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1

《桂林山水》是本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整篇以總分總的寫作手法,向讀者介紹了桂林的山和灕江的水,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開頭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整體結構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點,這對於學生背誦課文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感悟課文之前,我先範讀了一遍,關於課文中幾處啊的變音,我也重點強調。學生們對啊的如此變化之多感到驚歎,這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之後在學生們讀文的過程中,他們也非常準確的讀準了字音。

對於沒走出過自己家鄉的同學們來說,光從想象美景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因此,在課前給同學們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義了。

在教學中,讀是主要的,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對整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讀爲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師生對讀,學生品讀、評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朗讀是理解內容的最好方法,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徑,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靠的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說,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

1、讀出音樂美、形象美。以一個遊覽者從容、輕鬆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注意以上幾點,分小組讀課文,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2、配樂讀課文使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

3、展現桂林風光圖畫,讓學生觀賞,學生感嘆“啊,這樣美!”學生頭腦中意象或與此契合,或沒有想象到,通過互補、印證想象更豐富了

葉聖陶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這指的是對文章的鑑賞,鑑賞什麼呢,既要賞其美,又要鑑其妙。可以從語言聲音節奏、色彩氛圍、語調語序中推敲品味,體察作者怎樣精確、省儉、傳神運用語言,體察運用語言之妙。新課改指出語文教學中要培養良好語感。語感訓練除了語文實踐外,還需語感分析,析語言之妙。

首先讓學生劃出你認爲好的語句,並用“這句話好,因爲______________”句式說話。有的說我認爲“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連,像老人、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這句話好,因爲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學說我認爲“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這句話好,因爲這句話中峯巒雄偉,紅葉似火詞語用得好。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無一例外要求背誦。背是古人學習“千古真經”。一些精品應引導學生先吞下去,爲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桂林山水》其優美語言,豐富詞彙,以及其中表現出的優美意境,是語言中精品,應引導背誦,怎麼背誦,有其方法,通過篩選信息,選擇主要信息進入意識是背誦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與課堂教學結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終不諭,希望能成爲新理念通往課堂教學實踐的一座橋樑。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3

《桂林山水》是小學語文的一篇看圖學文,由一幅山水畫和一篇文字優美的短文組成,課文抓住桂林山和灕江水的特點,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指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讓學生準確地把握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還要着重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能力:即審美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中,我運用情境教學法,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描繪的意境之中。

一、憑藉情境,理解詞句,訓練語言

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常常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去解詞釋句,把課文講得支離破碎,學生也感到索然無味。在《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中,對灕江水“靜”、“清”、“綠”這個排比句的教學,爲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並懂得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我採用比較的方法,設計了一個啓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即“灕江的水真清啊!真靜啊!真綠啊!”讓學生討論體會老師寫的和書上寫的哪種好呢?爲什麼?通過思考,學生有的說:老師說的不好,說得太空洞了,只說了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究竟清到什麼程度,綠到什麼程度,靜到什麼程度,別人聽了一點也不明白。有的說:書上寫的好,具體寫出了灕江水清、水綠、水靜。還有的說:書上寫得形象,作者用“無瑕的翡翠”來比喻灕江的水,使我們不但看到了灕江水的顏色,還感覺到了水的光波。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既理解了“無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樣把“水”寫具體的。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觀察、理解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啓發引導,主動參與,培養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主動地去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去養成自己的良好素質。因此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導”,是引導學生從所學知識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學《桂林山水》時一開始,就爲學生創設情境,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都產生了想去飽覽祖國名山秀水的願望;這時我板書課題,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好嗎?學生感到十分新奇,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然後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圖片,結合文字,引導學生去把握全文內容,去學詞學句學篇,讓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教學桂林山的特點時,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思維,啓發想象桂林山還有沒有別的什麼形狀,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導方法,掌握鑰匙,提高素質

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開啓知識大門的鑰匙。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十分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看圖,重點放在怎樣觀察上;學文,重點放在怎樣理解上。看圖時,訓練學生明確觀察點(在灕江的船上);講求觀察順序(由近及遠,先水後山,再小舟、竹筏、樹木、花草等);強調要細緻具體,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狀、顏色、特點及空間位置,要求看得準確,看得完整,每一觀察都緊扣課文。學文時,先重點指導學生分析,理解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第二課時接着引導學生回憶學習的過程,進而幫助他們總結了“讀、想、找、議、悟”的讀書方法。然後利用這樣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教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這就使學生的讀寫基本功在訓練中得到了鞏固,提高了學生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4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課文內容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範。

一、梳理文章脈絡,培養概括能力。

通過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待於提高,所以打算本學期從課內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篇文章是訓練用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教學時,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完成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訓練,教師的引導,學生很輕鬆的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扶放結合,注重學法遷移。

