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活動片段:這是大班下學期初的一個數學複習的活動。教師爲每位幼兒準備了一個小紅包。小紅包裏裝有1元錢和2元錢不等,紅包裏的錢共是7元。老師說,她賣的每樣東西都是1元錢,請小朋友根據老師出示的圖片的東西,從自己的紅包裏取出相應的錢數來。老師出示兩粒紅蘋果,小朋友有的直接取出一張2元錢,有的則取出兩張1元錢;……老師出示了六條魚,小朋友有的取出兩張2元錢,兩張1元錢;有的取出一張2元錢,四張1元錢;有的取出三張2元錢和一張1元錢。每次活動,老師都會提問個別幼兒上來說一說,他是怎樣做的?這一活動環節持續了16分鐘,小朋友玩得很高興,也幾乎每次都能順利而較快地完成老師的任務。

大班數學複習教學反思

分析:“從幼兒玩得很高興,而且幾乎每次都能順利而較快地完成老師的任務”這一活動效果來看,教師在這一環節所進行的16分鐘的活動任務對幼兒認知發展沒有構成必要的挑戰,沒有充分發揮教育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幼兒其實只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做簡單的重複,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幼兒的發展也需要進行重複的學習,但重複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也即通過重複學習(複習)對已有經驗起着加深、鞏固,爲迎接下次學習打下基礎作準備。像這樣的活動,我們認爲,教師完全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在難度上作適當的調整,以促進幼兒進一步地思考,並通過思考達到整理、提升已有經驗之目的。教師可以將幼兒取出的“錢”通過“列式”的方式表示出來(幼兒已認識了“+”、“-”、“=”的含義),使生活中的數學與學校中的數學有機地連接起來。比如:有的小朋友取出5元錢來買老師的這五本書,他是怎樣取的呢?噢!他是兩張2元錢和一張1元錢,我們知道兩張2元錢可以用“2+2”來表示,那麼,還有1元錢,我們可以怎樣表示呢?我們可以在“2+2”和後面的“1”的中間添上“+”(即“2+2+1”)……

當然,這樣的處理對幼兒的認知是有一定的挑戰,這一挑戰有助於他們已有經驗的提升。如果老師覺得這樣的調整所形成的對幼兒的挑戰性偏大,老師也可以用“韋恩圖”來表示。比如:有的小朋友取出6元錢是兩張2元錢、兩張1元錢,我們可以將它表示爲:

用一個圓圈將這些數字圈起來表示“總共”的意思。通過這個案例,其實反映教師臨場應變能力,或者說上考量的是教師現場活動的設計能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練習,通過練習可以積累豐富的經驗,建立起相應的“反應系統”。“反應系統”的完善程度其實就是能力高低水平的反映。那麼,教師爲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他可以有意識地作怎樣的練習呢?當發現幼兒對所設計的活動情境中所蘊含的學習任務是大多數幼兒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的,教師就應馬上意識地在所設計的活動的難度上作適當的提高;或者是發現了已有相當部分的幼兒對所設計的活動的興趣點與教師預設的思路不一致時,教師首先就應該作出判斷:幼兒的興趣有價值嗎?興趣點蘊含着什麼樣的教育價值?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可以怎樣調整已有的思路有以順應幼兒的興趣呢?當然,活動的現場設計能力對每位教師來講是一種挑戰,正因爲他是一種挑戰,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計劃的設計”上就更應考慮得更爲完善、周全一些,對一個活動的可能“路徑走向”多作幾種假設?也許活動現場的設計就越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