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年級數學軸對稱教學反思範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二年級數學軸對稱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二年級數學軸對稱教學反思範文

二年級數學軸對稱教學反思1

在這節課中,採用實物教具代替多媒體演示教學,讓學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表達能力的教學素養。

一、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理解:

教材沒有給出軸對稱圖形的嚴格的數學定義,只是讓學生通過直觀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如沿對稱軸對摺後兩邊完成重合(或用學生最常用的語言說:對摺後兩邊都一樣)來描述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而對於“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的性質,則是安排在四年級下冊進行教學,因此這些節認識軸對稱圖形是爲以後進一步研究軸對稱圖形做鋪墊,根據新教材的改編後,本學期安排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不再要求學生畫對稱軸,而是通過對摺,觀察展開的剪紙上的摺痕來理解對稱軸的含義。

二、我的設計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我利用一副不對稱和一副對稱的眼鏡,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從中獲得對物體的對

稱現象的空間概念的理解,接着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邀請他們來玩一個“猜圖遊戲”,把學生帶進一個自主探究學習情境中,根據教學目的,我適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猜圖遊戲中你能發現到這些圖形有着什麼共同點?”學生很快就從剛剛的兩副眼鏡生成的“對稱”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接着我提出“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兩邊是完成一樣?”引導學生說出通過對摺的方法。圖形對摺後的“摺痕”把圖形分成完成重合的兩份,爲下面的學習對稱軸埋下伏筆。

(二)動手操作,理解新知

這環節是通過對“對稱”現象的理解後,通過摺紙、畫圖、和剪紙的過程展現一個軸對稱圖形的過程,這裏我是先讓學生討論製作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後動手剪衣服圖形,展示二件衣服,讓學生觀察發現爲什麼二件衣服會不一樣?這個動手操作環節,充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分析二件衣服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剪出其他的圖案來,這時更充分鍛鍊學生的空間思維的發展,把對稱應用出實際中。展示作品,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感受數學中對稱這一應該讓生活變得美麗。此時我利用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什麼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三)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在這裏,我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練習題,編成三題來鞏固新知。最後利用板書對全課進行回顧總結,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和用對摺的方法找出對稱軸的位置。

這節課總得來說學生是愉悅的,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空間思維。這也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我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創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在新授教學時,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爲“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

三、不足的地方:

1、、語言不夠精練,習慣去重複學生所回答的內容,還有出現不少的`語病,數學語言不夠規範。

2、教學的重、難點沒有更好的突破,剪一剪在於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點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定義。

3、在鞏固練習中,我還是沒有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新知來解決問題,這也是我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學習。

二年級數學軸對稱教學反思2

《軸對稱圖形》是數學西師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軸對稱》中的第二課時。我在兩年前曾爲數學市級骨幹教師上過展示課,兩年後再上,只是在個別環節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對不一樣的學生,不一樣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我所執教的這節課是在上節課認識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基礎上,來認識圖形中的對稱,也就是軸對稱圖形。要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感受圖形的對稱美,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低年級學生由於其年齡特點,具體形象思維仍佔優勢,學習新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具體形象或表象、動作進行思維,因此在學習時單靠教師講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措施。

一、學具操作中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與由教師講授和個人自學相比,學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揮學生認知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的重要條件。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每當我們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學生總是興趣盎然,熱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級學生由於其年齡比較小,經常表現出愛的程度上得到滿足,使他們在操作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因而總是情趣較濃。

(2)學具自身不論是在顏色、設計的形狀等方面都近似於兒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夠吸引學生對它進行操作。

(3)讓學生進行學期操作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去探索發現學習知識的自由空間。正如贊習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作用。"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正是這樣的教學法。

二、在學具操作中可以發揮學生潛能,使他們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教學改革追求的一個具體目標。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有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問、學生答"被動局面。在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方針,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動手、動口、動腦,自主地探究知識,實現從不知到知,從已知到新知矛盾轉化,形成新知識網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從動作開始,讓學生動於操作學具可以使豐富的信息源源不斷刺激細胞,以控制學生情緒使注意集中在學習活動中。

在教學新知的這個環節裏,爲了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將教材中的例1、例2進行了整合。讓學生在第一次圖形的對摺過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狀、大小一樣,邊緣重在一起的。並通過第二次對摺三等分圓的錯例分析,強化學生對完全重合的認識。在理解了什麼是完全重合後,給出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通過觀察正方形的不同摺痕,發現不同的對稱軸,有意識的滲透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的觀點。

三、在學具操作中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動態學具操作爲學生思維能力提供直觀支持。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低年級學生正處在於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抽象思維爲主發展過渡階段,運用學具操作,引導學生思考,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感知認識基礎上經分析、綜合、抽象思維化。促進了思維發展,爲學習抽象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會擦出創造性思維火花。教學中第一個練習設計爲判斷軸對稱圖形,從對摺過度到在頭腦裏想對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因此,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過程中,老師給予學生的要求還不夠明確,有些學生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聽清老師的要求,對操作的過程不清楚。加強對孩子操作的指導,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讓學生真正的聽懂要求,是相當重要的。

2、在教學中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在由我示範的剪紙過程這個環節中,用的時間比較長;而在這個時間段學生卻無事可做,顯然浪費了時間。我後來想如果在課前將剪紙做好,只展示剪紙的步驟,可能會好一些。

3、這節課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上還不是很夠,如果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