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爲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擡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爲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分頁標題#e#

二、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爲“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2

《山中訪友》第六自然段的錦上添花

六年級語文第一課《山中訪友》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文字,讀後如春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教學這樣的文字,豈能兒戲?於是,我細細地拜讀了多遍,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教師:同學們,把你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吧!

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讀,喜歡哪一段的都有。

終於,有人讀到了第六自然段。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祕,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教師:多美的文字呀!不過,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這一段是不是還可以寫得更好?

大家趕忙拿起書來拼命看。

有人舉手了。

方媛:大家請看,在最後一句“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裏,兩個“聽見”後面應該加一個“了”字。因爲前面分別用到了“嗅到了”“看到了”“加入了”等詞語,如果用“聽見了”會使句子前後更整齊,而且語氣也舒緩多了。

這樣的發現我不能不表揚。

教師:把方媛同學改變的詞帶入課文中讀一讀,感覺一下。

大家讀的得意洋洋。

又有人發現了問題。

唐誠言:老師,書上說“落花”用的是“撿起”,說“石頭”用的是“捧起”,而說“落葉”時卻用的是“拾”,我認爲用“拾起”比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樣。

教師:大家也把唐誠言同學改變的詞語帶進課文讀一讀。

從大家朗讀的聲調中我已經感到他們找到了體現本段美的表達方法。

毛映涵:這一段用了兩個“捧”字,似乎都不是很準確。

同學們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腦袋有問題吧?

教師也很感興趣:噢?說說你的理由。

毛映涵:大家看,“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這句話。你們不妨試着撿個東西,撿起後再“捧”,是不是很彆扭?“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這一句更怪,“捧”得用雙手,“捧”着石頭怎樣敲它呢?

有些同學試了試,頻頻點頭,老師也首肯。

教師: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麼改呢?

毛子:我也不知道。

大家議論紛紛,想出了好些詞。

最後,大家意見比較集中比較滿意的詞是:“落花”用“拈”較好;“石頭”只好用最常見的“拿”了。

教師:這樣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兩詞有沒有“捧”在句子的含義呢?

又是一陣思考和爭論。後,得出一個結論:“拈”字動作優美,和“捧”字都有喜愛落花的.感情,可以換掉;“拿”字就體現不出這種感情色彩,所以,後一個“捧”字不換爲好,可以理解爲先捧起來,再用一隻手託着,另一隻手敲擊。

我們把自己修改後的文字讀了讀,果然感到更順更美了。

不過,說句心裏話,我也不知道這樣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學生去認真讀了,認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這種現象是好的。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3

《山中訪友》,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爲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爲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

(1)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爲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爲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4

因爲是高年級的閱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而是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爲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

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現在補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這一設計。)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爲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纔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誠如是,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悔之晚矣!

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5

【設計理念】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所以,以上目標的達成,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簡析】

這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是感受作者對山裏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並完成預習作業;老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你們久居城市,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心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象,跟隨着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衆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板書:

題目、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檢查預習,讀準字音。(課件)

(抽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唱和(hè)玄(xuán)奧梔(zhī)子津津(jīn)樂道

清澈(chè)樹冠(guān)湛(zhàn)藍凝(níng)靜

犬吠(fèi)吟(yín)詠憔(qiáo)悴禪(chán)心

2、教師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思考課後作業一: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作者怎麼稱呼他們?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目。

3、回答思考的問題,並提出疑難。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⑴交流明確:

作者要訪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們依次是:

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⑵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螞蟻──小弟弟。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4、快速瀏覽說話: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歡……因爲”同桌說話。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精讀第三段,教給學習方法:

⑴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生齊讀第3自然段。)

⑵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後交流。)

⑶引導理解“德高望重”,說說你從哪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確:“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體體現:

(引導抓住“幾百年”、“多少人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關鍵詞句理解古橋爲人們服務的時間之長,服務之多,真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⑷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⑸小結: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說說我們學習這一部分的方法。

討論明確:朗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特點──誦讀課文。

2、自學課文其他部分,並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自學提綱:(課件)

山泉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這段文字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辭方法。

⑵這段文字寫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們各有什麼特徵?

⑶“擡頭望你,我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這句話中的“你”指什麼?作者善於聯想,由“懸崖”想到“隱士和高僧”,那麼“懸崖”“隱士和高僧”有什麼相似之處?

老柏樹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請概括上面第一節的內容。

⑵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⑶文中加點的“恩澤”一詞是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⑷爲什麼說我和螞蟻“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⑸結尾的省略號改成句號行不行,爲什麼?

3、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討論後歸納: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像豐富,充滿童心童趣。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4、作者分別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討論後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5、誦讀課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課文的語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