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師教學反思(通用9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師教學反思(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通用9篇)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1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然而新課程的教學仍在繼續。回想從開學至今,對新課改有所接觸,也有許多的體會。現將優點和不足總結如下,爲今後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經驗。

一、重視基礎知識這次期中考試。

我參與教學的四個班級當中,及格人數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這與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分不開的。從開學初,我就經常佈置一些基礎知識的考察作業,並認真批改,做到全批。儘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從開始就幫助學生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對後來的教學來說其實是事半功倍了。針對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我還組織了一次小測,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對該知識點能夠牢固地掌握。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我在平時教學中,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三、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爲此,我在上每節課前都認真準備,在新課導入時,儘量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從開始就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在教學工程中,儘量結合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列舉大量的圖片和實例,幫助學生對難點加以突破。當然,第一次接觸新課程難免有些不足:首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足。從初中到高中,知識的跨度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對接受高中課程明顯不夠用。今後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舊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其次,由於擔心課程進度,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最後,在這次考試中發現,分數懸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關注班級後進生,爭取在班級平均分上也取得較好的成績。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2

一、地理複習時存在的問題

1、複習課事無鉅細,練習題也多爲陳題,無新意,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複習效率不高。

2、教法單一、手段陳舊、容量小。

3、侷限於教材和預設練習、拓展不夠。

4、地圖語言使用太少。

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複習時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故考試時則暴露了更多的問題。

1、碰到一些新題學生束手無策。回答是五花八門。

2、容量大,學生只覺有做題時間,無更正檢查時間。一方面學生基礎弱,學習時沒有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說明學生未受這方面的鍛鍊。

3、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並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對一些專題方面的問題掌握不牢固,缺乏練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3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爲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爲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佈、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佈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並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並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通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目標。“培養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生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4

通過執行《發展與合作》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備案:

一、三點值得探究之處:

一是時間問題:若允許,最好用兩課時來執行。一課時的時間太緊,要達到教學目標很勉強。若用兩課時則遊刃有餘,可以用更多的實例來將問題予以闡釋,而且實例也可以講得更具體、更精彩,也就更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該節的樂趣和學習價值。

二是資料問題:沒有更多的資料,特別是圖片資料來展示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差距。要是有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的生活、環境等的照片,將給學生以很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達到不言的教育效果。

三是課堂控制問題:由於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多,因而對於班級管理相對較弱的班級,容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不能很好地執行教學目標。

二、兩點成功之處:

一是組織學生在圖上迅速找國家活動。整個活動氣氛十分活躍、積極。當我報出要求他們迅速找到的國家名的時候,幾乎每位同學都埋頭在圖上找,其着急的表情足以證明他(她)多麼想首先找到老師所報的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且不說學習結果,這個過程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快樂。

要是可以,我願意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變着花樣開展這個活動。正如在教學目標中提到的“表現性目標”取向一樣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反應是多元性的,所學到的東西也是無法預知和估量的。同學們一旦熟悉了各個國家名稱、位置,將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極大好處,能使他們學習的很多知識在思維空間裏找到落腳點,從而使知識點在頭腦中立體呈現。比如一提到著名詩人泰戈爾、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大數學家高斯等等,就即刻在頭腦中反映出印度、英國、德國等位置。使知識間得到相互強化。就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而言,就是在這樣的積極尋找中就逐漸培養了起來。遠比指着圖讓他(她)看的讀圖練習效果好得多。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5

小學階段的《自然》學科,介紹了一些淺顯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學會觀察並思考發生在生活和身邊的地理現象。進入初中階段開設的《地理》學科,由淺入深地介紹系統的地理知識。學生要認知衆多的地理事物名稱,培養一定的理性認知能力,學會分析、理解地理現象,去理解成因、演變超勢,影響等。讓學生在瞭解大自然的奧祕的同時,瞭解一些經濟、文化現象,進而學會運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詩身邊的一些事情,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樹立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資源及生態平衡,因地制宜及可持發展的人文理念。