教學第二段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灕江水特點的詞語,並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灕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接着分析描寫灕江水特點:靜、清、綠,一是“靜”,從感覺上來寫;二是“清”,從視覺上來寫;三是“綠”,運用比喻,從想像上來寫。又讓學生通過句子的比較具體感受灕江的水怎樣靜、清、綠,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由語言的變化帶動情感的昇華,體會讚歎之情,體會灕江水的獨特美。最後通過品讀,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綠的特點。

灕江的山與桂林的水在寫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據這個相同點,在教學桂林的山時,總結學習灕江水方法:讀——找——品——誦,並引導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抓住關鍵詞,如“拔地而起、奇峯羅列、色彩明麗、危峯兀立、怪石嶙峋”等,理解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最後通過朗讀感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對比學習,總結表達方法。

第二段是寫灕江的水,由大海和西湖引出灕江,突出它與衆不同的特點,然後從三個方面具體描繪了灕江的水的特點,這三個句子,都是表現灕江的靜態特點,構成排比,整齊勻稱,節奏明快,給人以美的享受。段落的結尾一句,是寫灕江的動態特點,將船的“前進”與岸的“後移”進行比較,並統一起來,富有韻味。

第三段是寫桂林的山,也是先由泰山和香山引出桂林的山,然後從三方面具體描寫桂林山的特點,而且,每一個特點之中都運用了比喻,增加了形象的美感,很有吸引力。

學習之後,引導學生髮現二、三段的在表達方法方面上特點,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認識不足,提升自我。

1。少數學生還處於假期散漫的狀態,思維能力有些慢。

2。如能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效果會好些。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認真思考,不斷琢磨反思,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5

《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優美文章,語句精悍,層次分明,結構完整。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圍繞着課文中的語句,讀————議————總結,從而歸納出桂林山水的六個特點。教學中,學生僅僅是從文字上進行朗讀,感悟。其實,“桂林”是一個遊覽勝地。山水之美是它其中的一個特色,桂林還有許多美的地方,等待我們去了解,去探索。對《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我作了一個嘗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把一堂語文課上成了一節旅遊課,讓學生從中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壯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去過桂林嗎?(學生回答。)大家對桂林一定十分感興趣。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一看,欣賞一下那裏的自然風景。”我在這一番開場白後,將網上下載的桂林山水的圖片由電腦播放出,讓學生欣賞。

二、巧設活動、入情入境

看到學生被桂林山水的景色吸引住了,發出了“哇!哇!”的讚歎聲,我突發奇想,何不讓學生開展一次“我是小導遊”的活動?接着,我說:“同學們願不願意前往桂林,看一看,然後做一名小導遊,把我國的大好河山介紹給中外的遊客?”在學生的一片贊同聲中,我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課文,抓住景色的特點,爲做小導遊做好準備。

三、角色扮演、自主學習

首先,我扮演了導遊,對文章的第一段進行了解說。我的導遊詞是:“遊客們,人們都說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今天,我將作爲大家的導遊,帶領大家一快去觀賞桂林的山水......”接下來,由學生自願選擇一處景點做解說。並在學生的解說時播放圖片。學生興趣極大,搶着上前演示。解說繪聲繪色,對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解說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學生李論上來別具一格,她的開場白是這樣的:“遊客們,我是今天的小導遊,首先我要考考大家。你們誰能說說灕江的水有幾個什麼特點?”當同學們說出時,李論又說:“下面由我作爲你們的導遊,帶你們去遊覽一下灕江。”接下來她就着電腦出示的畫面把灕江的水的三個特點講得清清楚楚。並且非常有感情地朗誦了一遍,而且還點了幾個同學進行了朗讀表演。到這時,教室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迫不及待地想上前扮演導遊這一角色。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有的介紹水,有的介紹山,都力求將自己的導遊詞說得和別人不一樣。講的學生繪聲繪色,聽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躍躍欲試。就這樣,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寫一處景物。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能把課文的寫作方法用上。如,有學生這樣描寫學校的綠化長廊,“綠化長廊的石頭真多啊!路是石頭鋪的,假山是石頭砌的,還有那圓桌、長凳也都是石頭做的……”學生交流了自己的習作,大家一起分享到成功的快樂。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以學生爲主體。這一堂課,打破了常規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思和習慣,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境地。上得活潑有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學完了課文。

2、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重視了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人文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風光,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給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鍊機會。同時,將語文課和作文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以致用。使學生知道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雖然不是每個學生能在一堂課裏掌握很好,但長期堅持,定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4、正確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這一堂課既注重了語言的積累,也注重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教後的反思中,覺得以下幾個方面仍有不足:

1、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因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意味着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而這一節課,能在全班演示的學生少了,不能給更多的學生鍛鍊的機會。

2、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有一部分學生雖然也好奇、興奮,但那種主動的意識沒有被激發出來,沒有參與進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觀者的位置上。

值得探討之處;

1、怎樣既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導者,又怎樣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還有待於探討。

2、怎樣才能在教學中體現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大變化,怎樣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值得研究。

