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教學反思

《貝殼》一文通過對貝殼的描寫,託物言志,說明了一個人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地去做。下面是貝殼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貝殼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課堂學生預習充分,表現良好。教學過程整體比較完善,時間安排合理,進度適中,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去深思。

1。沒有極大地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優美的散文,不僅僅靠的是老師的講讀,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引導進一步感悟。在本節課中,還是未能完全做到引導學生自己去說去體會,教師和學生沒有完全融入到一起。這也是我在平時課堂中,一直困惑不解的,每次聽到師父、組長的課時,她們深厚的教學經驗和獨到的教學方法總能讓我心生敬佩,她們能準確抓住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看來自己還需要在備好每一節課的同時,去積極探尋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多瞭解學生,多去聽課,去學習。

2。文章拓展的內容偏多。本課在講解文本的同時,不僅拓展了作家的生平經歷,讓學生了解到席慕蓉不僅是一位詩人、散文家,她更是一位專業畫家,體會文中所要表達的將所做之事做到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而且還針對學生自身的閱讀體會,或者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同學們自己能從貝殼、從席慕蓉身上學到什麼。兩個拓展,其實不算多,但是時間不夠用,尤其是第二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具體實際去談,留的時間太少,只有5個學生,專家劉老師給我的意見是這個討論可以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說,讓學生通過學完文章後進一步體會。另外,在引導學生談出自己感受的時候,不僅僅是對學習生活上的啓迪,還可以是對自己寫作的啓示,自己可以學會不斷去發現生活中的事物,去尋找獨到的感悟等等。

3。不能夠準確無誤的評價學生的回答,課堂評價上不夠機智、靈活。面對很多學生不同方面回答老師的問題,能蹦出我腦袋裏的詞實在是少得可憐,“好”,“很好”,“非常好”,“很棒”,“不錯”,只有這些詞,每次上課時,自己口中說出這些話的時候,都感覺到了深深地無力。正確使用課堂評價語,可以讓我的教學過程更加緊湊,更加完善,所以這也是我要不斷學習其他各位老師的一個重要方面。

4。最後一個環節,對比閱讀稍顯唐突。應該留下來8—10分鐘時間去讓學生自己討論,總結《蟬》和《貝殼》的異同,最後老師再進行總結。在最後其實有一個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去說通過這節課自己學到了什麼,這樣能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本節課學習的重要內容是哪些。

一次評優課,是一次成長。從前期的精心準備,資料蒐集,佈置預習任務,再到課堂的現場生成,每一個問題的設置、講解,課後的反思,都讓我在不斷進步。以後的每一次課堂我都會更加認真的對待,多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從本班學生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