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教學反思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結課語言恰似一首樂曲的“終曲”,其設計與“起調”一樣,也是絲毫不容忽視的。“終曲”如果能做到“餘音繞樑”,言已盡而意無窮,令學生感到課已下而興未盡,那麼它便爲這堂語文課更添了一份精彩。

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教學反思

引而不發,並非故弄玄虛,賣關子,而是在學生對課文領悟已達一定深度的情況下,教師通過假設、發問、質疑等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推進,從而激起學生新的思維興奮度。

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結課時,如果問:“小女孩爲什麼會死?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那就顯得呆板,僵化,使課堂教學大爲減色。於是我這樣發問:“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過着怎麼樣的生活?”學生略一沉思後又活躍起來,有的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揹着書包來上學,而不用去賣火柴。”有的說:“她要是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樂樂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後,閤家團圓吃年夜飯。”有個學生忍不住說:“我真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快到我們家來,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會有!”對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於言表。這一引,同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上,但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任其大膽想象,自由發揮,積極創造。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風雪中的小女孩,你覺得她怎樣?

生:我覺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爲寒冬臘月她竟光着頭、赤着腳在街上走着。

生:我也覺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蜷着腿縮成一團。

生:小女孩非常飢餓,因爲她一整天沒有吃上一點東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着過年,可她直到天黑了還光着頭赤着腳在大街上走着。

生:我覺得她非常孤獨,富人不把她放在眼裏,連小孩也欺負她,賣不掉火柴她爸爸還要打她。

師:是啊,小女孩是多麼寒冷,多麼飢餓,多麼痛苦,多麼孤獨,在現實生活中,她連起碼的溫飽也得不到。夜幕已經降臨,她本該回家,可她卻蜷縮一團,靠在牆角里。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什麼呢?

生:我需要的是溫暖,因爲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樂,因爲我非常飢餓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疼愛,因爲街上的人都欺負我。

師: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爲她做什麼,對她說什麼?

生:我會給她送上我的棉衣,並對她說:“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會對她說:“小女孩啊!你一整天沒有吃東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讓我媽給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學發言略)

評析:

這是這課時的'前奏,是新舊內容之間的過渡,在教學中,較好地應用了“假設導讀”

一是運用“假設”,感受人物命運。在教學中,運用“假設”,把學生帶到風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對小孩談自己的感受,這不僅使學生對她“寒冷、飢餓、痛苦、孤獨”的悲慘命運有了整體的印象,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爲下面的閱讀作好了情感的準備。

二是運用“假設”,揣摩人物希望。運用“假設”讓學生充當角色,變換角度,敘談希望,從而縮小了學生與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爲感受她擦燃火柴後的畫面奠定了基礎。

三是運用“假設”,激發學生情感。在瞭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後,又運用了“假設”,讓學生爲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