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反思

前段時間聽了四年級的一節研討課——“加法交換律”。課中,教師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很簡單的要求,學生十拿九穩的不會出錯,但是學生表現出乎我意料之外:

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反思

學生1:√+×=⊿,×+√=⊿,√+×=×+√;

學生2:a+b=w=b+a=w

……

回顧課堂,執教者老師笑容甜美,語言親切,精心設計了這節研討課: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騎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課,學生列式後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利用天平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得到兩個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學生觀察三個等式交流總結初步體驗“加法交換律”。接着教師讓學生自主舉例子,學生積極踊躍:1+3=3+1,789+121=121+789……,教師再次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7個算式,結合算式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換律”,並比較辨析加法交換律中的“變”和“不變”,最後教師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書課題“加法交換律”。

對於“加法交換律”的得出教師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從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這個環節的表現看得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沒有到位。問題在哪裏呢?我認爲,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只是到四年級纔開始總結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用語言表述加法交換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對學生來說也不是很困難的。因此這節課,對於“加法交換律”的得出,可以更簡潔,只用一個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學沒有看見,因此天平的環節可以取消;黑板的板書也可以更簡潔,只板書等式;要讓學生體會符號表示“加法交換律”的`簡明以及讓學生體驗運用“加法交換律”可以使有些計算簡便。

【思考】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過程搞複雜了?探究新知的時候,爲了追求“完美”,爲了講得“透徹”,我們會步步爲營,取各家“精華”放在一起,捨不得“丟棄”,於是,很簡單的知識點的探究,在我們的設計下,就……。有位哲人說:“簡約到極致,就是美麗。”正所謂:“大道至簡”,其實,教學也是如此,“簡約”更美,簡約的數學課堂必然是美麗的課堂,這種美麗同樣有着多層的解讀:它是教師個性化教學思想光輝的折射;它是數學學科本身邏輯、嚴謹、充滿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現;它是“簡約而不簡單”這樣一句流行語的生動註解;它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四兩撥千斤”方式自主學習的完美演繹……設計簡潔的教學環節,採用簡便的教學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讓學生喜歡而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地欣然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