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課的教學重在充分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新舊知識相互融合,對分數的意義形成系統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突出了新舊知識間的連貫與生長點,以問題爲導向,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不斷內化分數的意義。

一、動態演示,瞭解分數演變過程

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同樣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數學知識是理性的,但也飽含着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於分數的產生,教科書分散在課前和課末呈現,爲了讓學生能大概瞭解分數產生的演變過程,在現實問題中講述分數的產生,配於課件動態演示,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粗略地知道知識的來源,潤物細無聲地傳播着數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的啓蒙教育。

二、製造矛盾,突破分數認知難點

學生已掌握用一個物體表示,要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表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表示出1/4,讓學生自由地創造。這樣的情境創設,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是教師的暗示與啓發,而是學生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巧設問題,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學生依賴於自己的動手實踐和實例,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如果只靠練習加以強化,勢必影響着後續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後,以問題激發思考,在“比較幾個,爲什麼單位”1“不一樣,都可以用表示?”中,從具體實例抽象出單位“1”,使思考問題擺脫具體實物的依賴,明白了一個分數關鍵看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在“同樣是一份,爲什麼表示的個數不同?”中,體會了單位“1”的數量多少影響着每一份的大小。這樣的問題解決,爲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意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四、拓展訓練,體驗知識應用價值

知識只有在具體應用中,才顯示學習的價值。課末除了完成書上的部分練習外,增加了兩道思維訓練題,猜數遊戲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在思考、辯論中,既掌握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在看圖說話中,既鞏固新知又滲透着不同單位“1”的相互轉化思想。

整堂課教學,學生藉助直觀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

《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爲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爲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致後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一、充分給學生理解單位“1”的時間。

我在上《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爲了讓學生理解單位“1”,我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

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看起來簡單,理解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因此在上課中,我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在本節課中,我還重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思維訓練方法指導的比較到位,學生數學遷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指導的還不夠,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效率還有待於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

(4)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5)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不僅收穫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認識單位“1”時,學生能先將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用自然數1表示,這樣爲認識單位“1”,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爲基礎,從許多有一定聯繫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從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質特徵。

二、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對於本節課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我認爲應從以下幾點去改進、去思考:

(1)教師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要再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調,把寶貴的教學時間放在教學的重點;

(2)數學課堂上要儘可能精講多練;

(3)教師要豐富自己激勵性語言,對於學生好的表現要通過多樣的形式去肯定學生,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3、對某些教學環節的改進設想

在經歷了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活動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去設計:只給一個分數,如,讓學生舉例交流它的含義,之後給學生這樣兩個分數和讓學生再去交流它們的含義,從而讓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這些關鍵詞語。

在認識分數單位這個環節還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先閱讀課本自學,隨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通過適當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自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信心。

《分數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上了《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以後,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孕伏

在單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對於學生來說,那是最熟悉不過了。一支筆,一個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除了一個物體的數量可以用1來表示, 還有什麼也可以用1來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不難。很多支粉筆裝成的一盒粉筆,很多個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也可以用1來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可以用1來表示,那麼,3個蘋果能看做1嗎?6個、9個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個看做單位1,通常這時的6個蘋果就不再看 做1了,該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6個裏面有2個這樣的單位,9個蘋果裏有3個這樣的單位。引出單位1,有幾個“1”就用幾來表示。這時的“1”就成了一個計量單位。爲什麼叫單位“1”呢?對於學生來說,建構就水到渠成。因爲有了前面單位“1”的建構,第三環節,整數、分數、單位1的溝通,就顯得輕鬆流暢,容易理解了。

二、體現概念的建構與生成過程

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動手操作等環節建構分數的意義,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從一個個具體感性的單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體意義,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單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取出的份數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數表示,即不管把什麼看做單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數,進而逐步概括、內化爲抽象的分數的意義的概念。在下面的設計中,又創設了相同的單位1,相同的陰影部分,卻是用了不同的分數來表示情境,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一個分數的表示,不僅要關注單位1是什麼,還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分,表示其中的幾分。分數單位是多少,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強化學生對分數、單位“1”的認識。

又如在學生做桃子題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提問:“同樣是三分之二,爲什麼塗色桃子的個數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分數,單位“1”不同,每份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讓學生有所憑藉

爲突出這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我設計了各種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導學生概括概念的環節,總覺得缺少了什麼。後來與組內老師交流後,才明白上面環節幾個分數意義的概括引導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麼也沒留下,課件像放電影一樣都過去了,最後學生概括起來,沒有憑藉,所以老師只好自己概括。這樣,學生的主體性顯得不夠,教師講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義時,板書留下下面這些意義:

四分之三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觀察這些分數的意義,它們共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據,有了憑藉,就有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