初中《地理》,側重於自然地理,次於人文即社會經濟地理、內容主要包含:地形、水文、資源、氣候、植被、及工農業生產,國家與城市、人口交通等諸多內容。然而,知識的重點側重於簡單的認識和記憶。那麼如何高效地讓學生識知如此衆多的地理事物的名稱及分佈,就是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人類爲了更直觀地探知地球,瞭解地表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發明了地圖儀及種類多樣的地圖。因此,我們教師要學會如何運用這些地圖,去形象、直觀地呈現地理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高效,則是現代地理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在前階段的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地理學科饒有興趣,但對地理事物名稱仍處於一種枯燥之味地機械記憶模式,且對具體的地理事物的分混浠不清,記憶難度較大,學習興趣未得到充分地激發……

我們知道,地理知識重位置、重分佈,而地圖卻正好能直觀形象地解決此問題。爲此,教者能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生動高效地組織教學,我們何樂而不爲呢?因而,我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儘可能地多而巧地去運用地圖。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6

這節課爲了讓學生弄清楚地球內部運動會引起火山和地震,進而引發地形地貌的改變。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資料和圖片、製作課件,以此來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內部的情景還是比較陌生,爲了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給學生播放了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視頻,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進而逐步貼近生活。

教學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課中,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過多地以教師講述爲主。課件本身只該是教師的一個輔助工具,但現在它卻成了完全的主導者。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按照我預設的教學流程在學習,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

2、師生互動不夠默契,許多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師在唱獨角戲,而學生卻扮演了觀衆的角色。

3、教學環節的鏈接不夠流暢自然。而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又很多:瞭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模擬地殼運動、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當認識了火山爆發,轉而進入講解地殼運動時,我只是以介紹的形式向學生闡述六大板塊及漂移運動。對於我來說,當然明白這是教學的需要,接下來就是講解板塊各板塊運動引起的地形運動。但是,對於學生而言,他們可能覺得莫名其妙,前後的教學內容根本沒有聯繫性。小學科學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帶領他們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闡述觀念。在處理各環節知識時,需鋪墊設疑引導學生產生一定的求知慾,進而共同探索去解決這一問題,層層遞進式進行。

4、儘管教學之前,我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對於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峯,板塊運動改變地形有了大致瞭解。但是,這方面的知識延伸還是很廣的。小學生的頭腦裏總不時得冒出許多新奇的問題,尤其是在科學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7

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幽默帶進課堂。在課堂上,適當的微笑可以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氣氛,使得學生可以輕鬆的在課堂上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對於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學生開小差現象,可以利用合適的辦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適時地玩笑是可以提神的,營造氣氛。對於可能出現的不利於課堂的教學現象,要嚴格要求。學生都是有惰性的,難免有打盹兒、說話、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此時對於上課開小差的學生,可以有不經意的提點,或者有突然地停頓,都是很好的提醒,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等再次理清思路之後再上課效果就會好的多。同時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來激勵學生。而且我會精煉課堂語言,穿插很多與地理相關的諺語、歇後語等等,氣氛異常活躍。

把激勵帶進課堂,上好每一課。俗話說:“信其師,親其道。”怎樣施展自己的魅力,讓學生信服你,從而喜歡你的課。開學的第一課,總是向學生闡述學習地理學的意義,例舉幾年來自己所教地理學科的優異成績,鼓勵學生認真聽從我的課堂,嚴格遵守課堂上的要求,就能取得好的成績,讓學生感覺到在我手下學習是很榮幸的事情,應該好好地珍惜。

把競爭帶進課堂,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人”。地理可以成爲任何一個學生的優勢學科。有一門優勢學科,可以讓“差生”看到學習的希望。每次在作業批改之後,或者考試成績下來以後,這些“差生”就會變成辦公室裏的常客,在他們身上下一番功夫,鼓勵這些“差生”中比較好一點的要起到帶頭領先的作用,差一點的.也不要相信這就是自己真實的水平,始終相信下次自己也可以有很大的進步的!讓他們的心裏始終有着一個信念,每次都會進步的,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的。

要知道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需要我們老師們共同正確的引導、培養與呵護。學生才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更多學習的樂趣,從而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8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反思之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

反思之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

反思之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反思之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

反思之五:解放學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闢智能活動空間,增大手腦活動頻率。從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新課標的精神落到實處。

地理教師教學反思9

1、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