3、怎樣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向重情感教學,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還得摸索。

總之,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課雖然沒有完全按照教案上,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本文的寫作特點感受很深,而且對文中所描寫的六個特點也瞭解透徹。從這堂課的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當然,像這樣的課,教師必須要駕馭好課堂,不要一味地讓學生活動而忽略了教學目的。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6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峯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導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視頻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爲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局部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着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峯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着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7

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學習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體會,形成獨特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作者飽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講授過程中,我很注重引導學生品味句子,學習寫作方法。結合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引導學業生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個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點寫得形象具體,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習作方法的指導練,對學生今後的寫作有所幫助。在學習描寫桂林的山的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舉手朗讀,其他學生勾畫文中採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後全班同學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嘗試作簡單分析,這也是對前面學習桂林的水的部分時老師所講知識點的一個夯實鞏固。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8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9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語教材第八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教學本篇課文,一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詞句,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人置身於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

一、創設情境,提升感悟。

我在課間談話時用一則小故事引入,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紹桂林風光的錄像,學生欣賞後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誇一誇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說:“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虛傳。”有的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雖然學生在欣賞時,非常的投入,表達的學生也很多。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讀。

語文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讀爲學生展現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水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桂林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接着在師生對讀,學生品讀、評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三、品味句子,學習表達方法。

結合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看見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讓學生知道此句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以及運用對比後的表達效果。還有“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個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點寫得形象具體,這樣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習作方法的指導訓練,對學生今後的習作有所幫助。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教學寫景的文章,主要就是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抓重點句子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10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內容。下面就《桂林山水》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在就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最終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既重視了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和培養,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又重視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積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語文課,我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景。在課前用欣賞《我想去桂林》這首歌導課,吸引了學生,讓學生帶着去桂林的慾望走進文本,上完新課,讓學生懷着無限的嚮往,再次走進文本,請學生欣賞課文情景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學習的動力,並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爲學生課件出示閱讀鏈接——配樂詩朗誦(賀敬之的《桂林山水畫》)。激發了學生的朗讀情趣,蒐集資料和積累知識的慾望。

三、在教學本文時,我主要採取的是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主要抓住描寫桂林山水的兩個排比句,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自讀,指名個別讀,比賽讀,齊讀,師引導讀等方法重點教學。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靈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在閱讀過程中,同樣會有他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爲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感悟。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桂林山水在作者眼中,在作者的筆下真得很美,學生從閱讀中能很快體會到這一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優美的語句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我更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實現對文本的超越。閱讀教學要讓學生用心感悟。

四、我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設置了幾個相當好的教學情景。藝術的導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延伸中的配樂朗誦,既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繫,又增強了學生的朗讀情趣。新穎的板書設計,不僅讓學生從理性上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又從直觀上看到一幅活生生的桂林山水畫,同時還讓學生從課文課堂上感受到美學的魅力所在。

五、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兩個問題:

(1)我講的太多,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2)課堂中前鬆後緊,對前面學生容易掌握的課文內容講得太細,尤其是各種不同的朗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而對後邊的知識回顧,寫作技巧,拓展延伸等環節的內容只是點到爲止。

通過對這節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地探索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變得更生動。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11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不僅短小精悍而且結構明瞭,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寫作:開頭以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並總領了全文,二三自然段分別寫桂林的山與水,最後一自然段進行總結。文章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於學生記憶。當然對於四年級的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難事,但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卻是一個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教學過程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然後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繫起來,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練習背誦。最後,讓學生讀一讀閱讀鏈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並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灕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設計歸設計,真正教學過後,才發現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諸多不足。

這一課內容簡短,結構清晰,只有四個自然段,我想對於讀通課文不會太難,所以,沒有佈置學生預習。但我卻忽略了經過一個假期學生也許對讀課文已經生疏了,再說是四年級的學生,朗讀水平還不是太好,以至第一課時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學生錯誤百出,費時太多,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學習生字新詞沒有很紮實地完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也只是粗略地讓學生了解了一下。

在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環節,我先讓學生了解灕江水的特點,然後說說你從這一段話有什麼發現,學生各抒己見,不用老師講解,就把作者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總結了出來。接下來,我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句式,來說一段話。這可難倒了學生,教室裏一片寂靜,好半天,纔有一個學生舉起小手,站起來說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課後,我反思這一環節,感覺自己有些操之過急,在學生剛剛接觸,瞭解到排比句,就讓他們來寫,確實難度太大。我應該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後,在學生對這種句式有了更深刻地體會後,再來試着說一說,寫一寫。我想效果會好得多。

本課語言優美生動,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感情。但由於沒有把時間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學生體會寫法上過於繁瑣,沒有好好地讓學生讀書,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讓學生背誦,讓學生閱讀“閱讀鏈接”後進行再創造也成了一紙空文。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想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反思12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着讓學生小組討論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圖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