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

在歷史與地理的教學中,尤其是地理教學中,作爲一個“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學生的識認運用地圖能力較差,所以教師要加強這一方面的指導。

教學中我體會到教師的指導作用要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教師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師可以通過有層次的提問或提示引導學生步步深入,不斷提高學生的識認運用地圖的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培養學生識認運用地圖能力的關鍵。問題要仔細篩選,精心設計,與教材文字有機結合,有深度、廣度、難度,既要有知識的容量,又要有思維的力度。

另外,在歷史教學中深刻感受到識圖能力的培養要與教學需要相結合。對於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應結合地圖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據地圖的不同類型,在教學中有不同的側重。例如,疆域圖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勢圖最重要是從中判斷事態發展變化的進程,路線圖則特別重視歷史活動的軌跡,佈局圖更側重有關史實的空間分佈特點及其反映的時代特徵。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2

最近在初三的複習中,總感覺學生的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只是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回顧,沒有幾個學生會提出新的問題,恰巧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大意就是在學習宋元文化時,有一個學生髮現《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景色是秋天而不是春天,由此全班同學引發了一場爭辯的高潮。

通過那篇文章,給我的感受頗深:由一個學生對《清明上河圖》提出了一個疑問,教師隨機應變,就組織學生對此問題進行討論,在爭論中,學生們就自己的觀點紛紛發表了看法。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往往都是對於問題“求同”,而忽視了“求異”,如何去生動地展現學生的求異思維,去碰撞出“火花”,從而表現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進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學的關鍵就在於教師如何去爲學生的思維營造出一個寬廣的空間。另一方面,老師應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給學生營造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與交流的機會,或許纔會改變我們的課堂。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3

以問題導學、幫學促成效學生自主學習時,基本上是依託《同步與探究》,但是大部分學生僅僅是按照同步上的填空在課本上畫畫,對於知識點缺乏系統性的總結與整合。甚至有些學生不清楚知識點所考查的問題。於是本週我改變了策略,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我把知識點整合成問題呈獻給學生,同時要求所有同學必須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並加強“將”對“兵”的監督、幫扶作用,並要求展示時首先由C類學生展示。這樣學生以問題爲導向,向着目標進軍,徘徊在學生間我看到“將”對其“兵”詢問着解答情況,指點着做標記,依然記得王彥偉對孫清華說“鄭成功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這就是對鄭成功的評價,你在課本上畫下來,在一邊寫上評價二字。”指點的多麼到位,我甚是欣喜。這節課自主學習的時間長了些,以至於預設的任務沒完成。但是以問題導學、幫學讓我深深感到本節課的自主學習很有實效。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4

教師在上每節時,都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不同的情趣中,往往蘊含着不同的經驗教訓。前幾天,再一次歷史課中感覺非常愉悅,因爲平時上課不聽講、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自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讓這倆學生幫我拿來電腦,並對他們進行了表揚,他們臉上洋溢着自豪感,課堂上的表現也與以往大相徑庭了:聚精會神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悅中獲得新知。

所以,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鼓勵,這一寶貴的經驗被我收入行囊,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收效一定很大。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如果能始終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而過去歷史課教學中“以教代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將會成爲歷史。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比較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當然,在“探索”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只不過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權威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建議者、指導者,在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老師要注重啓發、引導,少一份指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特別是當學生表述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點觀點不一致時,千萬不能較易否定學生的話,否則,他“探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我們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環境、機會,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爲課堂的主人。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6

星期四上午第二節課,我們組聽了張玉梅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先通過西部開發的十二個省區,引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師並板書課題,這節課主要學習了第一個問題:高山、荒漠和綠洲,課堂上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將問題放到小組中去解決,充分發揮了小組的作用,同時注重與同步練習的使用,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教師還特別注重了對地圖的使用,將新疆的位置地形放到圖中去學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把新疆的地形特點“三山夾兩盆”畫到小黑板上,不僅培養了學生畫圖的能力,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新疆的地形特點,教學效果很好。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7

關注每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對學習的可持續要求上,讓學生永不間斷地保持對學習的“渴望”。課堂教學中永恆的資源就是學生自己,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知識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蘊藏着巨大的可開發與發展的潛能。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作爲教師,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發學生的不同潛能,爲不同潛能的學生創造一個發展的空間是教師的職責。我們的教育是讓更多的學生有所選擇,讓更多的學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沒有發展不了的學生,只有尚待發展的學生。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8

