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一點教學反思範文

內容: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經驗交流

新課改下的一點教學反思範文

在近期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新課標,體會新課改精神的一系列教學研究活動,通過學習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努力的去把學到的,領會到的東西應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因此自己的課堂教學也就有了以下幾個片段。

一、 注意問題情景的創設:

“課怡始,情趣生”在課的開始就創設情景,想法從學生身邊及生活中的實力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人物事例、遊戲入手。熟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多想法學生就會樂學。在6、7的加減法學習時,可剛開始我就以故事導入,通過小花貓、公雞哥哥,狐狸姐姐、山羊伯伯的對話及遊戲,引入新課,讓學生也如此遊戲,學生立刻活躍起來,整個課堂都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學生掌握的也很好。另外還有巧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把學生引入身臨其境的環境條件中去,使他們由衷的產生情感和聯想,從而自然獲得知識和能力。如在加減法的練習中,我設置了一個:“小小售貨員”的情境,讓學生每人10枝鉛筆,有的買鉛筆,有的賣鉛筆,售貨員在顧客買完鉛筆後要迅速說出自己還剩多少鉛筆,或根據顧客手中的鉛筆數以及自己手中剩的鉛筆數算出,原來有幾枝鉛筆,並列出算式。如果售貨員算錯了,再互換角色繼續進行。這樣學生們都很專注的投入到計算當中,並且也訓練了其應用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動手操作,注重實踐。

學生年齡小,數學又是很抽象的東西,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爲動態的探索過程,是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現思維過程,讓課堂成爲學生活動的天地。例如加減法的學習直接抽象出數與數的加減是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應讓學生經歷實物——圖象——符號的認知過程,在實物或學具的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加減發的含義,最後抽象出數的加減。在8、9的加減法學習中,有兩個知識點需要動手操作,一個是8枝鉛筆,分別裝在兩個筆筒裏,另一個是兩隻猴子分食9枝香蕉。我設計情境利用學具代替鉛筆和香蕉,讓學生去動手,“分一分”、“裝一裝”我們通過學具的操作,使學生在分、裝的過程中掌握了8、9 的分成,並抽象出了8、9的加減法。讓學生把加減法的學習設置成了一種操作活動,加深了對加減法的理解與認知。

三、 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

無論是 數學的產生,還是數學的發展,都與現實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新的課程理念改變了舊課程中“繁、難、偏、舊”和脫離生活實際的狀況,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還特別提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例如一年級數學中有這樣一種題型:共5個小朋友,2個杯子,差幾個杯子的問題,學生們都知道差兩個,但是對“怎樣列式”?“爲什麼這樣列式”?卻有疑問,不明白。那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現場演示:找5個學生,在講桌上放2個杯子,學生們去拿杯子。如圖:

5-2=3

使學生明白,5個小朋友同時拿杯子,肯定有兩個拿不到的,5個小朋友,去掉2 個拿到的還剩3個沒拿到的,5-2=3。

另外,在教授《分類》這一單元時,也遇到了這種情況。分類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穿衣要分類,收拾物品要分類,連賣東西的超市也要分類。於是在學習這一章之前,我先給學生布了作業,大休的時候到超市、書店,衣服店、菜市場去逛一逛,看看你發現了什麼。然後幫媽媽收拾一次家務,請教媽媽,該怎麼收拾合適。大休回來後學生們的分類知識已經學習好了,根本不用再去教了。

數學源與生活,使數學的問題生活化,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失爲一種好方法,而且還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在生活中多去注意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要想成爲一個合格的新教師,還需多領會新課改的精神與要求,多進行學習,我所說的只是一點個人見解,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