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反思

組合圖形面積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些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認識組合圖形的形成及其特點,讓學生自主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反思

在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組合圖形轉化爲已學過的基本圖形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把這個圖形分成我們已學過的圖形,通過畫輔助線表示出來,如果認爲有幾種分法,就分別在圖形上表示出來。接着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做法,通過投影展示學生的分法(以分割成兩個長方形爲例),第一,你是怎樣分的 (分割成兩個長方形);第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的;第三,要計算第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要計算第二個長方形的面積,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基本上都能夠運用分割或添補法把組合圖形轉化爲所學過的基本圖形,但在展示學生分法時,忘記了將在巡堂時發現的個別學生的分法是由於找不到相關條件無法計算圖形面積也進行展示和集體討論爲什麼,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當時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展示彙報不同的分法後,教師接着引導學生總結優化出哪種分法更利於我們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或者哪種分法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更簡單,然後就讓學生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圖形的面積,可能後面的環節就不會不夠時間)。學生彙報了不同的分法後,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進行圖形的面積計算,然後讓學生彙報展示,從中小結優化出那種分割法或添補法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更簡單。這個環節花的時間比較多,跟前面的環節有類似,結果後面的時間很緊。因此在今後教學中應要多注意教學環節之間的內容設計,儘量緊湊,及時發現問題和作出反饋。