新版的歷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圖片、形象的地圖、精當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導入,在客觀上提供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素材。作爲教師,關鍵是如何運用。例如:《伐無道,誅暴秦》一課,可設問:“若天不下雨,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代歷史人物發問:“假如你是商鞅,你將如何實施變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參與教學,增強主體意識,渲染歷史情境。總之,問題要落在關鍵處,要在平淡中激起波瀾。在課堂上緊緊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氣氛,創造優美的教學情境:運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形象的板書,讓學生情緒上受到感染,易於同老師形成互動。這樣讓學生在歷史的空間中自由翱翔,學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關懷。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9

這一主題是中國歷史的開篇,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和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主要是通過近代以來的考古成就來窺見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而第3課《華夏之祖》,主要是從傳說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說,激發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關於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爲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爲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這一課選擇了較爲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0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處於和平時代的孩子簡直等同與卡通故事中的虛擬情節,過目就忘,與自己的生活並無關係。爲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從對伊拉克戰爭等新聞報道入手,展開了對戰爭話題的討論。如通過了解新聞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實況,你對戰爭有什麼認識?你怎樣看待“薩拉熱窩事件”? 針對那些地區性的衝突和矛盾,你覺得應該怎樣解決?學生髮言很踊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從學生每天都能瞭解到的新聞報道中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學習的就是身邊的歷史知識,體現了歷史學科與人類現實社會的密切聯繫,因爲它來自於現實生活,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不是僅把課本知識作爲理性的、科學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從科學世界迴歸到直觀、形象的生活世界。能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爲主動探求。當然就會有不錯的學習效果。我以後要盡力把這種方法堅持下去。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1

本週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爲“優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在黑板上時,我發現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這時,組長李永強心裏有些失落感,並向我抱怨道“潘珠峯不聽指揮,叫他複習他也不復習”。於是我對潘珠峯進行了說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

他點了點頭,下節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2

教學中,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因此,我認爲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

例如:講《中國歷史》第二冊第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二)”時,同學們說課文中的詩人多,不好記,我在課堂上除了講到有關內容引導學生看圖,加深印象外,還指導學生列表總結,教給學生可列爲“時代、詩人、主要特點、代表作或名句”等進行歸納,同學們經過列表填內容後,他們高興的說,這樣我們對初唐到晚唐的詩人有了一個完整的、有條有理的瞭解。另外,我還注重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官都參加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掌握學法,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分析能力。這些方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3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4

近日聽了若干節課,反思自己的課堂,在對學生的“放”與“收”的問題上有了新的感悟: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放”和“收”處理得是否恰當,可以說直接關係的這節課的成敗。有時放得太開,學生好似天馬行空,有時又放得不夠,學生只能說是鑽進了教師設計的套子裏。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問題,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只要教師在處理預設與生成問題上多一點靈氣,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會多一點生氣與活力。

這次講課比賽中,老師們大多采用活潑輕鬆的教風,設計學生表演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歷史史實,另一方面讓知識點得以落實。這個環節處理非常巧妙,代替了單純的說教,更具趣味性和能動性。

通過這次聽課活動,不僅讓我們欣賞了一堂堂精彩絕倫,別具風格的課,更讓我領悟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教師的成長需要磨礪,需要更新,更需要完善!

八年級歷史下冊聽課反思_歷史教學反思15

對於學生的預學我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今天課堂上的一件事還是讓我想到許多——

平時在學生的預習中,我都設了一個環節——預學導航,內容就是讓學生結合“同步”上的內容標準及探究過程進行預習,結束後我總是問各組中有沒有疑問,往往學生都說沒有。我也就進行一個簡單的預學檢測,然後針對重點、難點出2-3個題目,學生合作交流就完成了。但是今天在預學導航中我加了重點、難點,於是房建亮那組就發現了疑難:“我國科技發展的原因?”這正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於是我在想:我們往往會說學生挖不了教材,是學生的原因還是老師的原因?不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導航,學生怎麼能把握方向呢?所以,預學中讓學生讓學生明確目標的同時,還要抓重點、難點,讓學生會學、會思、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