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1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本節課是課本中的一個《測量旗杆的高度》課題,首先在設計之初就立足於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完成。所以此課題的學習安排在了學生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並且能夠綜合應用的基礎之上。

2、這節課有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測量旗杆的高度這個課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原因之二是提前給學生分好了小組,佈置了預習內容,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原因之三,對本班的學生狀況熟悉,上課時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節課還可以引導學生測量樹高;影子在牆上,影子在斜坡上,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學生感興趣且覺得有用的內容,他們易於接受。通過身邊的實例,及他們測量旗杆時的剪影,讓他們覺得新穎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有如下收穫

(1)通過測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數學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認識。

(2)學生在分組合作活動以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二、縱觀本節課,本節課還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節課,課前準備工作較長,如果學期的教學進度允許還可以,如果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還能進行嗎?那麼如何協調好數學課題學習與普通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呢?

(2)交流合作與動手操作的協調不夠。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合作。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對於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階段的個別引導有所欠缺,因此這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而顯得無所事事。

(3)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廣泛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體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情況,及時指導鼓勵學生。

三、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後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2

數射線有3個特徵:0是起點;每格都一樣;從0往右數,越數越大。填相鄰的數要讓小朋友先理解“相鄰”這兩個字的含義,讓小朋友知道相鄰的數其實就是這個數的左邊一個數和右邊一個數,左邊的數比它小1,右邊的數比它大1,另外,要讓小朋友表達完整:和幾相鄰的數是幾和幾。

“格”的含義一定要讓小朋友搞清楚,可以用小弧線輔助小朋友理解“一格”的概念。要讓小朋友搞清楚每次跳幾格,是不是從起點0開始跳的,跳的方向怎麼樣,是越跳越大還是越跳越小,每格表示多少。另外,比較難的是讓小朋友理解每格表示2的時候小青蛙跳了多遠。

但是因爲課件上小動物是連續跳幾次的,所以在一次跳幾格的問題上,很多小朋友會說小熊一次跳了3格,小兔一次跳了8格這種,這個需要注意。

幾和幾比,主要讓小朋友理解小動物都是從0開始向右跳的(同一起點),哪個動物跳得遠跳到的數就越大,從而利用數射線幫助他們比大小。

在比大小的時候要求小朋友會說因爲小老鼠比小白兔跳得近,所以1比2小,反過來也要會說。在比大小的時候,還是有小朋友搞不清大於號和小於號,這個需要再強調下!

在方框裏填數的時候,8大於某個數,說明這個數要比8小,比8小的數字有7-0,要求他們全部寫出來,同樣比5大的數字6-10……

在做練習冊的時候,小兔是從10往回跳的,從右往左跳,就有小朋友會把數射線上的數字填錯,有些數字已經有了,但是他們會重複寫,這個問題需要注意。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3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統計圖,來解決“奧運會”的問題。由於難度不大,而且非常適合現在的快樂課堂模式所以我準備大展拳腳。因此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圖”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促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經歷選統計圖的過程。

1、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

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字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如課的開始,展示部分奧運冠軍的照片引入問題,在練習環節解決有關NBA、垃圾處理、跑步、我國人口等數據問題,在展示部分投影學習成績、空氣質量、家電銷售情況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2、明確分工的合作學習。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有合作交流。“統計”知識的學習,比較適合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準備組織一些“合作學習”。在歸納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後,讓學生對子合作做圖,小組討論選統計圖來鞏固知識點。

3、注重德育於教學當中。

《標準》積極強調德育和智育要相結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無處不在滲透着德育。如:解決奧運數據問題時強調愛國主義教育。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學到新的知識,在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上完這堂課後,我也感覺有一些遺憾,如:由於時間倉促,未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在壓縮展示統計圖環節中得到改進,個別環節的銜接還須進一步加強。

看着我寫的以上三點,似乎什麼都估計到了,結果課上成功了嗎?回答是尷尬的。只有部分成功。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沒有達到我的要求。問題如下:

1、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編書時估計是奧運會的那幾年編寫的。現在2008已經過去2年奧運會已經冷卻了,我還不思修改仍然套用奧運會模式,學生激情明顯不足。至於空氣質量、家電銷售情況更是沒有興趣。當時一個學生一句話道破天機:要是世界盃就好了。哎!一個正在進行的世界盃就在我面前,我卻不珍惜,如此怎麼叫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

2、明確分工的合作學習。這點到做的較好,所以整堂課還顯得成功,學生不僅分工合作,而且通過對比發現了不同的統計圖的不同作用。但當前面的那個同學提到世界盃後,部分學生就開始議論世界盃,致使這部分環節用時過長。

