用了錢夢龍先生的導讀教學法。回想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爲有如下特點: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教學方法富於啓發性。注重了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看到“自己的”與“別人的”這一組反義詞,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並對本文產生了好奇心。當利用課件學習完字詞,彙報了資料後,我又以檢測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本課的主要內容。彙報時我發現學生或過於羅嗦,或抓不住重點。我引導學生抓重點段落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它們連起來。這樣,我們把第2段的“德國人養花給別人看”與第3段的體現了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連在了一起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給同學們介紹說,這樣的方法就是抓主要段落概括法。

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語言精練,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讀起來讓人既開闊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