3、注重德育於教學當中。由於上面時間過長,我根本就沒有想起要進行德育教育。連:中國軍團真不錯。這樣的話都沒有說。

綜上所述:本次課,我雖然研究了教材、教法,但根本沒有仔細研究學生,他們纔是課堂的主體。以此爲戒,以後改進。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4

1、目標的定位

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支配着教學的.全過程,並規定着教與學的方向。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與關鍵。在課堂設計時,我們應全面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對新知識掌握的情況等,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比例尺》這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知識、正反比例和圖形的放縮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知識、正比例和乘除法意義的綜合應用。依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知識及年齡特點等來重新審視《比例尺》一課,我們不難發現,這部分內容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對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能進行轉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繪圖的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值得關注的是:就數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沒有就方法比例尺專門的講解,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是要學生在理解比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義”上,其次纔是計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計算自然水到渠成。這樣來把握教材,教學起來得心應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於理解,而且我覺得書中的練習和情境可能不太適合我們的學生,學生不一定會十分感興趣,可能只是爲了解題而解題。因此我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結合人教版教材,我對教材進行了取捨,創設了貼近我所教學生生活實際的題目,考慮線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很廣,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還把比例尺的相關內容拓展進來,從而拓寬和活化教材內容,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一上課,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老師開車從濮陽到鄭州用3個小時,可是有一隻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濮陽爬到鄭州,這是爲什麼?”,這裏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濮陽和鄭州。接着,引導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1、什麼叫比例尺?2、怎樣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後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瞭解,並引出用比例尺解決問題。

這樣,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的不足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孩子們的熱情似乎也挺高,反應也不錯。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也進行了板書,以及必要的練習。自以爲這節課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較大的難度,學生應該都能夠接受。可反映到作業本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求比例尺,應該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有變成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幾個是創新的,可似乎這幾種創新寫法不是那麼正確。爲什麼?把孩子叫到身邊,我問他們:“我在板書的時候,你們仔細看了嗎?”都齊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麼連寫法都亂七八糟的。”孩子們個個無語,一個個冤枉的樣子。

後來我冷靜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對比例尺的接觸較少,縮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過,如地圖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較少見。因此,會有一個錯誤想法,較小的數是圖上距離,繼而就出現了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情況,其次爲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在課堂上會比較注意口頭交流,認爲懂了可以不寫,但實際上說跟寫還真的是兩回事,會說不一定會寫。如果我們把圖上距離1釐米等於實際距離2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會說20千米等於2000000釐米,因此寫成數值比例尺是1:2000000。這樣,學生在寫的時候會覺得怎麼寫好呢?儘管有板書,但那也是走馬觀花,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看來以後在課堂上必要的寫還真不能省。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不足之處【五篇】5

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己主動建構數學意義的過程。學生需要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與教學材料、教師等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數學知識、技能與能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經歷學習過程,是我執教的《千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的首要任務。

“10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對數的認識的。活動中我創設了“數方塊”這一情景,具體做法是:出示畫有100塊方塊的學習計數卡,讓學生去數有多少個?然後追問是怎樣數的?要求每位學生能通過動口、動手等操作活動來勾起對10個一是10、10個10是100的舊知的回憶,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喚起對新知學習的_

學習動機的正確把握是理解1000這個數的含義的關鍵。我乘勝追擊,同桌合作,將兩人手中所有的方塊計數卡合起來,再次數一數有多少塊方塊。學生的活動是:1個百、2個百、3個百……10個百地活動開了。有的說我手中的是5個百加上你手中的5個百就是10個百,這兒共有1000塊。簡單的計數卡,通過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過一百一百地數,數出10個而得到的。與一年級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樣,只是今天學的數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後,我邀請學生一百一百地數,學生數,老師將一張張平面的有100個小方塊的計數卡貼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發生了變化,成了一個大的正方體,從而再次感受到1000塊方塊就有這麼多。課件出示:從1個小方格變成10個小方塊,再10個10個地變成100個,再100個100個地成爲了1000個。此時的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對1千這個數是怎麼得到的進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點的落實到位,滲透了十進制數之間的進率。

對1000這個概念的構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數”方塊貫穿於整個概念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掌握了學習數的數學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數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讓學生經歷了1000數概念建立的過程,並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

將1000數的概念的建立、數數及數的組成、讀寫法有機整合又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讀法與寫法爲一節課,而我將兩課時進行整合。改造、重組後的學習材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認識計數單位“千”的同時,借用計數器,隨機介紹了數位、數位順序,便於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計數單位、數位、數位順序表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學生的認知不再是孤立的無序的,認識數位順序的提前爲下面的認讀做好了鋪墊,其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本課中,從概念的發生到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也是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體現,但課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學中間有零的數時沒有更深的挖掘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